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向設施農業要食物”的重要指示要求,把發展現代設施農業作為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的主渠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主方向、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的主陣地,走出了一條具有山東特色的現代設施農業發展路子。全省60%的蔬菜、80%的水產品、86%的畜產品都來自于設施農業。
一、強化政策引領,持續推動現代設施農業提檔升級
山東充分發揮設施農業起步較早的優勢,強化政策集成和示范帶動,不斷提升設施農業建設水平。實施高效特色農業振興計劃,2010年以來累計投入160億元,支持蔬菜、果品、食用菌等設施條件提升。全省溫室數量發展到336.5萬個,總面積36億平方米、占全國的18%。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處理設施配建率達到100%,80%的肉雞、90%的蛋雞實現全程立體化、機械化養殖。制定“海上糧倉”“海洋牧場”規劃,大力發展工廠化和深遠海裝備養殖。全省工廠化水產養殖水體近1800萬立方米,年產量占全國37%;建成國家級海洋牧場67個,重力式深水網箱2200余個,大型深遠海養殖裝備25臺(套) 。
二、強化科技支撐,持續提升現代設施農業發展動力
統籌農業、機械、材料、信息等科研力量,開展跨行業科研合作,為設施農業發展注入強大動能。實施良種工程、種業振興計劃,在種業創新上下功夫。設施蔬菜種子國產化率達到80%以上;白羽肉雞、蛋雞供種能力占全國30%,肉鴨占45%以上;逐步破解南美白對蝦等種源“卡脖子”難題,刺參苗種占國內市場的60%。依托27個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在關鍵技術研發推廣上下功夫,廣泛開展試驗示范、技術培訓,大棚蔬菜栽培“壽光技術”輻射全省的70%、全國的50%。推廣應用物聯網、大數據、智能控制等技術,在發展數字農業上下功夫。建設了一批“數字化育苗工廠”“智慧連棟溫室”;大中型畜牧養殖及加工企業普遍完成全鏈條數字化改造;海洋牧場、大型深水網箱等基本實現數字化管控。
三、強化融合發展,持續提高現代設施農業整體效益
將一產的產能優勢,向深加工、預制菜以及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延伸,提升三產融合發展水平。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近萬家,85%以上的農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強化設施農業的專業化、社會化生產服務,專業化的服務隊伍已覆蓋設施建設、苗種供應、種養管理、加工儲運、市場銷售等各個環節。加強品牌建設,涌現出壽光蔬菜、黃河口大閘蟹等知名區域公用品牌81個,企業產品品牌700個,叫響了“好品山東”金字招牌。
四、強化綠色理念,持續增強現代設施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加快推進設施農業向標準化、節約化、可循環方向發展。健全設施農業綠色標準體系,推進標準化生產,實現主要“菜籃子”產品有標可依。依托部省共建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率先建立日光溫室標準體系。水肥一體化技術在設施種植上實現全覆蓋,精準環控、精準飼喂等設備在豬、禽、奶牛養殖的應用率達85%,90%以上的畜禽糞污得到資源化利用,80%以上的設施水產養殖實現循環水利用。
(來源:山東省農業農村廳)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