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0日,在第五屆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高峰論壇上,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發布《“十三五”中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發布之際,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于秀娟就《報告》編寫的背景和目的、主要內容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編寫《報告》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答:稻漁綜合種養是一種典型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具有“稻漁互促、穩糧增效、質量安全、生態環保”等優點。“十三五”期間,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蓬勃發展,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同步提升,技術模式創新發展,規范化和標準化生產水平得到提升,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多功能拓展和新要素價值日益凸顯,新業態不斷涌現,品牌化、產業化和區域化發展步伐加快。
為全面反映“十三五”期間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情況,總結發展成效和經驗,分析產業發展前景,提出發展對策建議,促進稻漁綜合種養高質量發展,在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指導下,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組織編寫了《“十三五”中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報告》。
問:請簡要介紹當前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現狀,有什么特點?
答:一是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十三五”以來,受政府大力推動、技術不斷進步和市場需求旺盛等多重因素驅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快速發展,面積和產量逐年攀升,2020年全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超過3800萬畝、生產各類水產品325萬噸,比“十二五”末分別增長70.65%和108.83%。稻漁綜合種養水產品產量占全國淡水養殖產量由“十二五”末的5.09%增至“十三五”末的10.53%,由第4位前進至第2位,僅次于池塘養殖產量。稻蝦種養發展最為迅速,“十三五”末達到1892萬畝,對稻漁綜合種養面積的增長貢獻率超過80%。二是產區進一步集中。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等長江中下游5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和水產品產量占全國的比重由“十二五”末的40.02%、44.09%,提升到“十三五”末的59.43%、71.06%。四川、貴州、云南、遼寧等傳統稻漁綜合種養地區省相對穩定,繼續保持較大規模。河南、黑龍江等稻漁綜合種養起步較晚的省種養面積迅速擴大。我國基本形成了稻蝦、稻魚、稻蟹等3大種養主產區,以及稻鱉、稻鰍、稻螺等小品種種養點狀式分布的發展格局。典型示范效果顯著,全國共創建了158個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和稻漁綜合種養類國家級水產健康示范場。三是三產融合發展步伐加快,品牌建設卓有成效。全產業鏈水平和融合發展程度提升,一些主產地區發揮產業集群鏈條完整、體系健全和主體抱團等優勢,建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生產基地建設、倉儲保鮮、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商貿流通等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各地涌現出如湖北“潛江龍蝦”、江蘇“盱眙龍蝦”、遼寧“盤錦河蟹”等一批競爭力強、影響力大的品牌價值超過200億元的稻漁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各地還有效運用文化、旅游、休閑等要素,與稻漁綜合種養因地制宜、有機融合,稻漁綜合種養多功能得以發揮,有效拓展了產業空間,成為發展亮點。
問: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在促進鄉村振興方面發揮了什么作用?
答:一是穩定糧食生產。稻漁綜合種養“一水兩用、一田多收”,通過額外產出優質水產品及稻米生態溢價大幅增加效益,激發了農民種糧積極性,有力穩定了水稻種植面積。據測算,2020年稻漁綜合種養平均每畝增收約1700元。二是拓展漁業發展空間和促進優質水產品供給。資源和環境雙重約束趨緊,一些粗放落后的水產養殖方式受到限制,稻漁綜合種養的快速發展則有效穩定了淡水養殖產能。此外,稻漁綜合種養節肥減藥,為消費者提供了大量生態優質水產品,有力促進了水產養殖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是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和打贏脫貧攻堅戰。“十三五”期間,從中央到地方將發展稻漁綜合種養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產業,通過政策引導和示范推廣,促進農(漁)民脫貧致富,取得顯著成效,涌現出了如廣西三江、云南元陽、安徽霍邱、湖南湘西等一批稻漁產業扶貧樣板。
問:為推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國家在政策、資金和科技等方面給予了哪些引導和扶持?
答:政策引導方面,“十三五”期間,稻漁綜合種養受到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相繼出臺了多項扶持政策,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及2017年中央1號文件均明確提出“推進稻田綜合種養”。2016年《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指導意見》《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以及2019年經國務院同意、十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都對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提出了明確要求。2017年原農業部在湖北省潛江市召開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現場會,2020年農業農村部在四川省隆昌市召開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提升現場會,對稻漁綜合種養發展作出重要部署。2020年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寧夏銀川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期間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采用節水技術,積極發展節水型、高附加值的種養業。據統計,“十三五”期間,遼寧等10省出臺11個稻漁綜合種養方面的指導意見、發展規劃,一些地區還把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寫入本地印發的重要文件中。
資金扶持方面,加大了資金扶持力度。“十四五”期間,從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對稻漁綜合種養的支持力度,農業農村部在農業綜合開發資金、部門預算中安排了資金用于支持開展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建設、技術示范和產業扶貧,對帶動和推動各地增加投入、培育典型、促進貧困地區農民增加收入、脫貧致富起了很好的作用。各主產省也加大財政資金統籌使用,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為產業蓬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并呈現三個特點:一是資金使用精準,扶持對象多樣化;二是從種養生產到全產業鏈,扶持方向多元化;三是引導有力,帶動社會資金投入效果明顯。
科技支撐方面,更加注重科技支撐引領。一方面圍繞關鍵核心技術,大力推進科技創新。2019年和2020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連續兩年設置稻漁綜合種養研究相關專項;另一方面,加大區域科技資源整合力度,組建跨學科和產學研推用多方合作的科技創新團隊,開展產業化技術創新和應用示范。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不斷創新,形成了稻蝦、稻魚、稻蟹、稻鰍、稻鱉、稻蛙、稻螺等7大模式,主養30余個品種。稻漁綜合種養標準體系初步建立,有力促進了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規范有序發展。據統計,“十三五”期間,稻漁綜合種養方面獲得省部級等重要科技獎勵成果10余項,發布行業標準5項、地方標準72項。
問:“十四五”期間,我國稻漁綜合種養面臨什么樣的發展形勢?有什么產業發展建議?
答:“十四五”期間,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發展前景看好,但仍存在一些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問題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基礎理論研究不足,技術模式亟待升級;二是產業發展規劃的科學性和政策的穩定性有待提高;三是組織化程度不高,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還不夠。
下一步稻漁綜合種養發展建議:首先要科學規劃引導。準確把握國之大者和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發展的首要任務,以“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為基本原則,積極落實“穩糧促漁、生態優先、產業化發展”的理念,在全面分析市場需求、資源稟賦、潛力空間的基礎上,根據產業集中連片發展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同時,推動構建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其次要強化科技支撐引領。加強跨學科交叉協作和資源整合,為稻漁綜合種養提供全產業鏈技術支撐;圍繞稻田土壤保護利用、水資源節約、綠色生產,強化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支持適宜種養的優質穩產、多抗廣適的水稻品種研發和水產良種選育;加大技術推廣力度,促進先進適用技術模式普及應用和科技成果轉化。最后要推動產業協調、融合發展。鼓勵土地向稻漁綜合種養新型經營主體流轉,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和小散戶建立多種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形成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的格局;推動區域化和產業化發展,推動構建產加銷一體化、多功能充分開發、新業態蓬勃發展的產業化發展機制,形成區域優勢主導產業,全面提升產業效益和競爭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