麻江藍莓,被譽為“水果皇后”“美瞳之果”,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藍莓雖然個頭小,但口感、原生態性強,富含花青素、鞣花酸及多種微量元素,尤其花青素含量是一般水果和蔬菜的4~8倍,具有增進視力、美容、改善睡眠、改善循環、防止腦神經老化、軟化血管、增強機體免疫等功效。屬高氨基酸、高鋅、高鈣、高鐵、高銅、高維生素的果品,被國際糧農組織列為5大健康食品之一。
吃藍莓,要豪爽點,一把熟透的帶著霜的藍莓一次放入口中,酸甜可口的漿汁在口腔中四溢蔓延,才叫過癮。那滿口馥郁的清香,想必是這個時節里最愜意不過的味道了。
“優等生”藍莓誕生記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知的野生藍莓有91種,貴州有記載的野生品種有23種,其中我國特有品種11個,這些大部分在貴州麻江縣及周邊被發現。
麻江是中國藍莓主產區,是全國縣級單位藍莓種植面積最大的縣。目前,藍莓種植面積達8萬余畝,獲有機認證面積1.46萬畝,今年預計總產量3萬噸,產值超過5億元。數據顯示,2021年麻江縣藍莓產量3.1萬噸,產值約5.8億元。藍莓成為了麻江縣“一縣一業”的支柱產業,麻江縣先后獲得“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區”“國家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全國農業標準化優秀示范區”和“中國綠色生態藍莓十強縣”稱號,堪稱中國南方最大的有機藍莓基地縣。
麻江縣地處貴州中部、清水江上游,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無污染的水土等自然資源,特別適合藍莓這種高端水果的種植。藍莓對氣候、土壤等自然環境的要求也十分苛刻,只有在適宜的氣候和pH值4.0~5.5的酸性土壤中才能保證正常生長。土壤要求疏松、濕潤且不能積水,有機質含量豐富。麻江全年氣候溫和,無嚴寒酷暑,凍害、熱害發生少,雨量充沛,地貌、土壤、降水、溫度等自然要素均能滿足藍莓生長發育的需求,是藍莓優生區。
麻江緊鄰黔東南州和黔西南州首府,周邊高鐵、高速路網交織,周邊有多個省會大都市的一日生活圈,生鮮品外銷運輸便捷,區位優勢明顯。藍莓產業主打綠色、生態標志,是貴州農業與食品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對優化貴州貿易結構、提升產業產品形象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我們來看看麻江藍莓獲得今日成就的成長歷程吧。
1999年,麻江縣人成功馴化了野生藍莓并引進外來品種,率先開展藍莓引種產業化發展之路,他們將荒山改造成梯田,將玉米改種成藍莓,被納入國家級藍莓栽培標準化示范區。麻江藍莓產業一直領跑貴州乃至西南,第一個藍莓引種苗圃、有機示范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均落戶麻江。
直至今日,經過20年的發展,麻江藍莓產業已逐步形成了區域統籌,集中連片生產、產業經營良好的格局,呈現出“麻江發展,貴州突破,全國影響”的勢頭,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知名的藍莓生產基地。
黔“莓”出山
藍莓是一種異常嬌嫩的果子,每一秒都在呼吸和衰老。麻江人不會讓它們待在冷庫里超過3天,對它們的采摘和運輸也都小心翼翼。在它們到達客戶手中之前,他們一刻也不會掉以輕心。藍莓是逐粒依次成熟的,不像葡萄那樣整穗整穗的成熟。采摘藍莓也只好成熟一粒采摘一粒,還需特別小心,不能傷及穗上的其他果子,這絕對是精于刺繡心靈手巧的苗家姐妺們最拿手的活兒。
每年麻江都有大量藍莓經過采摘、預冷、加工、分選等工序后,新鮮的藍莓將以最快的速度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
藍莓上市后,每天平均能采摘100余噸。過多年發展,麻江縣的藍莓銷售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鏈條,各地都有合作商。藍莓采摘后兩小時內必須放入冷庫,在運輸過程中全程采用低溫冷鏈保鮮。尤其是鮮果藍莓,每年只有30%左右直接銷售,供不應求。
截至目前,麻江縣共有27輛冷藏物流車,每輛車運力在3噸~7噸之間,2小時內可運抵貴陽永輝、合力等5家大型商超。隨著藍莓產業更具規模化,冷鏈運輸能力也亟需提升。
麻江縣已籌備建立麻江縣藍莓交易中心,建有4棟共16000平方米的藍莓加工廠房,將倉儲、研發、加工、檢測、銷售、物流集于一體,推動藍莓產業由傳統的“現貨、現金、現場”升級為“線上交易、線下交割、實時結算”的交易方式。企業、農戶都可將藍莓儲存到交易中心,再由物流車統一配送到省內外各銷售點。
小藍莓成就大產業
為打破鮮果銷售季節限制,除鮮果銷售外,全縣70%的藍莓用于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之前的產品只有原漿和藍莓果汁,非常單一,在貴州科學院和南農大的教授和專家的指導下,新開發了藍莓低溫的濃縮原液和藍莓酵素兩款產品。
前不久,麻江縣還與廣東豪養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藍莓深加工產品銷售戰略協議,意味著麻江縣藍莓深加工系列產品“出山”,邁上了新臺階。
