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起中老年人最容易出什么健康危險,大概就要數“中風”了。
中風是俗稱,準確科學名稱叫做“腦卒中”,是一種可怕的急性腦血管病。一旦發作,輕則讓人腦力受損、半身不遂,重則讓人失去生命。
根據《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 2019》,在我國,每年有近 200 萬人死于腦卒中。它是我國成年人致死和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因病返貧的重要原因。
不過,這種病和飲食營養的關系很大。如果能早點健康飲食,會有很大機會逃脫這種可怕的疾病。那么,吃什么有利于減少中風的危險呢?
多吃花生,減少中風風險
近日,發表在《Stroke》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在日本的男性和女性中,多吃花生與腦卒中、缺血性腦卒中和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降低有關聯。
其實,說花生有利于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并不是什么新研究結果。此前就有過很多報道,日常攝入花生及多種堅果油籽,比如核桃、榛子、巴旦木、開心果等等,每天吃一小把,對血脂健康、心血管疾病預防和降低全因死亡率都有益。
不過,在這次研究中發現,僅僅幾粒花生就能起到健康作用,才引起了人們的驚奇和關注。
這項研究是怎么做的?研究人員一共調查了 74793 名年齡在 45 到 74 歲之間的成年人,跟蹤時間長達 14.8 年。
調查項目除了一些基本情況之外,還包括生活方式調查(吸煙狀況、飲酒狀況、體力活動、精神壓力等),以及食物頻率調查(日本公共衛生中心前瞻性研究中經過驗證的食物頻率問卷)。
根據食物頻率問卷,研究者把吃花生的頻率分為 9 檔。分級標準為:從來不吃花生;每月吃 1?3 次;每周吃 1?2 次;每周吃 2?4 次;每周吃 5?6 次;每天 1 次;每天 2?3 次;每天 4?6 次;一天 7 次以上。
每次食用的份量又分為 3 個等級:≤10g,≈20g,≥30g。
每天的花生消費量 = 食用頻率 × 單次食用份量。
然后,用 Cox 比例風險回歸模型,對花生攝入量的四分位數與腦卒中、缺血性腦卒中、出血性腦卒中、缺血性心臟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之間的關系進行評估。
用大白話說,研究者就是想看看,吃花生比較多的人和吃花生數量少的人相比,中風、心臟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有什么不同。
在平均 14.8 年的跟蹤調查中,被調查者一共報告了 3599 例腦卒中和 849 例缺血性心臟病。
分析發現,吃花生比較多的人,營養素攝入比較豐富,總熱量攝入也比較充足,人更年輕,不愛抽煙,同時也更喜歡體育鍛煉。
這就說不清了......因為要在同樣條件下比較,才能比出花生的健康效果。
于是,研究者用三種模型對數據進行了調整。
第一個模型,是消除年齡的影響。大家都在同一年齡段進行比較。
第二個模型,又消除了生活地點、吸煙狀況、飲酒、體力活動、精神壓力、蔬菜、水果、魚、大豆和鈉的攝入量、總能量攝入量等因素的影響。簡單說就是大家在相似的生活狀態、飲食運動狀態下進行比較。
第三個模型,在前面的基礎上,進一步消除體重、慢性病和藥物的影響。大家都在類似的體重和患病服藥情況下進行比較。
結果發現:與花生攝入量最低的人群相比,花生攝入量最高的人群:腦卒中總發病率降低了 16%,缺血性腦卒中發病率降低了 20%,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降低了 13%。不過,對出血性腦卒中(俗稱腦溢血)和缺血性心臟病風險的降低效果不顯著。
而且,研究者把每天吃花生的數量分成從低到高的4檔。其中最低一檔是0,最高一檔才 4.3克。也就是說,每天只要吃 4?5 個花生就已經能夠產生有益效應!
無論男女,無論年齡,似乎都有這樣的關聯。無論用什么模型來調整數據,最后的結論都沒有明顯變化。這說明什么呢?年齡相當、疾病基礎類似、飲食和運動情況相似的情況下比較,都得到同樣的結果,說明可能是花生真的起到了有益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效果,不太可能是一個偶然巧合。
花生的營養價值
這里再科普一下花生的營養價值。
花生本來是豆科植物落花生的種子,屬于油料種子,簡稱“油籽”。但因為有個硬殼,加上口味特別香甜,一直被人們當成堅果來吃。簡單說,花生是一種“跨界”的食物,兼有豆類和堅果的各種好處。
和豆類相比,花生的脂肪含量高達 40% 左右,熱量大大高于普通豆類,而淀粉含量卻要低得多。和堅果相比,花生不僅維生素 E 和鎂的含量毫不遜色,而且蛋白質含量更高,維生素 B1、葉酸等 B 族維生素的含量也更高。
懂一些食物營養的人都知道,堅果油籽類食物能夠改善血脂,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而豆類食物對控制血脂、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病也有作用。兼得兩者優點的花生,對預防腦血管病和心血管病能發揮作用,也就不奇怪了。
其實花生的好處不僅于此。十多年前就有在中國人群當中進行的研究發現,吃少量花生與女性中較低的糖尿病風險相關聯,而且每天吃十幾克就有作用。有干預研究發現,用花生替代一部分主食,有利于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
總之,論營養價值和防病價值,花生說得上是一種性價比極佳的健康食物。
說到這里,如果您想買點堅果當零嘴,是不是考慮一下花生呢?
