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又到了一年一度“敲(chi)瓜”的時節。
只要有賣西瓜的地方就能見到“敲瓜”的群眾。買瓜人相繼用手拍打著,讓人以為誤入非洲鼓教學現場,好像一曲夏日小調即將被奏響,其實大家只是在認真挑瓜。可“敲瓜”的技能是需要經驗累積的,對大部分人來說,在鼓點休止時,還是得補一句“老板,幫我挑個又水又沙又甜的吧”,才能完美收場。
西瓜,或是中國水果市場上最易實現“購買自由”的時令美物。中國西瓜的種植面積和產銷總量位居全球第一。2020年中國西瓜種植面積為1528.1千公頃,占據全球種瓜面積將近一半,產量為6234.4萬噸,占全球西瓜總產量的60%多,消耗量同樣超6000萬,甚至可能還需要靠進口填補。
驚人的數據讓人以為西瓜是中國土產,但瓜如其名,它可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地道舶來品。那么,它究竟是如何成為今日中國的國民水果的,讓我們一探究竟。
西瓜的成長
約53桶水才能養活一個瓜
西瓜是葫蘆科西瓜屬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它的成長一般由發芽、幼苗、抽蔓和結果四個階段組成,不同階段的成長時間與自身品種、環境氣候等條件有關。
西瓜的根系很發達,發芽生根后,主根在土里可生長至1.2米?1.5米,同時還能向旁側生發20多條支根,每條支根又能再生側根,儼然形成一個夯實“根群地堡”。
地面上由瓜苗頂端長出的主蔓(母蔓)是孕育西瓜的部位,它還會衍生分枝,稱為側蔓或子蔓。由于主蔓開花、坐果較早,而且品質較好,因此通常在主蔓上留瓜,在成熟后流向市場。
一個成熟的西瓜含水量通常高達90%?92%,可見水分對西瓜的成長至關重要,尤其在果實膨大階段,水分吸收的多少會直接影響到它成熟時的果實大小。一個合格的西瓜一生中大概需要1立方米的水,相當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大桶桶裝水約53桶。
另外,我們市場上購買的西瓜瓜瓤常見紅、粉紅、黃三種顏色,其實根據西瓜品種和營養素含量的不同還有橙色和白色,顏色的不同與品種所含成分有關。例如紅色、粉色的品種一般是瓜瓤中含茄紅素最多;橙瓤是胡蘿卜素和葉黃素含量較多,茄紅素偏少;黃瓤是只含胡蘿卜素和葉黃素,不含茄紅素;白瓤則是只含黃素酮類與糖結合成的苷。看來,吃瓜還可通過選顏色來補營養。
西瓜的史事
從法老身旁來到中國菜場
大概在5000年前,野生西瓜就已經存在于非洲不同的地區,它們并非一個品種,但性狀相近——質地偏硬,果瓤發白,味道略苦或無味,唯一亮點是富含水分。現今我們鮮食的西瓜祖先究竟來自非洲哪個地區,其實一直存在爭議,但最新的研究證據顯示,位于非洲東北部的蘇丹境內的野生西瓜品種極有可能是當今西瓜的真正祖先。
不過,西瓜能獲得當今的地位和產量可能先要感謝埃及人。考古人員從金字塔中殘留的種子和壁畫中研究發現,在4000年前的古埃及,人們就已經完成對野生西瓜的“馴化”。初期它的風味依然欠佳,但充盈的水分成為法老和古埃及人喜歡的主要原因,甚至在法老去世后,西瓜也要送入陵墓中充當來世的水源“補給品”。后來據說是傳到地中海地區后,經過改良種植漸漸收獲肉質脆軟清甜的西瓜。
當然,西瓜自身的耐貯藏性也功不可沒,正因此它才能在千年前被人們當作“天然罐裝飲用水”帶上遠行的路途,從而以埃及為起點,經由兩條線路傳播到世界各地。一條是經地中海、希臘、羅馬傳入俄羅斯、西歐各國,再由歐洲移民帶去南北美洲、大洋洲和西印度群島;另一條則是經過紅海、中東地區、印度傳入中國,再從中國傳到朝鮮、日本及南洋群島。
從傳播路徑可推測西瓜“落戶”中國的第一站是新疆,據說是在唐朝由回紇人帶入,種植于喀什、伊犁和西北邊陲少數民族地區。直至五代時期(公元907—960年),胡嶠所寫的《陷虜記》才提供了最早的文字線索。
至于何時傳入中原目前難以確證。但從元朝王禎的《農桑同訣·西瓜》中“西瓜古無稱云,金主征西域得之,洪皓自燕中攜歸。”可知西瓜種子是由南宋官員洪皓從金國帶回中原的。倒追此人所著《松漠記聞》,的確能找到他帶回瓜籽并引種的描述。
由此可見,南宋時期西瓜種植從新疆及遼金等地開始向中原、秦淮、江浙等地擴散。到明朝,南至兩廣,北至京津的各主要城鎮都有西瓜種植。至今,除了少數高寒地區外,種植幾乎遍布全國。西瓜就這樣一步步遍布全國,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夏日菜市場中的親民水果。
西瓜的品種
每天不重樣夠吃5年半
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西瓜品種相對單一,主要以地方農家品種為主。進入70年代,開始引入國外優良品種,并且開始進行雜交培育。80年代是中國西瓜品種逐漸國產化、多樣化的時期,目前許多新品種的親本基本是那時培育出的品種。如今,全國登記在冊的西瓜種子品種已經達到2000多個,就算一天品嘗一種,也得花上近五年半的時間。
