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好極了!”
一句經典廣告語,讓地球人都知道了雀巢咖啡。
雀巢公司由亨利·雀巢(Henri Nestlé)于1867年創建,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湖畔的韋威(Vevey),在全球擁有500多家工廠,業務遍布全球191個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企業集團,年營業額935億美元。
公司最初是以生產嬰兒食品起家的,但真正成就雀巢食品帝國,實現其“全球雀躍”的還是那杯“雀巢速溶咖啡”。
世界第一款“雀巢速溶咖啡”的發明,讓咖啡消費真正打破了時空的界限,也讓咖啡從一般農產品變成可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大宗商品,為咖啡在全世界的普及奠定了基礎,也為雀巢的全球霸業創造了條件。
雀巢作為瑞士的世界500強企業代表,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農業食品企業典范,其橫跨三個世紀150余年的發展歷程,以及其經營理念和邏輯,值得好好總結和借鑒。
驚險一躍:從過剩咖啡豆到可溶性咖啡
如今,全球平均每秒鐘就喝掉5800杯雀巢咖啡。但你可能不知道,雀巢咖啡的誕生,其實是為了幫助解決過剩的咖啡豆庫存問題。
早在1929年,當時的雀巢集團董事長路易斯·達波爾(Louis Dapples)接到了來自巴西政府的一項求助任務。當時,繼華爾街股災和咖啡豆價格崩盤后,巴西的倉庫中有許多過剩庫存咖啡豆,雀巢的任務就是將這些庫存變為“可溶性固體咖啡”用于售賣。
為此,化學家馬克思·莫根特爾(Max Morgenthaler)加入雀巢團隊,經過三年,他們研發出了牛奶咖啡,即在咖啡中融入牛奶和糖,再將混合液體轉化為粉狀,能夠更長期地保持香醇。
這在當時可謂一項創舉。1938年4月1日,這種名為“雀巢咖啡”的可溶性咖啡產品正式在瑞士推出。到1940年4月,雀巢咖啡已經在全球30個國家有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球范圍內3/4的雀巢咖啡都是在瑞士、英國和美國銷售。雀巢咖啡的保質期比新鮮咖啡要長,這也讓它更受歡迎,銷量翻番。
雀巢速溶咖啡,不僅為咖啡在全世界的迅速普及奠定了基礎,也為雀巢食品的全球霸業打開了戰略“窗口”。
如今,在雀巢咖啡的帶動下,雀巢公司業務覆蓋乳制品、巧克力糖果、飲料、營養品、寵物食品、礦泉水、調味品等,雀巢旗下已經擁有2000多個品牌,包括我們比較熟悉的嘉寶米粉、惠氏奶粉、脆谷樂谷物早餐、奇巧巧克力、寶路薄荷糖、太太樂雞精、徐福記糖果等。
研發是第一推動力
雀巢品牌之所以享譽世界,在于其最核心的競爭力——創新研發能力。
雀巢建立了一個遍布全球的三層研發體系,加上各個業務部門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溝通,以及不斷地開發出新產品,始終居于食品工業的創新前沿,保持和鞏固公司的領先地位。
在瑞士雀巢研發中心,科學家們對食品和生命科學方面的基礎性研究,確保雀巢保持核心競爭力。雀巢的研發體系或流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持續迭代。創新不能一勞永逸,需要不斷迭代。比如,雀巢咖啡就在不斷推陳出新。1998年,即飲雀巢咖啡上市;2011年,雀巢咖啡館藏系列登陸中國;2013年,雀巢膠囊咖啡機多趣酷思上市;2018年,獨家首創了“雀巢金牌冰咖師”,一款“擠著喝的冰咖啡”,讓DIY一杯冰咖啡的過程充滿樂趣。
創新還要“魚和熊掌兼得”。近年來,雀巢升級了其著名的40/60(健康與美味)產品研發標準,即在美味的前提下,滿足營養的基本需求。雀巢旗下像脆脆鯊、雀巢咖啡等產品就進行了微調,冰激凌既要減少糖和脂肪,又要保持口感。
第二,不斷試錯,找到靈感。2015年雀巢經典產品牛奶棒雪糕系列增加了一個新成員,草莓口味的牛奶棒雪糕。在做這款產品的時候,研發人員按照慣例參考了酸奶飲料中經典的草莓產品,供應商也推薦了一些符合公認流行趨勢的元素。
但樣品試吃都不能令人滿意。最終雀巢研發人員發現,只放草莓醬是最好的方式,結果一款令人眼前一亮的產品橫空出世。
第三,建立長效機制。創新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寬容心。譬如雀巢根據中國藥食同源原理,與南京中醫藥大學合作在《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古典文獻和科研成果中挖掘中國元素,擬使用高級桑葚汁作為食材,他們愿意花費三四年甚至10年進行臨床試驗。對此,雀巢總是給予研發人員最大的耐心和信心,而研發人員也以高質量工作給予了回報。
正是由于擁有食品行業世界最強的研發體系,雀巢才能不斷推陳出新,成為世界食品領域的“巨無霸”和“常青樹”。
構建“共享價值”生態圈
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提出共享價值的概念,他認為一個成功企業的周邊必然有一個成功的生態圈。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未必就會增加成本,完全可以通過對資源的創造性利用,實現各方利益共贏。
