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我國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將得到切實保障,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將顯著提高,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能夠完全確保,糧食自給率將提高到 88%左右。” 4月20日,2022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在京召開,會上發布了《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2—2031)》(以下簡稱《報告》),總結回顧了稻米、小麥等18種主要農產品2021年市場形勢,對未來10年的生產、消費、貿易、價格走勢進行了展望,為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馬有祥在會上指出,中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庫存保持充裕,目前冬小麥苗情轉化好于預期,肉蛋奶魚菜果等“菜籃子”品種生產供應充足,加工和應急保障能力不斷增強,農產品穩產保供有保障。
馬有祥表示,針對疫情影響、農資漲價、生豬養殖虧損等問題,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產銷對接,暢通農資運輸配送,多措并舉保障化肥供應;落實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適當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穩定種糧農民收益預期;穩定生豬養殖基礎政策,引導養殖場戶合理安排生產,保持生豬產能基本穩定。要加強農產品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完善信息監測、分析、發布和服務四項核心制度,培育高素質的監測預警隊伍,加快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把中國農業展望大會打造成全球農業信息交流合作的品牌。
回顧2021:
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連續7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
2021年農業生產穩中有進,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為開新局、應變局、穩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報告》顯示,2021年糧食播種面積17.64億畝,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2021年達到6.83億噸,比上年增長2.0%。棉油糖、果菜茶市場供應穩定,油料、蔬菜、水果、茶葉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0.8%、0.1%、2.0%和8.3%。畜禽蛋奶等生產平穩發展、保障充足,生豬生產提前半年恢復,全年肉類和奶類產量增長較快,禽蛋產量總體穩定。2021年豬牛羊禽肉產量8887萬噸,比上年增長16.3%;其中,豬肉增長28.8%,牛肉增長3.7%,羊肉增長4.4%,禽肉增長0.8%。牛奶產量達到3683萬噸,比上年增長7.1%。
農產品消費結構升級加快。2021年糧食直接消費占比降至37%、飼用消費占比提高到約30%;肉類消費明顯增長,牛肉、羊肉消費量分別比上年增長5.3%和4.9%;奶制品消費增長11.8%,水產品消費增長2.3%,水果消費增長2.5%。
農產品貿易快速增長。2021年糧食進口達到1.67億噸,比上年增長17%,其中,小麥進口首次突破配額,為977萬噸,比上年增長16.6%,玉米連續兩年突破配額,進口達到2835萬噸,比上年增長1.52倍,高粱、大麥進口量分別比上年增長95.6%和54.5%;牛羊肉進口繼續增加,增長均在10%以上;食糖進口大幅增加,達到634萬噸;水果進口增長12.9%,貿易逆差繼續擴大。
農產品價格總體震蕩上漲。《報告》顯示,2021年糧食價格穩中有分化,稻谷年度均價同比略漲,小麥價格穩中走強,玉米價格高位震蕩,大豆價格大幅上漲;食用植物油、棉花價格受國際市場傳導拉動漲幅較大,食糖價格回暖;豬肉價格下跌35%左右,帶動肉類產品價格總體趨穩,生鮮乳價格受成本推動高位運行,同比上漲12.7%;水產品價格高位運行,淡水魚類產品價格漲幅較大;蔬菜價格受自然災害和成本推動漲幅偏大,水果價格總體偏強運行。
展望2022:
糧食產量保持穩定增長,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2022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之年,也是鄉村振興全面展開的關鍵之年。
《報告》認為,2022年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糧油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明顯增強,產業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升。
在“穩口糧、穩玉米,擴大豆、擴油料”政策條件下,預計2022年糧食播種面積為17.7億畝,增長0.3%。大豆面積增加2100萬畝,油菜面積增加312萬畝;糧食產量在高位基礎上保持穩定增長,有望達到6.88億噸,其中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基本持平,大豆產量增長25.8%。油菜、花生和特色油料面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全年油料產量將增長1.9%。能繁母豬存欄處于合理水平,生豬出欄量和豬肉產量將會慣性增長,預計豬肉產量5450萬噸,增長2.9%;草食畜牧業發展加快,牛肉、羊肉和奶制品產量分別增長1.7%、1.8%和5.4%。漁業綠色發展穩步推進,養殖產量不斷提高,占水產品產量在80%以上。
