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金米村調研脫貧攻堅情況時表示,“電商作為新興業態,既可以推銷農副產品、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又可以推動鄉村振興,是大有可為的”。我國農村電商由自發產生到政府推動逐漸形成了風氣:手機成了新農具,直播帶貨成了新農活,數字成為新農資、文化成為農民新生活、電商成推動鄉村振興新動能。
農村電商的產生和發展
自1994年中國農業信息網和中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相繼開通,標志著我國農產品信息化開始起步,至今已經28年。1998年第一筆農產品電子交易是糧食交易。2005年生鮮農產品網上交易的出現,可以說是生鮮農產品元年。相對教科書而言,糧食電商、生鮮電商可以說是一個“顛覆性”的事件。
如果要說我國農村電商最重要的10年,應從2012年至2021年10年。2012年前,已經有許多電商誕生和發展起來,2012年后,電商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高潮,中華糧網(1995)、網庫(1999)、全國棉花交易市場(1999)、阿里(1999)、淘寶(2003)、京東(1998-6-18/2013)、京東電商(2004)、雙11(2009)、美團網(2010-3-4)、天貓(2012-1-11)、拼多多(2015-9)、淘特(2021)。
2012年最大的事件,一是天貓出現,二是品牌農產品(褚橙進京、荔枝大戰)網上交易出現。2013年8種電子商務模式創新,2014年大量農產品電商融資進入高潮,2015年阿里持股蘇寧、京東入股永輝和投資天天果園;2018年我國農產品進入數字農產品電商新階段 ,2020年電商扶貧進入新的階段,2021年農產品電商進入賦能鄉村振興的新的歷史時期,其間2014—2021年商務部、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開展了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的活動,參與的有1647個縣次;農業農村部信息化進村入戶和農產品出村進城試點,2021年認定106家基地。
2020年我國完成了脫貧攻堅實現小康目標,2021年我國轉到全面鄉村振興新的發展階段。在新的發展階段,需要我們加快農產品電子商務的轉型升級。2021年“3.15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高層研討會”,提出了在轉型中實現“有效銜接”的新要求。歸納起來是:縱向轉型,即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的轉型;橫向轉型,就是“綜合協調”轉型。
農村電商的主要數據
農村網民大幅度增加。2012年12月底我國農村網民1.56億人,占農村人口比例為24.29%。2021年底我國農村網民達到2.84億,較2012年增加了1.28億人,占農村人口比例為56.99%,較2012年提升32.7個百分點。截至2022年6月,農村網民2.93億人,占農村人口58.8%。
淘寶村、淘寶鎮數量大幅度增加。2009年我國有淘寶村3個(浙江義烏青巖劉村、江蘇睢寧東風村、河北清河東高莊),2012年淘寶村達到20個,到2014年淘寶村、淘寶鎮分別達到212個、192個,到2021年分別達到7023個、1598個。
網店大幅度增加。2011年12月底,全國農民網店(含縣)總數為131萬家,其中2011年新增68.28萬家,超過半數;2011年淘寶全網農民網商(自然人)含縣注冊總數為171萬人。 至今2021年農村網商網店有1632.5萬家 。
農村網絡零售額和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大幅度提高。2012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僅有1000多億元,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僅有245億元 ,2021年農村網絡零售達到20500億元,農產品網絡零售達到4221億元。
