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農業農村部在浙江省金華市召開2023年全國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工作會議。浙江、江蘇、甘肅、安徽、福建、河南、貴州等7省農業農村部門負責人在會上作典型發言。有關發言摘編如下,以供參考。
近年來,安徽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認真落實中央財政支農政策,同步加大省級財政投入,有力支撐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特別是,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制定年度糧食生產一攬子政策清單,對中央和省級26項糧食生產資金政策實行清單化管理;圍繞保障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集中資金支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農作物和畜禽種業重大聯合攻關,將高標準農田畝均建設標準逐步提高到3000元;圍繞合理保障種糧農民收益,選擇4個縣開展種糧農民綜合收益保險試點。在認真謀劃落實政策的同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財會監督工作部署,樹立“政策效能就是增量資金”的理念,著力強化惠農補貼資金監管,取得較好實效。
一、建機制,形成內外聯動上下協同監管合力
一是建立協同監管工作機制。制定《農業投資管理工作規則(試行)》,會同省財政廳、發展改革委制定《財政支農預算溝通協調工作規則》《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地方農業項目投資計劃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加強項目管理常態化會商,增強內外聯動監管合力。二是完善項目實施機制。指導縣市區提前謀劃儲備項目,建立入庫項目審核和績效評估機制,避免“錢等項目”。推進政策分級公示、全程公開,制定涉農補貼領域基層政務公開事項指引目錄,公開情況納入省對市縣政府政務公開工作考評。規范項目實施程序,實行分類監管,對普惠類資金項目,統一獎補條件和補助標準,向社會公告,按標準據實補助;對特惠類資金項目,全面實行公開競爭立項,確保項目安排公開公平公正。
二、抓績效,強化以目標為導向的全過程把控
一是強化績效管理。在目標設定上,按照“誰分資金、誰管目標”的原則,資金、績效目標同步分解下達,資金分配到哪里、績效目標就設定到哪里,做到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在績效評價上,實行綜合評價和單項評價相結合,建立問題臺賬,實行清單式管理,確保限期整改完成。二是加快執行進度。強化實施方案指導地位,資金下達縣市區后,會同省財政部門同步印發實施方案,組織廳內業務處室制定重點項目單行方案,為市縣提供工作遵循。強化績效監控,依托農業農村部轉移支付管理平臺,對預算執行進度和績效目標實現程度進行“雙監控”,橫向覆蓋到所有政策項目、縱向延伸到所有縣市區,通過高頻調度、定期通報等措施,推動項目早實施、早見效。加強監督檢查,會同業務處室針對性開展項目實地檢查指導,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建立資金使用考核機制,將涉農資金預算執行進度等情況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三是堅持跟蹤問效。計劃用三年時間對全省95個縣市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專項審計全覆蓋,目前已完成審計45個;隨機抽取4縣進行了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項目專項審計。對審計發現的問題全省通報,并舉一反三推進自查整改。在農業農村部開展的整體績效評價中,安徽省農業生產發展、農業資源及生態保護補助、動物防疫補助等大專項連續四年獲得優秀等次。
三、強手段,創新利用信息化技術賦能資金監管
配合財政廳加強惠農補貼資金“一卡通”管理,嚴格執行補貼申報、審核、發放流程,推進補貼政策、群眾基礎信息、資金撥付管理、信訪申訴舉報等領域數據共享。協同推進“一卡通”系統升級,完成從1.0單機版到5.0二維碼版的5次迭代升級,實現與代發金融機構、公安、民政、住建等部門的網絡數據對接,通過設定預警條件、采用歸集比對等大數據分析技術,管住前端審核、中端錄入和末端驗證,實現異常信息自動預警,保障資金安全。同時,對接省農擔公司,全面比對新型經營主體信息,為政策性擔保項目風險防控提供有力支撐。
(供稿:安徽省農業農村廳)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