農產品消費增長放緩,總體低于產量增速。隨著收入增長和城鎮化推進,主要農產品消費保持剛性增長,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短期依然存在,糧食、肉類等農產品消費增速將有所放緩,預計2022年糧食消費增長0.6%,肉類消費增長0.5%,棉花消費增長0.6%,食糖消費增長0.7%;奶制品、水果和水產品消費不斷升級,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分別增長6.8%、2.5%和1.2%。
大宗農產品進口明顯下降,傳統優勢農產品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受產量不斷增加、消費需求增速放緩、國內外價差縮小及國際貿易環境欠佳等影響,大宗農產品進口量呈全面下降,糧食進口總量預計下降3.0%,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豬肉將分別下降4.4%、11.4%、16.1%、32.3%。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優勢的蔬菜、水果出口預計分別增長16.5%和11.3%。
農產品價格總體保持高位運行,出現大幅波動的風險加大。生產成本,特別是化肥等農資成本大幅攀升助推稻谷、小麥和玉米糧價保持高位運行;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俄烏沖突”帶來原油價格大漲、部分主產國禁止糧食出口等影響,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勢必高位震蕩上行,傳導國內或將放大價格波動風險。因豬肉供給繼續增長,豬肉價格低迷可能持續至2022年上半年,下半年隨著出欄量增速放緩,豬價小幅反彈,預計全年生豬均價在15元/千克上下。蔬菜水果價格仍以季節性波動為主,但出現階段性、區域性價格波動風險依然較大。
未來10年:
糧食品種有望實現一輪更新換代,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顯著提高
《報告》預計,未來10年,我國農業發展基礎更加牢固,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切實保障,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顯著提高。
在供需形勢上,未來10年,受益于農業政策的持續發力,我國糧食播種面積有望穩定在17.5億畝以上,其中谷物面積穩定在 14.5億畝左右,口糧面積穩定在8億畝以上。隨著種業振興行動深入實施,糧食品種有望實現一輪更新換代,設施條件保障不斷強化,將建成高標準農田12億畝左右,并改造提升現有高標準農田2.8億畝,科技增產更加有力,展望期內預計糧食單產水平提高6.4%,其中,玉米、大豆單產分別提高18.3%和34.1%,分別達到498千克/畝、175千克/畝。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明顯優化,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明顯增強,優質粳稻和強筋、弱筋優質專用小麥產量穩定增加,玉米、大豆產量將分別達到 3.24億噸和3507萬噸,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能夠完全確保,糧食自給率提高到88%左右,豬肉產量穩定在5600萬噸左右,奶類產量近5400萬噸,水產品產量達到7100萬噸。
在農產品消費方面,農產品消費升級明顯加快,畜產品和水產品的消費需求顯著增長。未來10年,收入持續增長和畜牧業生產擴大帶動居民消費升級明顯,口糧需求呈下降趨勢,飼料需求大于國內生產能力,玉米消費量年均增長1.5%;肉類、奶制品、蔬菜、水果、水產品消費量年均增長1.4%、4.1%、0.9%、1.97%和0.9%,其中,禽肉、牛肉、羊肉、禽蛋、奶制品、水產品年人均消費量將分別增加到18.61千克、7.45千克、4.35千克、25.52千克、63.20千克、44.60千克。
在農產品貿易方面,農產品貿易繼續保持活躍,進出口數量將發生顯著變化。受耕地、水資源等剛性約束,糧食供求中長期仍將處于緊平衡態勢,中國仍將是眾多農產品的主要進口國,但由于消費增速低于產量增長,大多數農產品進口呈明顯下降趨勢。大米、小麥進口仍以品種調劑為主,玉米進口將從近年的歷史高位大幅下降,年均降幅6.5%,大豆進口年均降幅1.0%,糧食進口減少到1.26億噸;豬肉進口減少到120萬噸,展望期內下降50%以上,同期食用植物油進口下降20%左右。
在農產品價格方面,農產品價格呈總體上漲趨勢,進口依存度高的農產品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大。勞動力、物質投入等生產成本上漲是農產品價格的重要支撐,稻谷、小麥價格將小幅上漲,同時優質優價更加明顯;玉米、大豆、棉花、食糖、食用植物油等農產品與國際市場聯動性強,價格易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肉蛋奶、蔬菜、水果、水產品等鮮活農產品價格,受成本推動和需求拉動總體趨漲,周期性因素和突發性事件仍是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
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秘書長、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執行主席許世衛研究員從海量數據、CAMES模型系統預警、團隊三方面介紹了展望報告的技術支撐情況。他表示,從展望報告應用的角度看,展望報告發布的信息不僅在于準、更在于新,不僅在于多、更在于快,不僅在于遠,更在于近。展望報告在監測預警創新技術的支撐下,通過對當前我國農產品市場形勢進行分析和對未來10年農產品市場形勢進行預測,具有不斷遞進式的信息價值。
據悉,農業展望已經成為世界農業強國管理服務農業、調控農產品市場、引導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通用工具。2014年,中國農業展望大會首次召開,此后每年4月定期舉辦,已形成固定時間、固定內容的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制度,成為我國釋放農產品市場權威信息,交流農產品生產、消費、市場狀況和走勢的重要窗口。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