農產品快遞大幅度提高。2012年我國快件僅有56.85億件,到2021年達到1083億件,快遞收入達到10332億元,我國快件連續9年世界第一,其中2021年農產品快件占1/3。預計到2025年我國快遞和快遞收入將分別達到1500億件、15000億元。
農村電商的主要經驗
市場化起步
我國農村電商是從市場化自發開始的,淘寶村、淘寶鎮等開始探索多種新農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早期的青巖劉村模式 、沙集模式、遂昌模式、麗水模式等具有較大引領性的作用。
政府推動
中國的電商較早就具有政府的影子,如“三金工程”開始起步,但真正的政府推動是2014—2021年,財政部、商務部、國務院扶貧辦先后開展了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活動,至今先后有1746個縣次開展了這一活動。此外,還有農業農村部的信息化進村入戶、農產品出村進城等活動。
科技助力
2012年以來,隨著4G、5G、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進入農村,改變了農村基礎條件,我國各種數字技術大量采用,為農村網店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至2022年6月,我國5G達到185.4萬個 ,“縣縣通5G、村村通寬帶”。博客書記(核桃書記)、微信縣長、各類農村網紅達人也紛紛涌現,推動了農村電商的發展。
電商平臺賦能
阿里(淘寶、天貓、菜鳥、盒馬等)、京東、蘇寧、供銷e家、中國郵政、拼多多、昆明花拍中心、美團、抖音、快手、一畝田紛紛進入農村,并引導農民開展多種形式的電商、微商、直播帶貨,從而形成了縣域農村電商的“336”體系,即縣域農村電商橫向模式:“借用—引入—培育”開展電商的模式;縱向模式:縣—鄉鎮—村多級電商服務中心的體系;縱橫模式:服務中心體系、培訓體系、物流體系、供應鏈管理體系、營銷體系、服務站體系紛紛涌現。
數字化賦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
2018年農業農村部提出數字蘋果、數字茶葉、數字生豬的試點示范 ,從而推動了我國電商向數字電商的迅速轉型,供應鏈迅速向數字供應鏈的轉型和升級。
農村電商主要模式
青巖劉村模式——浙江淘寶村青巖劉村,2005年開始有人開網店,2008年天貓交易額突破999.6億元,點燃了許多年輕人的創業之火,正巧舊村改造后出現了許多空置的樓房,這個原本僅有1486名村民的村莊,通過開網店,一下子激增到8000多人,開出了1800余家淘寶網店。2013年,該村電商銷售總額突破20億元,成為“中國淘寶村第一村” 。
沙集模式——形成于2012年,即“農戶+網絡+公司”相互作用,成為農民的創業致富新路。該模式由農戶到網絡,體現了農戶自發、主動應用既有的公共電商平臺的特點,這是一種農民用戶主導、自下而上的信息化應用;由網絡到公司形成了“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典型路徑特征;由公司到農戶,體現了以公司為基礎、以市場化的新生態服務,促進農民網商進一步成長的關系。具有以下特點:
路徑獨特:農民自發開網店→細胞裂變式復制→網銷帶動工業→其他產業元素跟進→激發更多的農戶網商創新=產業鏈不斷拓展/規模迅速擴張/經濟社會發展。
主體明確:以農戶為主體,農民網商在發展中起了主導作用。特別是新一代創業型的農民網商,在其中發揮了巨大和連續不斷的示范效應。
基礎就緒:以淘寶網為代表的市場化公共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已經發展成熟。網商在淘寶上開店,淘寶鼓勵農人在網絡平臺上開店。
生態良好:物流、電信、IT、供電、信貸乃至政府等等,各環節、各網商自我定位明確。政府的“不缺位、不越位”,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起步得當:沙集網商開始時經過摸索,最后選擇以家具作為起步產品,以這種產品切入市場是選擇得當的:市場進入的門檻低,需求容量大,利潤空間明顯,又有新的拓展前景。
遂昌模式——形成于2013年,它以本地化電商綜合服務商作為驅動,帶動縣域電子商務生態發展,促進地方傳統產業,尤其是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旅游業實現電子商務化。在政策推動下,實現了讓農產品上行進城,讓工業品下行進鄉,探索了縣域經濟發展新道路。
