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看似一枚小鮮肉,其實是水果界的獨行俠。
早春時節,其他果品還在孕育成長,枇杷就已經率先入市,成為人類甜美的初戀風物。
世態多炎涼,枇杷有獨孤天下之品性。枇杷通常深秋養蕾,寒冬開花,陽春結果,初夏果熟,在果木中最具四時之氣。枇杷的花為白色或淡黃色,有五塊花瓣,以五至十朵成一束,可以作為蜜源作物。
“芳津流齒頰,核細肌豐溫。”枇杷是美麗的觀賞植物,果實則皮薄肉厚,汁水豐盈,果味甘酸,是風行天下的物產。中國多地廣泛栽培,日本及印度、越南、緬甸、泰國、印度尼西亞也可見其蹤影。
枇杷還可做果醬、罐頭或釀酒,別有風味;川貝枇杷膏,有化痰止咳、和胃降氣之效。
中國哪里的枇杷最好?
若想探尋天下最好吃的枇杷,從南往北,自東向西,我們可以邂逅一些風物名城。
它們或遠離浮華,深隱于世,宛若夢中桃源;或新舊雜揉,獨具風情,文藝雅致……
在這些城市,我們無論是休閑小住,還是長居養老,都可以品味不一樣的煙火人生。
蒙自,時光緩慢停留的地方
蒙自,是一座具有上千年建制史的古縣城。它距離越南僅155公里,清末被開為商埠,設立海關,英、法、德、意、美、日等多國在此設立領事館。這里還誕生了云南第一家外國銀行、第一條民營鐵路、第一個電報局和郵政局,教堂、酒店和外資企業等也紛紛建立起來。
抗戰時期,西南聯大在蒙自設立分校,聞一多、朱自清、馮友蘭等著名教授都曾在蒙自任教。蒙自,現在是云南紅河州的首府。在不少人心目中,它也是云南最適合定居養老的城市之一。它地處云貴高原,北回歸線貫穿整個縣域,海拔高、緯度低,常年陽光普照,溫暖濕潤,雨水充沛。
“蒙自有三寶,石榴枇杷小紅棗”。蒙自枇杷全國成熟上市最早,且果期極長,從每年的十一月到次年四月,足有半年之久。這都得益于蒙自特殊的地理條件。蒙自,位于珠江與紅河分水嶺兩側,當地的肥沃紅土富含多種植物生長所需的礦物質,為枇杷的生長提供了極佳的條件。
蒙自還是過橋米線之鄉,其配料豐富講究,就連碗都像臉盆一樣大。米線是當地人過早的首選食物,因為早上的米線才最新鮮。
夜市,是一座城市最接地氣的地方。在大樹寨夜市街,不僅可以看見人間百態,還可以品嘗千滋百味。譬如一道最普通不過的雞爪,在蒙自人手里,就能腌制出多種風情:檸檬雞腳、木姜子雞腳、酸辣芹菜雞腳……
米易,太陽迷戀的地方
米易,有著“內陸三亞”的美稱。它位于四川西南的攀枝花,安寧河和雅礱江在此交匯。西側和北側的山嶺阻隔了冷空氣的侵襲,導致這里的氣候溫度比同緯度地區更高。
這里四季并不分明,通常人們戲稱它只有旱季和雨季。春賞花,夏避暑,秋品果,冬暖陽。每年都有無數來自各地的老年人在此過冬,這座陽光燦爛的小城,逐漸成為中國西部康養度假的目的地之一。
充足的陽光和特殊的河谷地形,造就米易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這里孕育的水果超甜,枇杷、草莓、臍橙、櫻桃、桑葚、木瓜、油桃、花桃、西瓜、芒果、石榴、紅心果、芒果、火龍果……一年之中鮮果從無間斷。
近些年,米易枇杷在網絡上熱度越來越高,頗有走紅天下的形勢。米易的枇杷果大肉質細膩,味濃甜略帶酸,品種基本都是大五星,因臍部呈大而深的五星狀而得名。
莆田,亦仙亦魔的地方
莆田,位于北回歸線北側邊緣,東側瀕海,因地處淺海和沼澤地帶,蒲草滋生,本不適宜人類生存。
莆田先民篳路藍縷,逆天改命,他們鏟除蒲草、排泄海水,造田筑城,廣納移民,“沉七洲,浮莆田”,從此開啟一段段充滿魔幻色彩的歷史。
莆田別名“莆仙”,因轄區有仙游而并稱。也有人稱莆田為福建的小魔都,概因莆田人種地、拜神、經商、科舉等樣樣精通。莆田城區的主道文獻路,就是為紀念科舉時代莆田考中2400名進士、13名狀元的輝煌戰績。
莆田,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它融匯多元文化與宗教,還是南拳的主要發源地。南少林寺的武僧曾經是抵御倭寇的重兵。
這是一座傳統與現代雜糅的城市,從香火繚繞的寺觀神廟,一個轉身,即可到達充滿煙火氣息的街巷。
枇杷、龍眼、荔枝、蜜柚,是莆田的四大名果。莆田地理條件優越,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日照充足、雨量適中、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宜枇杷生長。莆田枇杷普遍飽滿個大、顏色鮮艷、耐貯運。
塘棲,運河經過的地方
早在北宋以前,塘棲還只是大杭州北邊的一個小漁村,三三兩兩的漁民散居在水岸邊。
直到元朝,拓寬了官塘運河后,人們沿塘而棲,小鎮才初現雛形。至明代,一座廣濟橋,將塘棲鎮區兩岸連成一片,這才逐漸形成了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集鎮。清朝地方志中有記載:“迨元以后,河開矣,橋筑矣,市聚矣。”
