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近年來,各地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自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創新思路,強化措施,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不斷涌現先進典型。2021年,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組織開展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遴選工作,共推介51個典型案例。這些案例涵蓋農業資源保護利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生態保護修復、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打造、綠色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等多個領域,根植鄉土、特色鮮明、亮點突出,生動展示著各地以制度創新、政策創新、科技創新為引擎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新探索,進一步擦亮了農業綠色底色。
強化資源節約管理,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提起來
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各地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推動資源利用方式轉變,加強農業生產全過程節約管理,農業資源利用強度明顯降低。
作為糧油生產大縣,湖南省常德市澧縣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建立耕地保護“一張圖”,以圖管地、精準管控,守好全縣107萬畝耕地、96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黑龍江省綏化市海倫市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推廣秸稈覆蓋還田免(少)耕播種技術,有效減輕土壤風蝕水蝕,提升土壤有機質。
耕地資源保護得到加強,水資源利用效率也明顯提高。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隆德縣推進工程節水,整合涉農資金、吸引社會資本建設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設施,實現精準灌溉、按墑灌溉。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打出旱作節水“組合拳”,發展膜下滴灌、根區導灌、低壓管灌等節水農業,推廣抗旱節水農作物新品種,調減高耗水、低產出作物種植,年均節水700萬噸以上。
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是應對各種不利因素、保障農業生產的重要措施。天津市西青區開展粳稻種質資源調查與搶救性收集,采用現代生物技術選育高產、優質小站稻品種,津原U99、金稻919、天隆619等品種品質達到國家一級標準。
加強面源污染治理,農業產地環境優起來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各地聚焦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白色污染治理等重點任務,加快推行綠色生產方式,農業產地環境逐步改善。
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推進高粱種植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相融合,病蟲害綠色防控實現全覆蓋,病蟲害綜合防控效果達85%以上。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打造無化學肥料無化學農藥的“兩無化”生態茶園,通過有機肥替代化肥、推廣新型施肥等方式,化肥使用量降低15%以上。
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創新“百畝千頭生態方”種養結合循環發展模式,養殖糞污發酵處理后就地還田,農作物產量提高10?3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超過93%。北京市順義區構建“生產主體分揀堆放+鎮村設立尾菜回收點+專業服務公司收集處理”的處理體系,實現菜田廢棄物全量化處理,杜絕了蔬菜垃圾隨意堆放、無序焚燒等現象。
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健全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體系,推行“農戶撿拾交售、網點分散收集、企業加工利用”,實現農膜“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良性循環。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隆德縣創新殘膜回收機制,實行“機械保撿拾率、網點保回收率、企業保加工率”,提高機械化作業效率和質量,全縣農田殘膜回收率達97%以上。
聚合力量統籌推進,農業生態系統穩起來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各地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觀,積極構建政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社會等多方參與的治理體系,圍繞耕地修復治理、提升農田生態系統穩定性、凈化水產養殖水域生態系統、開發農業生態價值等重點內容,統籌推進保護修復農業生態系統,農業生態系統穩定性不斷增強。
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推行“土長制”,壓實縣、鄉(鎮)、村及農業園區主要負責人“土長”責任,全面監管重點用地環境風險,7.2萬畝受污染耕地實現安全利用。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創新金融投入機制,聯合金融機構創新推出耕地地力指數保險,全域啟動“健康土壤行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100%。
耕地得到了修復,農田生態系統也愈發穩定。湖南省邵陽市新寧縣通過山頂戴帽綠化、主干道種植高大綠化樹種、支道種植防護籬等措施,營造適合臍橙綠色生產的防護林,減少病蟲害,有效改善果園微生態系統。吉林省吉林市舒蘭市推廣“稻魚”“稻鴨”“稻蟹”等綠色水稻種植模式,培育140余個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品牌,提升舒蘭水稻產業附加值,實現農業提質增效與農田生態修復協同推進。
凈化水產養殖水域生態系統是改善農業生態系統必要一環。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根據水域灘涂承載能力科學確定公共自然水域網箱養殖規模和密度,保持水產養殖水系環境,促進漁業綠色發展。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推行水產養殖技術人員對接服務制,引導漁農應用免疫防疫、測水投料和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等集成技術,有效保護養殖水域生態環境。
開發農業生態價值有助增強農業綠色發展動能。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大力推進茶區景區一體化建設,建成國家級4A景區1個,茶旅景區農家樂70余家,實現了茶旅一體化融合發展,形成了多方共贏的機制,增強了相關主體改善農業生態的內生動力。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白朗縣以建成高原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高原休閑農業旅游目的地為目標,構建吃、住、游、購、行、商、養、學為一體的綜合型旅游區,充分挖掘農業生態價值。
加大資源要素投入,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建起來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需要在重塑綠色低碳產業鏈上重點發力,全產業鏈拓展農業綠色發展空間。各地強化資金、科技、數字等資源要素集聚,積極構建農業綠色供應鏈,推進農業產業集聚循環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在農業生產環節實施“三品一標”行動,建立全產業鏈農業綠色發展標準體系是打造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的重要內容。湖南省長沙市瀏陽市依托技術支撐團隊制定蔬菜綠色生產技術操作規程15個,注冊登記綠色種養地方標準4個,構建起農業綠色生產標準體系。山東省威海市乳山市完善市鎮村三級監管網格,建設標準化基地58萬畝,11萬畝蘋果、22萬畝花生獲批“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筑牢食品安全“綠色防線”。
生產環節之外,加工流通環節的綠色轉型也是構建農業綠色供應鏈的一部分。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全域推廣聯合收割機前置粉碎作業減損、糙米微縫滅酶增香、精準柔性分層碾磨等技術,擴大低溫低能耗清潔烘干綜合生產技術應用補貼,水稻收獲籽粒損失率降低到1?2%,稻米碾磨度降低到9%以下。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與阿里巴巴合作開發“數字鄉村”,建成農村“益農信息社”和電商網點248家,促進市場需求與產品供應高效匹配對接,有效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和資源損耗。
不少地方通過推進產業集聚,推進促進產業融合、要素集聚、企業集中、功能集合,從而走出一條現代復合型循環經濟產業之路。江西省宜春市豐城市建立富硒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和投融資基金,重點支持富硒產業品牌推廣、企業扶持和園區配套設施建設等,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余家,著力打造“生態硒谷”。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構建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農工一體化的茶葉綠色生產加工體系,推動茶企向園區集聚,促進茶產業鏈條復合發展。
農業農村減排固碳既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舉措,也是潛力所在。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創新小麥種植減氨增效技術,開展以新型含脲酶抑制劑氮肥應用為核心的小麥—玉米綠色綜合生產技術,實現節氮27%、氨排放降低50%、小麥增產9%的良好效果。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制定水稻綠色高效碳減排品種評價技術規范,構建“增匯優先、降耗為主、減排為重、循環利用”的低碳稻作技術體系,應用面積達30萬畝次,實現稻米產業“綠色蝶變”。
“十四五”時期,農業發展進入加快推進綠色轉型的新階段。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征集推介活動,營造了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業綠色發展的新氛圍,對推動農業綠色轉型,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