“一協會兩公司”打造核心公共服務平臺。遂昌縣網店協會成立于2010年3月,定位為電商公共服務平臺,其中遂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服務于農產品上行)和浙江趕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服務于工業品下行)是該平臺重要組成部分,是聯系服務全縣供應商、網商、服務商和聯系政府等各方的民營法人運營實體。
平臺與四個主體,實現農產品上行進城,形成了供應商、網商、服務商和政府的“四位一體”優質營商環境生態圈。
“趕街模式”——以公共服務平臺為核心運營主體,以在農村植入、普及、推廣電子商務應用為核心,為處于交通不便利、信息相對落后的農村居民在購物、售物、繳費、創業、出行、娛樂資訊獲取方面一站式完成辦理,并形成購售一體大數據。
隴南模式——甘肅省隴南市原是一個貧困地區,2013年確定電商發展戰略,2017年成立全國首個電子商務發展局,隴南市通過采取電商賦能脫貧致富,形成了特有的“隴南模式”,成為全國扶貧攻堅先進集體,2020全球減貧論壇在隴南舉行。“隴南模式”產生了“生于大山、立于脫貧、成于創新、貴于化人”的“大眾電商”的文化氛圍。隴南模式不僅走出隴南,而且為世界脫貧探索了一條新路。
武功模式——2013年產生于相對具有一定區位優勢和先發條件的西部農村(陜西咸陽),針對的問題是如何跳出本地資源的局限,搶占先機,布局和加快發展本地農村電商。武功縣利用當時當地的條件,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打造和依托電商產業園區等農村電商載體,招引西域美農為代表的電商龍頭企業和一批電商資源入駐,采取“買西北、賣全國”的做法取得成功。
碭山模式——2014年產生于傳統平臺電商紅利期結束和多平臺興起的農村電商環境,針對農村電商流量成本增大,開網店容易、交易增收困難,制約農村電商創業和電商扶貧。安徽碭山是國貧縣、農業縣,當地政府、龍頭企業、駐村干部和協會等,組織和培訓廣大農戶和小型農企,通過用微信朋友圈、開微店等粉絲經濟的方式銷售農產品,以社交電商的私域流量突破傳統平臺的流量制約,并形成了具有一定交易規模的“微商村”,從技術上和業態上豐富了農村電商的實踐。
曹縣模式——曹縣模式為 “一核兩翼”:“一核”即以草根創業、農民致富為核心;“兩翼”即一為電商平臺賦能,二為服務型政府。隨著近幾年曹縣電商高質量發展,我們將曹縣經驗總結升華為“一店帶一戶、一戶帶一街、一街帶一村、一村帶一鎮、一鎮帶全縣”的電商發展新模式。目前曹縣從事電商行業的人員已經超過35萬,平均每5個人就有一個從事電商行業;截至2021年曹縣淘寶村已有168個,淘寶鎮有19個,網絡銷售額達到281億元。
為了推動農產品上行,申請注冊了“曹獻優品”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021年12月12日舉辦“曹獻優品”企業集中授權活動,首批授權24家農業企業,2022年6月26日再次授權20家農業企業,目前已授權企業達到44家。
曹縣電商企業有5500余家、網店6.6萬余個,形成了四大電商產業集群即“中國原創漢服產業集群”“中國最大的演出服產業集群”“中國最大的木制品產業集群”“曹縣農特產品產業集群”。部分淘寶村村民收入達到了10萬元,可以與北上廣相媲美。
麗水模式——麗水綠谷智慧小鎮,主要依托浙江麗水綠谷信息產業園打造,2012年開始“從零起步”,短短5年,綠谷智慧小鎮的“數字經濟”達到了13.5億元規模,規劃面積2.88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創造今天的發展奇跡。既搭上了國家新經濟新產業的發展快車,也顯示出麗水擦亮生態底色、壯大生態經濟的主動轉型,還體現了園區創新運營體制機制、優化服務環境的放大效應。到如今,入駐的創業實體已有255家,基本上為“數字經濟”產業,2017年底總產值達13.5億元,上繳稅收超過4000萬元。