數代風華聚塘棲,這里逐漸成為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花果之地,呈現出一派引領江南名鎮的繁華風貌,河上風帆梭織,官道車馬轆轆,兩岸商家鱗集,市肆薈萃。
歷經歲月滄桑,如今的塘棲,盡管曾經的“三十六爿橋”和“七十二條半弄”早已消逝無存,但廣濟長橋、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棲溪講舍碑、太史第弄、水南廟……仍舊默默向人們細述當年風采。
從隋朝開始,余杭一帶的枇杷就名揚天下,唐朝還被列為貢品。軟條白沙,是塘棲枇杷中最負盛名的品種,當地人稱為“軟刁”,果實呈長圓形,果肉潔白如玉,綿軟鮮甜,被譽為“枇杷中的極品”。“五月江南碧蒼蒼,蠶老枇杷黃”。
每年五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天,塘棲都會舉辦枇杷節。當地專門開通水上公共觀光巴士采摘游航線,供人們游覽京杭大運河兩岸田園風光,追尋古鎮文脈遺跡。
歙縣,孕育徽州的地方
一座徽州城,千年煙火氣。
歙縣,自秦設縣制,宋朝為徽州府,“安徽”便是取安慶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為省名。
徽州,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八王之亂、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亂……每當中原大地上出現暴政、戰亂、屠殺、天災、瘟疫,人們都紛紛舉家避難,衣冠南渡。群山屏列的徽州,是戰爭難以觸及的隱世孤島,接納了部分遠道而來、風塵仆仆的移民。他們在這些散落在長江右岸丘陵中的小小盆地,篳路藍縷,建造起新的家園。
徽州,一個名揚天下的地理文化單元,就開始在這一磚一瓦中孕育。徽商、徽劇、徽菜、徽雕、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
而如今,傳承了近800年地理意義上的徽州已不復存在,人們稱呼它時要加上“古”的前綴,取而代之的是安徽省黃山市。從此,黃山“異峰突起”,徽州漸行漸遠……
如今,歙縣還星羅棋布著許多古村落。載之于史冊的三潭枇杷,就產于新安江沿岸的漳潭、綿潭、瀹潭三個自然村。這一帶群山環抱著三個大面積的深水潭,冬暖夏涼,山巒環抱,終年云霧縈繞,雨量充沛的氣候,為枇杷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三潭枇杷果形圓潤,色澤艷麗;皮薄肉厚,柔嫩多汁,細膩化渣,甜酸適度,清香爽口。品種以“大紅袍”“白花”為主。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古徽州曾經的人、物和故事漸行漸遠,好在枇杷依舊甘甜,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眾生。
蘇州,大隱于市的地方
“蘇州好,沙上枇杷黃。籠罩青絲堆蜜蠟,皮含紫核結丁香。甘液勝瓊漿。”喜愛枇杷的人都知道,蘇州白沙枇杷自古以來便有盛名。明代王世懋在《學圃雜疏》中更是推崇洞庭枇杷為天下之最。
蘇州吳中區東山鎮,早在唐代晚期就栽種枇杷。清嘉靖年間,東山枇杷盛產于白沙一帶,故稱白沙枇杷。清乾隆《蘇州府志》記載:東山枇杷“有金罐、銀罐白沙之稱,肉厚味甘,皆佳品也。”
蘇州,是中國人理想中詩意生活的代言。這座有著2500年歷史的古城,是中國歷史上狀元最多的城市,也是中國東部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清晨,蘇州人要吃一碗頭湯面,享受至清至爽的滋味。午后,擇一方茶室,泡一杯碧螺春,聽評彈、昆曲,體驗風雅的滋味。
春去冬來,夏至秋分,蘇州葑門橫街上常年呈現出四季流動的盛宴:春天的櫻桃、楊梅、螺絲與鱖魚,夏天的菱角、秋天的雞頭米、冬天的塘藕……蘇州人的口味,隨著季節變換,不時不食,是他們的生活美學。
東山,也稱東洞庭山,是延伸于太湖中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水,萬頃湖光連天,漁帆鷗影點點,與洞庭西山、光福鄧尉等72峰交匯,聚成廣袤綺麗的太湖風景區。
洞庭東山民敦物阜,豐富的資源蘊含了眾多的名優花果特產,諸如名茶碧螺春、白沙枇杷、烏紫楊梅、大佛手白果、水晶石榴、水蜜桃、牛心柿、青梅、柑橘、白核棗、李等等,素有“洞庭十八熟”之諺。
此外,還有聞名于世的太湖三白:白魚、白蝦、銀魚,以及太湖大閘蟹、太湖水晶蝦、青蝦等等。
穿過古城的青石小巷,走過風雨斑駁的石拱橋,耳邊依稀聽到糯糯的吳儂軟語,歲月就這么靜靜流淌......你心底不禁會尋思,天下還能找到比蘇州更適合大隱于市的地方嗎?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