藍莓采摘后就被加工成藍莓果干、藍莓汁、藍莓果粉、藍莓果醬等系列產品,只有樹立統一標準,才能更有利于藍莓產業集聚發展。麻江通過打造“麻小莓”公用品牌,讓藍莓企業統一使用公共商標,進一步提升了藍莓產品的知名度,讓本土企業“抱團發展”。
“麻小莓”是麻江藍莓品質的保證,所有的藍莓產品包裝上都有“麻小莓”和“藍笑”商標,這讓消費者的認可度更高,更愿意購買。依托“麻小莓”公用品牌,本土企業實現了抱團發展,產品質量更有保證,市場更容易打開,企業發展更有底氣。2021年,麻江藍莓品牌“麻小莓”躋身全國知名農產品品牌百強榜單,“藍笑”的知名度也隨之打開。
以藍莓加工為基礎,強力推進藍莓產業“全鏈條”發展,堅持“生態+”,打好“標準體系、高端產品、產權保護”組合拳,麻江藍莓精深加工產業鏈日趨完善。截至目前,依托藍莓的規模化、標準化發展,麻江縣建成了烏卡坪生態藍莓園區等多個藍莓種植園區,搭建了藍莓交易中心、藍莓創意工坊兩個產業發展平臺,配套建成3條速凍生產線及總庫容達1.4萬噸冷鏈設施,建成年可加工1.2萬噸藍莓精深加工生產線,藍莓交易中心研發出20多個藍莓旅游商品,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產業融合全鏈發展。目前,藍莓全產業鏈已帶動麻江縣1.1萬戶農戶實現戶均增收1.2萬元以上。
康旅協同 “育”藍莓經濟
近年來,麻江縣充分利用藍莓種植優勢,精心謀劃產業布局,打造了一批具有產業基礎、文化內涵、旅游功能、社區特征的特色旅游景點,以點帶面、串珠成鏈,逐步形成藍莓產業農旅融合發展。
說到麻江藍莓,不能不提藍夢谷。2013年,藍夢谷開始興建。園區位于麻江縣東南部,在龍山、宣威兩鎮之間,距麻江縣城27公里,總規劃面積16.67平方公里,是麻江縣首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園區有藍莓技術科研、休閑垂釣、水上娛樂、山地露營、自由騎行等多項旅游活動,是一個集觀光體驗、知識科普為一體的現代化山地高效農業生態產業園區。住宿方面,這里有臨山、臨河,而且智能化程度極高的“地球倉”,置身其中,仿佛是在太空度假一般,愜意無比。
依托藍夢谷獲批為首批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結合麻江特色文化,打造一個以酒店為載體,集旅游、度假、康養、休閑等功能為一體等農旅深度融合的綜合體項目。每年從4月份開始,酒店的49間房基本處于滿房狀態,大都都是來自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區游客。下一步,麻江縣將繼續發展藍夢谷、烏羊麻、藥谷江村等農業觀光體驗和鄉村旅游景區基礎設施,依藍莓而旅,大力推進全域旅游建設。
結合往年數據預算,今年麻江各藍莓園預計吸引游客入園采果150萬人次。按平均每人次采果2.5公斤、每公斤單價30元計算,全縣僅游客采果收入將達上億元。
每年6月10號左右,麻江縣都會舉辦藍莓音樂節,最多時景區日人流量能達1萬人左右。藍莓成熟時,貴陽、凱里、都勻等附近城市游客都會到景區采摘藍莓,其余時間則通過舉辦馬拉松比賽、戶外水上運動等活動來吸引游客。去年,依托麻江縣鄉村旅游節暨藍莓文化節和品菊季等活動舉辦,全縣共接待游客302.4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0.84億元。
“返租倒包” 富農增效
2021年以來,新場村以“村民增收、產業增效”為主攻方向,立足村情實際,聚焦賢昌鎮“產業融合、主體培育、利益鏈接”關鍵環節,積極探索“返租倒包”產業發展模式先行先試,將村合作社已做大、做成的產業“返租倒包”給農戶,實現土地資源、產業資源掌握在農戶自己手中,推動村級產業興旺,村民生活富裕。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賢昌在藍莓產業發展中,通過實施“返租倒包”,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由村黨支部領頭,村合作社承包,職業農民管護的方式,實現藍莓基地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細化管理轉變,提升了農戶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克服其內生動力不足、管護不到位等短板弱項。
賢昌鎮通過不斷強化“返租倒包”組織形式,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戶通過在基地務工,實現從農民到產業工人的轉變,讓農戶真正成為產業發展的主人,有力推動賢昌鎮產業振興,促進高效產業蓬勃發展。
“返租倒包”成效初顯,激活賢昌鎮藍莓產業發展“一池春水”。賢昌在實施藍莓“返租倒包”工作中,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從發展藍莓產業上獲得了第一桶金,職業農民從產業上獲得了薪金,脫貧戶從產業中得到了分紅,不斷提振了各村實施產業振興的士氣,增強了各村發展產業的信心和決心。
厚植“生態優勢”、做全“生態鏈條”、做強“生態經濟”,麻江縣聚焦“科學技術轉化中心、藍莓深加工中心、大數據應用中心”三中心,全力打造集農產品培育、特色食品加工、旅游服務等為一體化發展的生態產業鏈,全方位發展藍莓綠色生態產業,推動農業產業、產品精深加工業、旅游業等穩步健康發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