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從零到三:下苦功夫才有好生活
時間:2022-03-15 07:18:57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郝迎燦 字號:【

  從有機蔬菜到食用菌,北辰果菜種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創(chuàng)始人董傳宗、王艷秋夫婦多年間不懈探索,打通食用菌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生產鏈條。在此基礎上,他們開拓三產,走出了一條產業(yè)融合發(fā)展、帶動鄉(xiāng)親增收的創(chuàng)業(yè)路。

  人物介紹:董傳宗和王艷秋夫婦,黑龍江省克東縣人,2011年大學畢業(yè)后在沈陽工作,2013年回到克東縣乾豐鎮(zhèn)宏升村創(chuàng)辦北辰果菜種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多年來,他們從蔬菜種植轉向食用菌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并嘗試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帶動周邊200多名群眾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來到黑龍江省克東縣乾豐鎮(zhèn)宏升村,不遠處,連成排的保溫大棚和彩鋼加工廠房分外醒目,工人們在加工廠門口進進出出,忙著推車運送制菌原料。

  這里是克東縣北辰果菜種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董傳宗、王艷秋夫婦倆都是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大學生。懷揣田園夢,倆人從城市回到農村,直面過挫折,也擁抱過驚喜。多年來,他們在探索一二三產業(yè)融合的道路上,步伐愈加篤定。

  從零到一,頂著阻力起步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13年4月。

  大學畢業(yè)后已經在沈陽生活了兩年的董傳宗和王艷秋,沒打招呼就回了老家。父親董玉良以為小兩口在搞意外驚喜,樂滋滋地下廚張羅了一桌好菜。

  幾杯酒下肚,借著酒勁,董傳宗囁嚅著跟父親道出實情,夫妻二人已從城里辭職,準備回家種菜謀生。“國家重視三農工作,對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扶持政策也多,找對路子準能干出點名堂。”

  “現(xiàn)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不光要‘吃得飽’,更加注重‘吃得好’。咱這黑土地自然條件好,發(fā)展綠色農業(yè)大有可為……”王艷秋在一旁幫腔,還沒說完,就被董玉良瞪了一眼。

  想了許久,父親嘆了口氣:“家里有些大棚,交給你倆打理。”在他看來,年輕人沒有長性,吃過苦頭自然知難而退。立下字據(jù),寫下大棚的欠條,董傳宗也長舒一口氣,下定決心一定要干出個模樣來。

  兩個月后,北辰果菜種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正式開張。

  老舊的大棚已經用了15年了。董傳宗和王艷秋拿出10多萬元積蓄修整打理,種下西紅柿、黃瓜、豆角,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一心追求綠色有機。

  “沒承想,等到蔬果上市,不僅產量低,而且品相不好,一個個長得不太勻稱。”王艷秋說,當時綠色有機的理念在當?shù)匾膊惶苷J可,蔬果優(yōu)質卻賣不上好價錢,頭兩年賠了四五萬元。

  “爛網打魚,瞎忙活一場。”董玉良說著風涼話,借機拿出欠條“施壓”,“抓緊收拾行李回城,欠款就不必再提。”

  孰料,兒子比他還犟,說啥也不愿意。董玉良無奈,只好一起想辦法:“食用菌種植在本地還挺少,沒準是個好門路。”

  從一到二,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

  這倒是一扇致富之門。

  從蔬菜轉向食用菌,王艷秋也舉手支持。她的老家在克東縣潤津鄉(xiāng),地處小興安嶺南麓,每逢夏秋季節(jié)交替,進山采菌子是一大樂事。

  種好食用菌,難題不少。為過技術關,2015年春天,董傳宗多方聯(lián)系,找到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一名種植大戶,上門拜師學藝。回鄉(xiāng)后,他買來7萬支菌棒,悉心照料。

  “食用菌種植對溫濕度、通風、光照都有很高要求。”那幾年,小兩口很少能睡個整覺,“晚上給手機定上鬧鐘,幾個小時就要起來查看一次。”

  進入采摘期,倆人更加忙得不可開交。“深夜一兩點鐘起床采摘,騎上電動車到20公里外的縣城趕早市。”王艷秋說,“白天回來還要忙著管護,累得站著都能睡著。”

  隨著種植規(guī)模不斷擴大,銷售又成了問題。“大部分食用菌的保鮮期最多只有3天,趕在6到10月集中上市時,本地市場難以消化,價格跌到過幾毛錢一斤。”董傳宗苦笑。

  沒有巧門道,只有苦功夫。董傳宗拉上貨品到五大連池、北安等地的批發(fā)市場,一個個攤位走訪,一戶戶商鋪打聽。

  對方見他架副眼鏡,文文弱弱,不免犯嘀咕。待打開包裝箱,只見平菇肉質肥厚,滑子菇開傘均勻;再細看,貨品沒有摻水,不帶其他雜質。商戶心中疑慮一掃而光,順利達成供貨協(xié)議。

  好不容易打開了銷售渠道,可食用菌鮮品價格仍受市場行情波動影響。2018年,縣里通過產業(yè)扶貧投資360多萬元,建成了800平方米的食用菌腌制品加工車間和一座240平方米的冷庫。

  根據(jù)協(xié)議,合作社負責項目運營,同時通過入股分紅、務工就業(yè)等方式帶動村里60多個農戶增收。

  “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可以有效避開市場的行情波動,還提高了產品附加值。”董傳宗說,合作社2020年實現(xiàn)銷售收入500多萬元,純利潤近90萬元。

  從二到三,帶動農民走上致富路

  這幾天,幾十個工人正忙著制作菌棒,為今年生產做好準備。

  在加工廠房制菌車間里,入鍋滅菌、冷卻、菌種培養(yǎng)、接種入袋、上架發(fā)酵,一道道工序有條不紊。62歲的脫貧戶羅彥珍正忙著裝袋套袋制作菌棒,“老伴過世多年,我又有腰椎間盤突出的毛病,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2019年,王艷秋把羅彥珍招到廠里。“計件算工錢,干一天能有100多塊錢。”當年,羅彥珍就脫了貧。

  增收的群眾,不止羅彥珍一個。目前,合作社共有固定員工50人,靈活用工150余人,其中一半以上是鄉(xiāng)里的原建檔立卡戶,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隨著合作社逐步走上正軌,夫妻倆有了新想法。2021年7月底,在縣里支持下,宏升村走上了農旅融合之路。道路一旁,數(shù)十個大棚吸引游客前來采摘;另一旁,一個農家飯店開張了。

  王艷秋從縣里請來的大廚,設計了30多道新菜,主打食材就是食用菌。“一到周末和節(jié)假日,每天都能訂出去至少四五桌,開張5個月收入近20萬元。”王艷秋一臉欣喜。

  “創(chuàng)業(yè)艱難路坎坷,回鄉(xiāng)務農有幾多。夫妻共筑田園夢,苦盡甘來結碩果。”合作社的辦公室里,掛著一首小詩。現(xiàn)如今,董傳宗和王艷秋夫婦已成為克東縣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青年典型。

  近年來,克東縣出臺吸引人才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系列政策和文件,為創(chuàng)業(yè)人員協(xié)調廠房、土地等基礎設施,還給予創(chuàng)業(yè)補助、獎勵性補貼等。“截至目前,全縣共吸引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人才142名,他們將先進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引入農村,讓鄉(xiāng)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克東縣委書記李傳柱說。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lián)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