惠農模式——惠農網是一個涉農綜合性服務平臺,該平臺立足縣域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產業先蜂 ”四個體系、兩個平臺建設,為全國30個農業主產區,打造100個農產品優質電商品牌,建設1萬個村級先蜂小站,實行縣里有產業、鄉里有品牌、村里有服務。全面推進“新農先蜂”兩個訓練營,一個網紅工程建設,幫助農業從業者完成從新農人到鄉村振興帶頭人的成長蛻變,培養3000名鄉村振興帶頭人、 10萬名新型農民,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阿里模式——阿里先后推出了農村淘寶1.0-4.0模式,開展“千縣萬村”工程,通過網絡平臺嫁接各種服務于農村的資源,拓展農村信息服務業務、服務領域,使之兼而成為遍布縣、鎮、村的三農信息服務站。后來探索盒馬系列新業態模式,菜鳥縣域共配中心、鄉村快遞物流服務站、智能農產品產地倉體系建設。
京東模式——京東早期采取農村電商的3F戰略:一是特色產品進城,解決農產品賣難、賣不出價等難題;二是優質服務下鄉,解決農村商品品種少、價格高、質量差、售后難的問題;三是金融融資技術,聚焦解決縣域電商生態需求探索供應鏈金融模式。推出“京東農場”“無人超市”,探索多種新零售業態店。
拼多多模式——拼多多創下“3年上市、5年破千億美元市值”的神話,自2015年成立以來,拼多多一直專注于農業,通過將超過1200萬農民與7.31億用戶群直接聯系起來,改變了食品的種植、運輸和銷售方式。2017—2020年農產品電商交易額分別為196億元、653億元、1364億元、2700億元,2021年農產品電商總單量達610億單。2020年拼多多的市值已經高達2000多億美元,僅次于阿里與騰訊,成為國內第三大互聯網公司。連續3年開展農產品百億補貼活動。并探索由“集中式AI”向“分布式AI”模式創新。
一畝田模式——一畝田是我國最大的農產品B2B電商平臺之一,擁有3000萬用戶,2000億元/年撮合交易;也是我國最大的線下農產品批發市場平臺,擁有54個農產品批發市場,擁有3000多個檔口;也是我國最大的原產地新農人創新創業創造平臺,擁有1000多萬新農人,2021年交易撮合交易額達到約2000億元。2021年推出了“燈塔行動”一畝田縣域品牌中國行活動,投入價值2億的現金及資源,為每個合作縣域50個龍頭企業的100個產品,拓展全國50個城市銷售渠道,培養1000位鄉村產業帶頭人。
農村電商存在的問題
“兩張皮”現象
當前存在的“兩張皮”現象十分嚴重,如實體經濟與網絡經濟兩張皮,線上交易與線上下交易兩張皮,農村電商與數字鄉村建設兩張皮,數字農產品與農村電商兩張皮。“兩張皮現象”影響了數字經濟的轉型發展,導致不能夠實現“在高度信息化條件下”的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的多個環節的“無縫對接”。
農產品電商文化滯后
近年來,農產品電商理念落后,直播電商過程中的假冒偽劣產品、誠信體系建設、偷稅漏稅十分嚴重,同時,農產品電商文化建設相距甚遠,高水平的農產品電商體系建設差距較大,嚴重影響了農產品電商賦能傳統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巨大功能和作用的實現。
農產品電商模式同質化
許多農產品電商模式趨同,主要采取低價競爭的方式,導致相互過度競爭的商業同業損害嚴重;大宗商品電子交易主要采取同質化的交易系統,難以錯位競爭;社區團購競爭過于集中,預制菜一波又起、“追浪趨波”又來。
生鮮電商盈利能力不足
2021年上市的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也出現巨大的虧損。2021年上半年三大社區團購之一的同程生活的“猝死”,以及呆蘿卜停業,2021年12月三大社區團購之二的十薈團關閉大量網點,從覆蓋2000余縣市,到一路撤退到5個城市,劇烈的裁員風暴不斷席卷,曾經的上萬名員工,截至2021年12月已不足1000人。從結果來看,生鮮電商需要企業打通商流、物流、客流等各種能力建設,不適應市場需求的企業經歷了一輪行業洗牌后出局。
許多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仍不能夠服務實體經濟
政府部門連續數年開展了多輪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清理整頓,對一些與實體經濟脫節的交易所采取了關停的方式。但是,許多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仍不能夠服務實體經濟,同時許多正面的典型也沒有能夠得到宣傳和引領。
許多網絡直播存在廣告行為、銷售行為、稅收行為違法違規
