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近兩年來,自然災害易發多發,國際地緣政治沖突,經濟全球化遭遇逆境,國際糧價大幅波動上漲,都對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穩產保供帶來巨大壓力。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健全農產品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體系,推動建立統一的農產品供需信息發布制度,分類分品種加強調控和應急保障”。我們應建立更為堅實的國家農產品監測預警基礎,加強監測,科學分析,未雨綢繆,克服不利因素,以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為目標,以農產品穩產保供的確定性應對國內外環境與自然條件的不確定性,為社會經濟穩定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今后一段時間,我國糧食安全保障及主要農產品的穩產保供,比以往更具挑戰性。一是主要農產品生產量都處于歷史高位,生產量穩定和增長的邊際成本增高。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年生產量6.8億噸以上,肉類產量增長、達到9000萬噸,果蔬產量提升、超過了10.4億噸,主要農產品生產量已處于歷史最高水平,在這樣的高產水平上繼續提高產量,需要付出的資源成本與投入加大;二是國際農產品貿易環境發生了變化,從國際上進口農產品的不利因素增多。過去兩年,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糧食安全帶來了諸多挑戰,俄烏沖突又給國際糧食生產、貿易、供應鏈帶來一定沖擊,國際糧價出現大幅上漲,不少國家都把自己的米袋了捂得更緊了;三是農產品生產成本急速上漲,嚴重擠壓生產者收益。有數據顯示,在過去10年中, 主要糧食生產的土地成本、農資成本、人力成本都在以大大超過產量增長的速度增長,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困難;四是農產品穩產的外部因素沖擊加大,農產品生產要素疊加,產業鏈拉長,農業生產受到自然災害、外部約束、突發事件的影響明顯,農業常常處于弱勢地位,產業風險加大。
針對這些挑戰,我們應該建立起更為有效的國家農產品監測預警體系,通過對農產品生產、流通和消費多環節數據獲取,及時掌握實際情況,通過數據分析研判,做出風險預警,及時提出管理與應急措施,從而將糧食安全和農產品穩產保供建立在可靠基礎之上。建立更為有效的國家農產品監測預警體系,需要從以下方面發力。
一是建立科學的農產品監測預警制度。農產品監測預警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要在農產品全產業鏈過程中加強數據獲取,建立起農產品監測預警大數據,及時掌握農產品生產、消費、市場等產業鏈各環節信息,構建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充分開放的農產品信息資源庫。
二是發展先進的農產品監測預警技術。要進一步提升數據獲取能力,加強數據獲取關鍵技術研究,提升農業數據科學分析能力,加強農業信息分析學科建設,加強共性關鍵技術攻關,研究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國際環境急劇變化等情景下的糧食供需匹配、運輸、調運、消費、市場管控技術,開展農產品數據分析關鍵模型、核心算法研究,提升農產品監測預警技術水平。
三是建立專業農產品監測預警隊伍。在實踐中加強農業監測預警專業團隊建設,組織有關優勢單位力量,組建專業化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隊伍,協同開展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加工、貿易等全產業鏈跟蹤分析,加強對人才團隊的業務培訓,提高分析預警工作的專業化水平。
四是建立統一的信息發布制度。我國已建立起“固定會議時間、固定會議程式”的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制度。每年召開中國農業展望大會,發布中國農業展望報告,要繼續完善農產品日度、周度、月度、季度、年度信息發布制度,建立信息發布標準,公共信息應發即發,應發必發,通過政府和權威機構信息發布,提高農產品市場信號引領作用,引導生產與市場更好對接。
(作者系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秘書長、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執行主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