西瓜的分布
全國各省區都有種植地
中國種植西瓜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對喜溫耐熱的西瓜來說,除少數寒溫地區和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無法露地種植外,其他地區基本都能栽種。
因此,全國各省市地區基本都有規模不一的西瓜種植,類型品種豐富多樣,其中北方地區以大型瓜為主,南方地區則以中小型瓜和無籽瓜為主,又以廣西、海南為反季節代表產區。我們從各地生態條件和栽培技術的相似性、差異性上考量,把西瓜生產劃分為6個種植區:
華北種植區
全國最大西瓜栽培區
華北地區地勢大多較為平坦,因此這里的西瓜常常可以和糧食、棉花、蔬菜等作物在同一塊地里劃分面積同時栽種。
栽種地區為內蒙古高原以南、秦嶺淮河以北、黃河河套以東的河北、山東、山西、陜西和蘇北、皖北。其中以河南和山東兩個種瓜大省為代表,尤其靠近黃河的河南,因為黃泛區帶來的沙地土壤,十分適合西瓜生長,讓這里成為全國西瓜種植和生產的第一大省,省內唐河、開封、中牟、夏邑等地都是代表產區。
另外,擁有最多“國標”西瓜的山東,省內東明、德州和昌樂也是知名產地。還有位于蘇北的東臺和北京的大興,也是近年漸漸被人知曉的種瓜大本營。
長江中下游種植區
網紅品種頻出地帶
本區主要涉及江蘇、浙江、上海、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是中國境內僅次于華北的第二大種瓜區。由于該地區每年5月前后會出現受冷暖空氣交匯影響形成的梅雨季,使得西瓜的生長、坐果深受干擾,因此需要提前讓瓜苗吸收光與熱,趕在梅雨季前坐果,這已成本區每年的必考“科目”。
同時,這里也是部分網紅品種的集中產區,像無籽紅寶石、南匯8424、甘美西瓜等,每年上市幾乎都能收獲不少擁躉。
西北種植區
怎么一個“甜”字了得
屬于典型大陸性氣候的西北地區,雖然干旱少雨,空氣干燥,但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給在這里成長的西瓜提供了糖分積蓄的利好條件,所以這里的西瓜吃起來格外甜,同時本區也是中國優質西瓜產區和籽瓜的集中產區。
本區西瓜種植區域覆蓋黃河河套以西的新疆、甘肅、寧夏、青海和內蒙古的部分地區,像新疆的下野地西瓜、甘肅的靖遠旱砂西瓜、寧夏的香山壓砂西瓜、青海的民和旱砂西瓜和內蒙古的河套西瓜都是各地優選代表。
其中因為甘肅、寧夏、青海地理環境獨特,這里的西瓜種植采用罕見的戈壁壓砂種植法——在沙地種植區放上5寸厚的石塊,減少白天地表的水分蒸發,讓水汽到夜間遇冷凝聚,通過石塊滲透完成澆灌。持“國標”認證的寧夏香山壓砂西瓜便是以此法栽種而成,吃起來沙甜香脆。
東北種植區
夏日尾聲的快樂
黑龍江、吉林、遼寧大部分(除遼南外)、內蒙古東部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區都有西瓜種植。本區屬于溫帶半干旱氣候,降雨多集中于7、8月份,氣候特點與華北區的相似,但因為緯度相對偏高,所以西瓜生長的季節也會“慢半拍”,差不多8月才會成熟。
本區代表自然是帶有“國標”光環的吉林洮南黑水西瓜和黑龍江板子房西瓜,出品色澤飽滿,甘甜爽脆。
華南種植區
寒冬時節的“候補小分隊”
溫暖多雨的華南,可謂是不少水果的生長寶地。西瓜雖需要水分,但也不能過多,區域中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等地由于夏季臺風暴雨頻發,西瓜病蟲危害概率增大,冬天不適栽培,因此這些地方只適合在春、秋兩季栽培。
所幸,海南省和廣東省的雷州半島,全年旱、雨兩季分明,冬季氣溫較高,可全年種植西瓜,因此,每年10月秋播后,到年底收獲時,便“南瓜北運”,發往各地,恰好填補了冬天無瓜可吃的“空窗期”。
本區主打西瓜要數海南的“黑美人”和臺灣的“特小鳳”,兩者雖然瓜瓤顏色不同,但都屬小型禮品瓜,吃起來香甜多汁,鮮嫩爽口。
西南種植區
東西“種收”各不同
本區包括重慶、四川、云南、貴州、西藏,地勢地貌較為復雜。該區域東部地勢較低,降雨量多,空氣濕度大,晴天少,雨霧天多,與海拔較高的西部地區的光熱豐富形成較大差異,但不同地區有各自的區域生態優勢。
因此,本區西瓜種植節點不同,東部多為春播夏收,像重慶的滄溝西瓜、四川的鹽邊西瓜等,西部則多為冬種春收,如云南德宏的甜王。
鮮甜多汁、沙軟爽脆的西瓜,或許唯有用勺挖著吃才能讓人體驗到一份專屬夏天的幸福和醉人透心的甜蜜。正如明朝詩人翟佑所寫的《紅瓤瓜》那樣:“采得青門綠玉房,巧將猩血沁中央,結成唏日三危露,瀉出流霞九醞漿。”
你最喜歡吃的西瓜是哪種?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