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水果市場上從來不缺蘋果。但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蘋果似乎平平無奇,在冬日水果中也沒什么存在感。
殊不知,在物以稀為貴的100年前,蘋果已經是水果圈中妥妥的“當紅炸子雞”。隨著從北到南種植的普及,水果愛好者們還將它捧上了“國民水果”的寶座。無論是直接啃肉,還是切塊與家人共食,北方水果籃子里少不了這獨一份兒的甜美脆爽。
蘋果,這個原來過冬的水果擔當,如今雖免不了被吐槽“越來越難吃”,但仍憑借多元口感撩撥著國人的味蕾。
難吃才是蘋果的真實面目?
其實,蘋果從來就不是一種好吃的水果。這要從它的“家譜”說起,在新疆天山的野果林中,久居著世界公認的蘋果祖先之一的野蘋果,果小肉綿汁少,口感更像是軟絮,即便是采食果腹也不是最優選擇。跟荔枝、梨、桃、杏、海棠等頻繁現身古詩詞的水果相比,蘋果并沒有以先發制人之勢俘獲中國人的胃。就連“蘋果”一詞也是到了明代才出現的,至于“柰”“林棲”“頻婆”等稱呼,也多是指野蘋果的近親,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蘋果。
雖然當時蘋果不是美味可口的食物,但一樹繁花的蘋果樹卻深得達官貴族的青睞。被搬進深深庭院的蘋果樹,獨顯主人的風雅,品種卻并未得到精心的選育。到了大洋彼岸,不宜鮮食的蘋果經過簡單壓榨和發酵統統被裝進了果醬瓶和酒瓶中。
進入20世紀,因禁酒令的出臺,美國人不得不順勢將蘋果轉向食用主航道。在這一時期內,好吃才成為蘋果正向的標簽。如今中國人所熟悉的蘋果,其實并非本土的蘋果,而是外來的“洋蘋果”,最早的一批于1871年落地煙臺。
“國民水果”的自我修養
在進入中國短短100多年的時間里,蘋果憑借超強的適應能力,在南北實現了大規模的種植,并進階成為國民辨識度最高的水果之一。相較那些或身子嬌貴無法長距離運輸,或賞味期短必須與時間競賽的水果,蘋果有極大的包容度:果肉硬挺、耐貯存,常溫下可存放十幾天,有些品種甚至長達幾個月。
走進這個“熟悉的陌生”家族,我們會發現,除了對“甜味”的執念,蘋果在個頭、口感等方面也近乎全能。從曾經風靡一時的國光,到如今一家獨大的紅富士,從顏值出眾的金帥蘋果,到喬納金、維納斯、青森等“網紅”品種的橫空出世,濃縮了整個春夏甜美的“大個兒”們各憑實力贏得一眾擁躉。除了典型的“大蘋果”外,獨具中國特色的沙果,則小得十分講究,小巧彤紅,果香濃郁,酸甜之味絕對是北京、遼寧等地人們不能錯過的秋日味道。
說到口感,蘋果更是在脆爽和綿軟間自由轉換,讓你沒有理由說不愛。中意肉質軟糯的,自帶刮泥功能的金帥蘋果自然是首選。然而,也別忽略了久放后自然粉綿的國光、蛇果等。對于深諳脆爽之道的“果粉”,紅富士、紅玉、王林等品種則是一定不會出錯的選擇。
英雄不問出處 好蘋果卻論產地
如今蘋果栽培已遍布中國,2020年其種植面積達2990.25萬畝,年產量約4406.6萬噸,形成山東、甘肅、陜西、山西、河南、新疆、四川等知名產區。
渤海灣的蘋果界“扛把子”
作為中國現代蘋果產業的起源地,通過將洋蘋果和本土綿蘋果不斷嫁接、選育,煙臺蘋果前后形成了100多個優良的蘋果品種,并迅速傳入青島、濟南、日照、威海等地,此后更是深入遼東、津冀,甚至在整個渤海灣都可以看見它的身影。
要論渤海灣蘋果圈的優秀代表,煙臺蘋果排第二,無人敢爭第一。毗鄰黃渤海之濱,坐享北緯37°黃金種植帶,在溫潤的季風氣候和獨特的沙質褐土雙重加持下,煙臺蘋果酥脆多汁,清香甘甜。每年霜降之后,歷經低溫考驗的果子還會直接將淀粉類物質轉化為糖分,吃起來更是嘎嘣脆甜。
“煙臺蘋果看棲霞”,能在這片“紅海”中突出重圍,你絕對可以相信棲霞蘋果過硬的實力。皮薄肉細、水分足,加之恰到好處的酸甜,為棲霞蘋果獲得“國標”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等榮譽奠定了基礎。值得一提的是,棲霞還是亞洲最大的蘋果交易中心。