花生應該怎么吃
不過,少量吃有益,并不代表大量吃也有好處。吃多少,怎么吃,才是關鍵問題。
吃花生的要點:早餐吃,少量吃。
有些人非常愛吃花生,吃起來就停不住,一吃就是半碗一碗。然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只推薦每天吃 10?25 克堅果油籽類食物,其中包括花生。
這是因為,花生畢竟是榨油的東西,熱量太高,脂肪太多。雖然營養價值不錯,熱量高了就會造成肥胖,胖了就容易惹來各種疾病。
別忘了前面所說的研究,花生的好處,是在同樣體重效果下比較出來的。如果因為貪吃花生長胖十斤二十斤,恐怕花生的好處就被肥肉的壞處抵消了。
不是有那句話嗎,脫離劑量談毒性是耍流氓。反過來,脫離劑量談好處也是非理性。
有干預研究發現每天吃 50 克花生沒有引起體重上升,但這是在減少主食數量,用花生替代部分主食,總熱量不過多的前提下獲得的效果。匯總分析發現,大量攝入花生對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 有所幫助,但并未發現對其他指標都產生改善效果。我猜原因之一可能是花生給得太多了...
所以,建議大家“細水長流”吃花生,每天總量一小把,融入日常生活中,比如把它作為早餐食物的一部分。
雖然 10克花生可能顯得“不過癮”,但煮到粥里飯里,配到涼拌菜里,打到豆漿里,那么少量吃也會很愉快。既能為家庭美食錦上添花,又不會一次吃得太多。
尤其不要一邊追劇或刷手機一邊吃花生,這種情況下吃東西很難控制數量。
吃花生的要點:別油炸,燉煮吃。
很多人喜歡把花生做成香噴噴的炸花生,或者做成琥珀花生、怪味花生等。這樣制作的花生營養價值下降,脂肪、糖、鹽含量上升,會嚴重影響到花生的防病效果。
最好的方式是煮著吃。
比如花生放在米飯中一起蒸熟,放在粥里一起煮熟,或者放在燉煮菜里一起煲熟,也可以直接煮成五香花生。這樣做可以避免花生中的脂肪受熱氧化,也可以更好地保留花生的營養價值。
順便說一下,無論是吃什么堅果,都要避免油鹽糖的過度加工。如果一定要烤著吃,也最好能控制溫度,避免烤到過度干硬焦黃的狀態。
熱過干的蛋白質食物會剝奪口腔和咽喉中的水分,而且因為其中含有較多美拉德反應末端產物,會促進炎癥反應。民間說吃太多烤花生會“上火”,就和這些原因有關。
吃花生的要點:防變味,新鮮吃。
花生中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若保存不當,極易發生脂肪氧化造成營養損失。同時,花生也是黃曲霉菌最喜歡的食物(誰讓它美味、高營養又不太致密呢),哪怕發生輕度霉變,也可能產生致命的真菌毒素,危害極大。
所以,購買花生時不要貪圖便宜,以免質量不佳。買來的花生要嚴格防潮,盡快食用。購買花生醬之類的食物,也千萬要選擇優質品,而且買來后最好放在冰箱里,避光、冷涼儲藏。特別是已經切開、打碎的花生,和氧氣的接觸面太大,氧化速度極快,最好一兩天之內吃掉。
如果花生有點“皮”了,就說明有吸潮情況。可以把它放在烤箱里輕輕烤一下,去除水分。也可以在微波爐里中火加熱半分鐘。需要注意的是,低水分的花生和堅果萬萬不可過度加熱,否則不僅美拉德反應過度損失營養成分,而且溫度過高會產生苯并芘類致癌物。
一旦發現花生變味,就要毫不留情地扔掉!
有些人不適合吃花生
最后還要忠告的是,有些人不適合吃花生。
花生是常見的食物過敏原之一。無論一種食物營養價值多高,防病效果多好,只要有過敏和不耐受情況,就應當避免食用。
有些人對花生急性過敏,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要嚴格禁食花生和所有花生制品(不含蛋白質的花生油除外)。
也有些人對花生慢性過敏或不耐受,吃了之后有各種不舒服感覺。胃腸功能太弱的人容易出現后面一種情況。這時應當暫時避免吃花生,等半年之后,再小心、少量引入。如果身體功能改善了,也許將來還可以享用花生的美味。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