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中國農業品牌創新發展大會上,針對“精品培育與品牌供應鏈建設”這一主題,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主任金發忠、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主任馬洪濤、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陳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食材供應鏈分會秘書長秦玉鳴、中國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娟、京東物流公共業務部總經理傘明、盒馬(中國)有限公司公共事業部總經理任媛、北京新發地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月琳作報告。以下為發言主要內容。
農業品牌發展已跨入機遇期,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農業要推行“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農業要實施“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習近平總書記對京西稻、柞水木耳、大同黃花菜等農業品牌給予高度肯定和鼓勵激勵。全國各地形式多樣的品牌推介、學術論壇,為農業品牌培育宣展營造眾創共推、眾享共鑄的美好環境。
二是農業農村部真抓實推有謀劃、有行動、有方略。統籌有司局(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布局有處室(市場司品牌發展與流通處),組織實施有專攻(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及內設品牌發展處),支撐有保障(中國農大市場研究中心、品牌研究團隊、品牌專家委員會等)。脫貧品牌幫扶有跟進,最近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了支持832個脫貧幫扶縣農業品牌培育行動方案;2022年開始啟動了農業品牌精品培育提升行動方案,以做強做大農業知名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和區域公用品牌,提升農業品牌市場價值、美譽度;每年舉辦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為農產品品牌產銷對接、宣展貿易搭建共享舞臺;特優區創建、冷鏈物流體系構建和市場信息體系建設,為農業品牌、品牌農產品物流加工消費提供常態化硬件條件保障。
三是地方政府農業農村部門和企業上心。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大多設立了品牌培育宣展推進機構,創意培育了獨具區域化、地域化的農業品牌文創標識、圖文印記,比如,有“京味農品”“黑土優品”“巴味渝珍”“甘味農品”“福農優品”“陜農優品”“豫農優品”“麗水山耕”“榆林山地蘋果”“開縣春橙”等獨具農業精品品牌導向的優秀案例。
做好“土特產”大文章,還需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要深刻領悟“土特產”內涵。圍繞“土”字,重在探明產品獨有產地氣候環境、地質條件、農耕文化和獨有種質資源優勢,以適當方式加以識別登錄、表達宣介、消費感悟、記憶索引、產品再現。做優“特”字,重點是挖掘農產品獨特品質特性、特征、特點,無論是外觀還是內質,都需要挖掘、彰顯。做優“產”字,注重把產品做成產業,把產品、產業、產地融為一體,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充分彰顯農業多種功能、鄉村多元價值。
二是要唱響“土特產”外延。做優品牌農產品特質表達、品質規格、分等分級、最佳品質期表征、獨具特色包裝標識創意設計、獨有產品與包裝色系選擇固化、獨特農耕文化技藝傳承、獨有產地自然生態資源、獨具特色的消費體驗、獨有品質記憶感悟等方面。
最后,就做優“土特產”大文章、打造農業品牌,分享幾點感悟建議:
一是期待在國家層面,持續推進“三計劃”。精品品牌培育提升行動計劃,實行常態百分百;脫貧832品牌幫扶行動計劃,聚焦8大特色產業每年培育320個知名縣域農產品品牌;全國農業品牌產銷對接宣展和美行動計劃。
二是期待在操作推進層面,依托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持續開展“三大引領服務”。抓緊建立中國農產品品牌記憶索引年度名錄,編撰中國農產品品牌年度大全,建立中國農產品品牌價值自律星級評價指數。
三是期待在地方層面,全面推進實施“三建立”。抓緊建立地域農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產地品牌)宣展登錄備案試點,做到心中有數;抓緊建立地域品牌農產品高質高效基地創建試點,做到規模有數;抓緊建立地域農產品品牌發布與產地推介宣展試點,做到效益有數。
四是期待盡可能“三借力”。借力“名山大川”自然知名度,擴大所在地農業品牌傳播聲量;借力人文古跡,以歷史文化印記擴大所在地農業品牌傳播聲量;借力當下名人能人,傳播產地生態、喚起鄉愁鄉念、感悟真情農特優品。
五是農業品牌宣介傳播探尋“三要素”。固色,固化獨有色澤、色系、色值,是品牌培樹特別是農業品牌培樹最重要方面,無論是產品色澤還是包裝色澤色系,做到讓人過目不忘;定形,盡可能采用獨有包材材質與規格大小式樣,做到能讓消費印象銘記于心;傳音,值得好好探索,設置一種聲音,做到一聽過耳不忘!獨特音質,是不受時空限制的品牌傳播方式,在農業品牌領域值得好好探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