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茶葉版圖中,有一款茶,名曰白茶,卻是綠茶的一種,從發現單株野生古樹至今,雖僅有40余年繁育推廣歷史,卻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它就是安吉白茶。在品牌崛起的過程中,筑牢茶葉綠色底色是實現突圍的重要根基。
在茶葉博覽會上,記者就安吉白茶產業的綠色發展采訪了浙江省安吉縣人民政府黨組成員肖家青。
“一盤棋”統籌管理
“安吉自古便是氣凈、水凈、土凈的‘三凈之地’。”肖家青向記者介紹,安吉的空氣優良率維持在87%以上,地表水、飲用水、出境水達標率均為100%。
安吉全縣植被覆蓋率、森林覆蓋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正是這種獨一無二的自然環境,成就了安吉白茶色如玉霜、甘甜鮮爽、香郁持久的特質。
“這些年來,安吉縣始終把守護好安吉的綠水青山作為不可逾越的底線。”肖家青表示。
安吉縣堅持規模控制、合理布局,圍繞生態保護紅線,科學劃定適宜種植、限制種植和禁止種植區域。先后制定發布《地理標志產品 安吉白茶》《安吉白茶生態茶園建設標準》《安吉白茶綠色原料生產操作規程》等標準規范。
截至目前,已建成安吉白茶國家級標準示范園1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園6個、省級生態茶園9個,成功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2022年全縣綠色優質農產品達65.84%。
“一張網”固本清源
“安吉非常重視對品質的保護,尤其是對茶葉的統防統治,對肥藥的實名制認證和階段性病蟲害管護都有統一標準。”肖家青表示。
安吉縣積極構建以肥藥實名制購銷為抓手的“肥藥銷售—購買—使用—回收”的閉環管理模式。推行高毒高殘留農藥定點銷售,全面開展禁限用農藥退市行動,重點產茶鄉鎮建立茶園用藥專柜19個。深入推進茶葉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創建,鼓勵使用有機肥、配方肥和新型肥料。
“在提升肥藥利用效率方面,安吉縣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以農民合作社為項目實施主體大力推廣應用無人機飛防社會化服務,實行‘五統一’,即統一種植品種、肥水管理、病蟲防控、技術指導、機械作業,構建社會化服務組織增強示范帶動效應,提升農民合作社的市場活力。”肖家青表示。
“一張圖”全程追溯
“安吉白茶經過40多年的發展仍存在消費者辨識難、市場秩序管控難、行業管理難、農資控量難等問題,需要精準方法監管茶農茶企規范種植、規范生產。”肖家青向記者表示。
安吉縣以數字化為突破口,建設安吉白茶產業大腦數字化平臺,對全縣20.06萬畝茶園開展數字測繪及圖斑入庫,完成1.7萬多戶茶農確權登記,并“一對一”設立茶園數字身份證(茶園證),將全縣140家農資主體納入系統,為每戶茶農建立電子賬戶,茶農憑“碼”交易、消費者掃“碼”追溯、管理者憑“碼”監管,安吉白茶實現全程全域可控可追溯。
優化生產、流通、保障等服務,打造云間茶園、我要領碼、交易取號、安吉茶醫生、包裝申請、氣象服務等21個模塊,基本涵蓋茶葉從生產到銷售全過程,解決茶農辦事難問題。
“打開產業地圖,隨便拉到某一點,就能看到對應茶園的面積是多少,負責人是誰,聯系方式是什么,茶葉的情況怎樣,還能估計年產量等等。”肖家青表示。
安吉白茶的包裝嚴格實行“一碼四標一監制”的“母子商標”管理模式,即包裝物上同時有“安吉白茶”昌碩體文字商標、圖形商標、地理標志專用標志、農產品地理標志專用標志、防偽碼以及企業商標或合作社商標,由安吉白茶協會監制。“消費者只需掃描包裝上的二維碼,就能一鍵查閱產出基地以及采摘、分選等溯源信息,確保‘安吉白茶’總量可控、全程可溯、品質可信,切實保護產地品牌價值。”肖家青向記者介紹道。
原來,茶葉采摘期需要依靠專家提前一個月每天到全縣不同產區茶園實地踏勘,傳統茶園管理需要的人手多、成本高,且對茶園的各項指標監測耗費時間精力多、效率低。
肖家青表示,打造“白葉1號”茶樹生長模型,能實時同步推薦不同階段茶樹施肥用藥情況,還可以預估茶樹產量、產值,有力解決了產能低、茶園管理不精細、用工成本高等產業發展痛點。
農業綠色生產標準化一張圖的建立,不僅能免費獲取標準化肥藥施用方案,實現茶園科學精準施肥用藥,還降低了茶園投入品成本,提升茶園管理效率。
肖家青介紹,據測算,首批5家智慧茶園肥藥使用量降低40%,茶園平均管理效率提高50%。
“下一步,安吉縣將加快綠色智慧茶園建設,加強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合作,積極探索實踐綠色低碳茶園建設,提高安吉白茶品質,開創安吉縣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肖家青表示。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