作為廣告代理人,沒有履行《廣告法》明確的三個方面的要求;銷售行為方面存在大量產品欺詐、價格欺詐等問題;在稅收行為方面,存在大量的偷稅漏稅問題,而且特別是著名網紅達人在直播帶貨中存在的問題十分嚴重,各地開發區、自貿區、試驗區所創造的“稅收洼地”以及“合理避稅”誤導網紅主播及其網絡直播產業的健康發展。
從早期的“虛假刷單”到2021年“虛假種草”
早在2013年我國電商平臺上存在許多“虛假刷單”,為了獲得好評贏得流量,人家用一年辛苦的努力,而有些網店通過刷單一天內迅速升級。到2019年特別是2021年出現許多“虛假種草” 現象,如一些平臺和MCN機構從事“代寫代發”虛假種草筆記的業務,幫助商家及博主進行虛假推廣,對平臺內容生態和平臺信譽造成極大傷害,也嚴重損害了顧客及用戶的合法權益。
有些淘寶村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對滯后
淘寶村經歷了1.0到4.0,隨著經濟和社會不斷創新發展,淘寶村的認定標準主要有3條:經營場所在農村地區,以行政村為單元;電子商務年交易額在1000萬元以上;本村活躍網店數量在100家以上,或活躍網店數量占當地家庭戶數的10%以上。像這樣以淘寶為主要交易平臺,有大量網商聚集的村落便可成為淘寶村,當一個鎮上符合淘寶村標準的行政村大于或等于3個,即被稱為淘寶鎮。但是由于多種原因,一些淘寶村被淘汰,退出淘寶村系列。
農村電商發展趨勢
中國農產品電商的宏觀發展趨勢集中體現在“數字化、國際化、標準化、綠色化、網鏈化、品牌化、規范化、生態化發展”的趨勢。具體來說:
數字農產品電子商務趨勢
數字農產品電子商務是數字鄉村振興建設的重要內容,如果沒有數字農產品電子商務,數字鄉村振興就缺乏支撐、缺乏內容。
縣域電商服務中心數字化轉型趨勢
現在很多縣域都建設起了三級和四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但在脫貧攻堅以后,許多縣域電商服務中心在發展方向上十分茫然、不知所措,是否應該轉型、轉型到哪里去?我們認為,應該轉型為“數字鄉村振興的數字服務中心”,為數字鄉村振興提供各種各樣的數字化的賦能服務。
“網鏈”仍是發展的趨勢
“網鏈”是指延伸產業鏈,連接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整合利益鏈,應用區塊鏈,探索創新鏈,目標生態鏈,應當通過“網鏈”來促進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可持續發展。
“嚴監管”的常態化趨勢
“嚴監管”的常態化就是嚴格的行政監管一定要持續、協調發展下去,不要寄托于政府的監管會“嚴一陣”“松一陣”。2022年3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印發《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22年版)》,進一步強化反壟斷監管,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野蠻生長、違規炒作。
網絡直播的常態化趨勢
視頻網絡直播作為農產品電商的一種模式和業態,將會常態化地發展下去,也就是說既然要常態地發展下去,還應比較規范地發展。
社區團購的常態化趨勢
社區團購常態化是社區商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創新的一種商業模式,在疫情防控期間社區團購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后疫情時期,社區團購仍然是主要的業態、主要的模式,也會與其他業態創新常態發展下去。
快遞繼續支撐農產品電商發展
2020年我國快遞投送量達到833億件,2021年達到1083億件,其中超過三分之一來自于農村,2022年快遞投遞量將達到1225億件,同比增長13%,農產品電商快遞業發展將攀登上一個新的臺階。
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多樣化趨勢
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在多樣化發展基礎上,倡導“將競爭對手變成競爭伙伴”的新電商文化,避免同質化競爭,避免趨同投資,避免重復建設,形成中國特色的農產品電商發展模式。預計2029年將有2萬個淘寶村實現再就業2000萬人。
(作者單位: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