除了最負盛名的富士蘋果,山東從來沒有停止過引進和培育新品種。青島的青森蘋果、威海的黃金維納斯,足以讓你脫口而出蘋果所有的優點。出眾的顏值和清冽甘甜之味,一出道便讓吃過的人念念不忘。
至于遼寧營口的蓋州蘋果、河北的承德國光蘋果、北京的昌平蘋果,雖為后起之秀,但仍早早將“國標”金字招牌收入囊中,成為深植本地人記憶中的經典味道。
西北黃土高原上的酸甜代表
年均2380時的光照、達20℃的晝夜溫差和干燥的空氣,這些黃土高原上的自然密碼,在每一顆蘋果中都凝結了別樣的風味。脆和甜,成了西北黃土高原蘋果的主旋律。
甘肅的隴東南地區,扎堆著省內眾多蘋果優勢產區,是“甘味”十足的寶藏之地。平涼的靜寧蘋果,主要以紅富士和秦冠為主,個頭大,肉質扎實,即便放上十來天,口感依然脆爽。而到了天水,最具代表性的,非花牛蘋果莫屬,它由國人自主培育而成,是國產蘋果的佼佼者,也是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第一個獲得正式商標的蘋果品牌。花牛蘋果外形與蛇果相似,全身呈濃紅色,熟透后全身奶香味十足。“一果兩吃”也是它的獨門特技,忍不住誘惑,著急炫一個的,口口脆甜;多放置幾天,肉質會軟下來,口感似土豆泥,更適合作為寶寶的果泥或老人的餐后水果。
緊鄰的陜西、山西,同樣有一眾各具特色的蘋果。作為蘋果產量第一大省,陜西的洛川蘋果等都是黃土高原“朋友圈”的有力競爭者,紅色的富士、黃色的瑞雪……陸續在此“安家”。此外山西的運城、臨汾等晉南地區,一到秋冬時節,紅彤彤的蘋果就會堆滿道路兩側。
向西而行,新疆的阿克蘇地區常年干旱少雨,大部分土地不適宜種植農作物,但卻是“冰糖心”蘋果的搖籃。地處高海拔區域,阿克蘇擁有年平均日照時數2600+小時,平均日較差14.4℃等多項自然極限數據,有利于蘋果糖分的積累,冰雪融水灌溉、無蟲害煩惱,更是扛起來綠色天然的大旗,得天獨厚的蘋果種植優勢令其他地區只能望其項背。
一般到10月底,甚至到11月初才開始采摘的阿克蘇蘋果,生長期要比普通蘋果多整整一個月。這一階段最低溫度直逼零下,蘋果內部悄悄將糖分凝聚在果核部分,形成透明的晶體,也就是所謂的“冰糖心”,此時甜度、香味、口感也均達到最佳。
中原首屈一指的實力派
要論實力,中原地區還數河南蘋果。早在1921年,實業家李工生便從山東引種至河南靈寶,如今百年過去,靈寶不僅是亞洲最佳的蘋果優生區,還形成了果汁、罐頭、果醋、果酒等一系列的蘋果加工產業。
“吃的是硒,喝的是鍶,呼吸的是清甜的好空氣,哪里的蘋果也沒有咱的香。”靈寶人的自夸中難掩滿滿的自豪與底氣。靈寶蘋果以寺河山為主要產區,土壤富含硒鍶等多種微量元素和有機質,山泉富鍶,造就了其“色澤紅艷、香味濃郁、酸甜可口”的高品質。頭腦靈活的靈寶人還積極引進最新科研新技術為當地的蘋果產業錦上添花。走出中原地區,靈寶蘋果還在兩湖、兩廣等地區非常“吃得開”。
來自西南高地的蘋果“急先鋒”
除了傳統的蘋果產區,四川鹽源、云南昭通和貴州威寧等西南高地的新興蘋果產區也闖入人們視線。憑借較低緯度,充沛的光熱資源,每年8月中下旬,第一批混合著陽光和香氣的蘋果率先登陸市場,這場“搶早”大戰比北方早了一個月有余。
比起其他產地堪稱“神仙”打架的蘋果顏值,來自四川鹽源的蘋果只能用長得抱歉來形容。長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大山里,鹽源蘋果堅持不套袋、不打蠟,接受自然的滋養和挑戰,因此蘋果表皮粗糙、果形不規則,也被當地人稱為“丑蘋果”。但蘋果原有的風味得以保留,顏值黨一定不要被它的外表誤導,否則會錯過甜美多汁、好吃到爆的“內心”。
地處烏蒙山區、金沙江畔的云南昭通,也同樣有自然放養的“丑蘋果”。高強度紫外線為果皮鍍上了一層“高原紅”,快速積累的糖分成就了難得的冰糖心。在當地,蘋果用塑料袋打包好論袋賣,是獨有的儀式感。如今,依靠新媒體手段和技術,昭通蘋果走出家門,成為互聯網上獨得恩寵的“流量”水果。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