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從“新農人”到“興農人”
時間:2023-07-24 14:24:40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呂太明 ?王書理 字號:【

  一塊地收三茬,先是種植一茬蘑菇,接著種植一茬香瓜或西瓜,再套種一茬紅薯或者玉米,茬茬豐收。摸索出這套“西瓜紅薯套作”和“蘑菇西瓜涵養”模式的是90后返鄉創業大學生宋文博,也是河南省鹿邑縣博蕈家庭農場的負責人。博蕈家庭農場現有200畝土地,種植作物包括有機蔬菜、水果和特色農產品等,其產品品質佳、口感好,深受消費者青睞。

  他說:“用技術改變傳統農業模式,不僅能提前農作物的上市時間,還能提高土地、農膜、水資源的利用率,實實在在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攜菌創業:干給鄉親看

  今年31歲的宋文博是土生土長的河南省鹿邑縣唐集鄉大宋村人。2013年7月,他畢業于河南農業職業學院,所學專業是生物技術經營;同年,他自考河南科技大學,本科攻讀生物技術專業。他說:“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對農村和土地都有深厚的感情。”2012年實習時,宋文博立志扎根農村,把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到家鄉的發展建設。一畢業他就選擇了返鄉創業,并于2015年,創建博蕈家庭農場。

  平菇種植是宋文博返鄉創業做的第一件事。

  第一年種平菇的時候,由于不知道菌種滅菌需要嚴格的無菌環境,再加上宋文博和父母白天忙著做農活,一家人只好晚上加班“干活”。結果,第一批菌種“全軍覆沒”。

  “缺少經驗不怕,多種幾次就有了。”宋文博想,蘑菇得先有個“無菌房”。

  2013年,宋文博給蘑菇搭建了“磚頭房”,由于通風環境無法保證,種出來的蘑菇個個長長得像雞腿菇一樣。“我爸媽一直做小生意,性格幽默,對顧客說,這是我們家的‘雞腿菇’。沒想到回頭客還挺多,說我家的‘雞腿菇’口感好。”宋文博說道。

  2014年,宋文博擴大了平菇種植規模,又給蘑菇搭了“竹竿房”。結果,一場大雪沒撐住,全塌了,就連棚上面的棚膜也隨著一場大風飛走了。后來他出去參觀學習,回來后又追加投資,重新擴大規模,建了10個鋼構棚。

  “我能種好蘑菇,得感謝母校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和我的老師陳世昌。沒有他們的支持以及技術上的指導,我會走不少彎路。”聊起母校對他的支持與鼓勵,宋文博充滿感恩。猶記得2015年,種好的菌袋,菌絲都長滿了也不出菇,宋文博急得直撓頭。最后還是老師幫他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因為天氣過熱,菌絲中長出了雜菌。后來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問題得以解決。

  “如今我有10個鋼構棚,‘蘑菇房’的問題總算是解決了。我也試過種杏鮑菇,結果菌種出現問題,全都長成了‘平菇’,所幸也不算賠本。去年,我又種了一棚的羊肚菌,長勢良好,收獲也不少。”宋文博自豪地說。

  家庭農場:帶著鄉親干

  “只有通過學習技術、不斷創新,我們才能改變傳統模式對農業發展的束縛。”宋文博說。過去的10年里,經過不斷地摸爬滾打,在母校專家老師的指導下,宋文博成功摸索出西瓜紅薯套作模式和蘑菇西瓜涵養模式。西瓜紅薯套作模式的好處是不僅提前了西瓜和紅薯的上市時間,同時還能提高土地、農膜、水資源的利用率。一年下來,一塊地就能收三茬,收益自然就高了,算得上是國家近幾年提倡的“藏糧于地”了。

  宋文博向筆者分享了技術給他及他的農業帶來的巨大變化。

  宋文博說:“一座大棚的蘑菇,頭一年的8月初進棚,第二年的四五月份是蘑菇的生長和采收期,之后菌袋就不再出菇。之后幾個月的空閑期,可以利用大棚的溫度優勢種植一茬香瓜、西瓜或者玉米。不僅能夠增加收益,還可以改善水漬、碾壓形成板結的土壤環境,為蘑菇豐收打下基礎。此外,因為大棚晝夜溫差大,棚里的瓜果不僅品相好且甜度高,在市場上廣受好評。”

