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在浙江天目山區的小小山核桃,沿著物流網絡,出現在全國各地的商場、超市、攤頭。臨安和山核桃這兩個詞通常都被綁在一起,因為臨安是核桃之鄉,我國數得上名的山核桃基本上都產自這里。可以說,吃過了臨安的山核桃,再吃其他地方的,會覺得是一種對舌頭的敷衍。
雖然名字里帶著“核桃”二字,但其實山核桃是碧根果的親戚,名字平平無奇,扔進嘴里,香脆小宇宙瞬間爆發,嗑得人根本停不下來,甚至有一絲絲上癮。
聽說隔壁村的小孩,因為吃了一次山核桃,都不吃別的零食了,現在我們不妨走進臨安,一起看看臨安山核桃,到底能有多好吃?
吃到根本停不下來的山核桃
山核桃仁非常特別,和其他堅果不同,它的感官沖擊非常直接,把它放入嘴中開始咀嚼的時候,你能想象到的所有香氣,就排山倒海般地涌入了你的口鼻,并且沒有“科技與狠活”的成分,完全都是食材本身的味道,用四個字來形容——脆、香、酥、鮮。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簡單的烹飪方式,山核桃仁的炒制過程很簡單,調料只需食鹽、砂糖,把它倆與桃仁一同扔進鍋中,然后翻炒,恰到好處地屏蔽掉了澀味,同時又不掩蓋掉山核桃本身的香氣和特點,直到桃仁幾乎完全失去水分,直到砂糖已經完全焦化。
拿起一顆山核桃仁,完整無破損,紋理清晰可見,一口咬碎,先是香脆的種皮,后是焦酥的桃仁,終點是濃郁的奶香,一套流程走下來,你就會意識到只吃一顆是不夠的。再來一顆你會體會到回味悠長,滿滿回甘。
每一個山核桃都經過千錘百煉
在陽光充足,雨水充足,土壤純凈的臨安,出產的山核桃帶著這片山野之間的特質,生長得格外香甜。
而看似簡單的一顆山核桃仁,卻得來不易,要經歷采摘、篩選、晾曬、水煮、炒制等近20道工序,最后才能進入到我們口中。
每年初秋,山民們和往年一樣,會爬到數米高的樹上,借助竹竿把山核桃打下來。
采下的山核桃,要經過手挑、水浮、機選等篩選步驟,去除癟的、空的、個小的;接著還要經歷祛麻、攤涼、8小時熬煮、炒制等環節。100斤的山核桃,最后只得到不到36斤的山核桃仁。
痛定思痛,推廣適度規模經營
幾十年經營,讓“臨安山核桃”五個字有了沉甸甸的品牌價值。但發展中的“煩惱”亦不少——質量參差不齊、品牌繁多但不“出圈”、產業鏈條并不完整……
幾年前,因林農連年過度使用化肥、除草劑,導致臨安山核桃大面積枯死、山坡植被大面積破壞,造成水土流失隱患,轉型勢在必行。
過度經營的不利影響,讓臨安痛定思痛:從2019年9月開始,一場生態修復行動展開,當地定下2萬畝的“退果還林”目標。退出后的山核桃林禁止除草、施肥、除蟲、采打等經營活動,作為村集體資產,由村集體組織力量看管。正常經營的山核桃林,則鼓勵生態經營:推廣自然落果,不濫用化肥與除草劑,保留林內灌木雜草,減少人為干預,不再向山核桃樹過分索取。
臨安區湍口山核桃專業合作社在冊社員有400多戶,共有1萬多畝山核桃林。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提升山核桃林的生產效益,臨安還開始在條件成熟的地區推進山核桃林流轉,推廣適度規模經營。今年,多項舉措的落地或深化,讓以前“隱性”的行動有了“顯性”的成果。
數字賦能山核桃產業
臨安積極推進數字賦能山核桃產業發展,已開發建設服務于山核桃全產業鏈的“產業大腦”。
在島石、清涼峰、龍崗等鎮,臨安已建立11個山核桃數字賦能示范基地,并將其接入山核桃產業大腦。每個基地內都安裝了氣象檢測、土壤監測、智能蟲情測報燈等設備。通過數據的采集分析以及主要病蟲害模型的開發應用,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更多技術支撐。
在推進退果還林生態經營模式中,山核桃產業大腦依托衛星遙感等技術,通過信號、氣候、土壤、地形等一系列評價因子,進行生態適宜性評價,測算出不適宜種植區域,為全區8個山核桃主產鎮街的退果還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截至目前,臨安已完成山核桃退果還林面積2.15萬畝。
此外,臨安山核桃產業大腦匯聚數千家臨安本地電商數據,并接入阿里巴巴、淘寶等電商平臺數據,通過熱銷區域、熱銷排行榜、消費者畫像等數據分析,做到精準營銷。
山核桃產業大腦的建設和啟用,是臨安數字鄉村集成創新示范的代表作之一,它實現全產業鏈數字化融合運用,生產端可精準指導農民按時按需開展病蟲防治,銷售端實時分析電商大數據,為加工端研發滿足消費者喜好的新產品提供參考依據。
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消息,杭州市臨安區作為山核桃加工集散中心,已經成為公認的“中國山核桃之都”,山核桃面積占全國的34%,平均年產量占全國的33%,年加工量占全國的80%。“臨安山核桃”已獲得原產地標記、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等區域品牌保護的相關認證,并入選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全國經濟林產業區域特色品牌。2021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結果顯示,“臨安山核桃”品牌價值32.38億元,連續5年蟬聯堅果類第一名。現在,作為中國山核桃主要產地,臨安山核桃以粒圓殼薄、果仁飽滿、香脆可口的優良品質享譽海內外。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