  “運用新技術種田絕對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如用無人機打藥,原來給一塊地打藥可能需要十幾個人工作一下午。現在,30畝的紅薯地,我早上把藥拌好,無人機一個小時就搞定了。而且以前人工打藥只能毒死葉子表面的害蟲,無人機扇葉帶動的風可以直接吹到葉子的背面,徹底清除害蟲。這樣的操作不僅省時省力,還能增加莊稼的收成。原來種娃娃菜,都是人工一隴一隴、推著小耬跑出來的,現在一臺拖拉機,一天就能耩60畝,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對于新技術的應用,宋文博坦言:“技術種田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新技術的使用都需要長期的實踐,農機的投資也非常大。希望今后在技術投資上能得到相關部門更多的支持。”

  土地流轉:融入家鄉變

  2015年,為流轉土地、獲得村民的支持,宋文博3個月跑遍了全村的村民組和農戶家。他的真誠和熱情最終打動了村民,成功流轉土地200余畝。

  2017年冬,宋文博的蔬菜喜獲豐收且行情也好,卻受限于當時村里的道路狹窄,大車無法進地運輸。恰逢縣上領導到村里考察,了解情況后,第二天就安排挖掘機、推土機深入地頭解決問題。后來還將宋文博的家庭農場納入村村通規劃,切實解決了農場蔬菜“走出去”的問題。

  2020年,農場桃樹進入第五年的結果期。可當年夏天雨水較多,造成大面積落果,宋文博損失了幾十萬。唐集鄉黨委書記馬廷俊和農商銀行的領導吳振峰了解到情況后,及時給予幫扶,將宋文博流轉承包土地中的160畝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時解決了貸款難的問題,為農場經營注入資金。

  2022年冬,宋文博的蔬菜又獲得大豐收,可受疫情影響,銷路讓他十分犯愁。在縣委、縣政府的宣傳下,由縣政協牽頭,幫他解決了60畝娃娃菜的銷路。

  宋文博說:“創業路上我得到村民、母校、政府太多的支持與幫助,我愿力所能及地為家鄉作點兒貢獻。”

  2019年,農場臨近的村道實現硬化后,宋文博自費安裝路燈,讓村民有了一個亮堂的道路環境。2020年,疫情防控形勢嚴峻,他買了20箱方便面、20箱水送給村里的疫情防控卡點。受訪時他說:“我準備買些材料,再聯系村委會把農場旁邊經常被雨水沖塌的路口修整一下,做一做道路維護。”

  2017年,宋文博的博蕈家庭農場項目獲得“八方援”河南共青團主力脫貧攻堅行動項目大賽三等獎。2019年和2021年宋文博兩次被鹿邑縣宣傳部和共青團鹿邑縣委授予“鹿邑向上向善好青年。”

  如今,博蕈家庭農場已帶動輻射周邊4個行政村60戶群眾實現了糧食增產、增收10%以上;為周邊村民提供近百個就業崗位,幫助十余家貧困戶實現脫貧。

  宋文博的平菇種植技術已非常成熟,他打算再擴建十多個大棚,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無償提供菌種和技術(包括原材料等),幫助村民增收。宋文博說:“村民自己管理,種成后我負責回收和銷售,一方面解決了群眾的資金問題,另一方面還能在村里打造規?;?。同時,我還準備繼續摸索羊肚菌的種植技術,擴大規模,改變現在單一的平菇種植現狀,增加收入來源。”

  大學生返鄉創業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鄉村發展回饋以更多的人生出彩,可以說大學生返鄉創業,拓展了鄉村產業,讓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加速向農村匯聚,返鄉創業對宋文博來說是一次事業的轉折點,但更重要的是能通過運用學習到的技能為家鄉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融入到鄉村振興之中。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