雀巢在長期發展中,探索出了一種“公司+農戶”模式,在全球咖啡產地布局,建立品牌生態圈,將世界范圍內眾多小農戶都納入雀巢的品牌生態中,幫助上游種植戶實現價值創造與回報,形成整個品牌生態圈的共贏。
如果將雀巢比作一座“金字塔”,最頂端的塔尖是通過建立品牌生態圈創造“共享價值”,位于金字塔中部的是“可持續發展”,位于金字塔底部的則是“合規”,也是整個金字塔的基礎。雀巢品牌金字塔的邏輯是,首先必須保證資源使用方式的獨特性,進而再去創造“共享價值”。
雀巢的“共享價值”生態圈理念,不僅體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是其在全球范圍內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其共享價值理念和行動,使得當地合作伙伴(供應商、農民、政府等)都能獲得了商業利益。
雀巢價值生態圈,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全球化大生產與世界各國小農戶”之間的矛盾。小農戶的第一個弊端就是產品難以標準化。于是,雀巢旗下著名的4C標準應運而生,4C標準指“Common Code for the Coffee Community”(咖啡社區的通用管理規則)。“4C標準”是雀巢開創性的解決之道,是世界上被廣泛接受的,涉及咖啡種植、生產、加工和市場營銷等供應鏈各環節可持續發展的管理規則。
4C認證極為嚴格,必須是第三方審核,其有效期只有一年,到期必須重新審核,還會有第三方突擊走訪。紅燈(不通過)、黃燈(需改進)、綠燈(通過)三種審核結果促使農戶產品不斷迭代,持續改進。對咖啡種植戶而言,最直接的吸引是雀巢許諾給那些通過4C認證的農戶更高的咖啡收購價。這也推動4C的標準越來越高,到2015年,已經有2901個合作伙伴通過了4C認證。
為更好地與上游合作,雀巢設置了專門的農業部門,它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幫助世界各地的種植戶或者養殖戶,提供安全和優質的原料。在共享價值理念下,雀巢通過幫助農民、供應商改進技術,提高產量,提升生產效率,促進當地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比如,在西非的科特迪瓦和加納,雀巢與農戶共同推進“雀巢可可計劃”。該計劃旨在獲得巧克力優質原料,同時提高當地農戶的收益。通過為當地農戶提供果樹苗和種植培訓,增加農民收入;通過為當地建設或翻新學校,提高兒童入學率。
雀巢為科特迪瓦和加納提供了更大批量的原生森林和果樹,其數量從2018年的32000棵增加到了如今的560000余棵。有森林樹蔭保護的可可農場,更加能適應氣候變化,而果樹則可以為農戶增加額外收入。
雀巢致力于農業供應鏈的轉型,使其對環境更加友好,在可可供應鏈上解決森林濫伐問題是這一努力的組成部分。這一舉措將助力公司實現其“2050凈零碳排放承諾”。
對于上游的供應商,雀巢通過培訓、指導和最佳實踐共享,來改善供應商的表現,重點放在品質、企業責任、監管合規性、成本競爭力以及創造共享價值上,以在幫助供應商成長的同時,實現優質原料供應的可持續。
雀巢對中國云南咖啡產業的帶動,是其“創造共享價值”的生動實踐。
自1988年扎根云南以來,雀巢始終秉承“創造共享價值”經營理念,致力于與當地政府和咖農合作,共同推動咖啡的產業化進程。
為此,雀巢公司向普洱派駐了包括6位外國咖啡農藝師的專家團隊,先后為超過16000位咖農提供了田間管理、加工技術和最佳農業實踐的培訓,有效地帶動了當地咖農的生產能力、生活水平以及國際競爭力。
2016年3月,雀巢公司在普洱市創建成立現代化雀巢咖啡中心,為咖農、農學家和咖啡專業人士提供培訓和交流,并設立品質保證實驗室和綜合處理倉儲設施。隨著當地咖啡豆產量的不斷增長,該中心將為保障咖啡豆采購提供產后加工設施,以及基于國際標準的優質采購和檢測基準。
雀巢還與云南農業大學簽署了戰略合作意向,以推動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并分享知識、信息,開展項目和科研合作。
30多年來,通過與當地政府、廣大咖農、高等院校攜手合作,雀巢在促進咖啡產業發展的同時,使得咖農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高。
雀巢帝國:做好本土化,成就全球化
正因為瑞士小國寡民,自然資源匱乏,市場空間有限,雀巢公司只能通過拿來主義、全球并購,實現自己商業帝國的版圖擴張?;仡櫲赋驳陌l展,可以說是一部全球并購史。但收購的背后,是雀巢全球優勢與本土資源的最優結合。
為提升在英國和歐洲的巧克力市場份額,1988年雀巢收購了生產奇巧(KitKat)巧克力的英國糖果公司能得利(Rowntree Macintosh)。
為拿下美國奶粉市場,謀求行業老大,成為全球首家嬰幼兒食品銷售額過100億美元的企業,2012年雀巢以118.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惠氏奶粉的業務。
雀巢旗下超過一半的知名品牌,都是通過兼并和收購獲得的,并購基因深植在它的血液之中。兼并收購領先的本土化品牌和企業,在所有已進駐的市場和品類中,擁有強勢品牌并保持領先地位,是雀巢明確的戰略目的。
1998年,雀巢收購太太樂80%的股份,這么多年下來,被收購的太太樂沒有像其他被收購的國產品牌一樣走向頹勢,而是讓雀巢在太太樂的投資回報達到了驚人的23倍,這對雀巢和太太樂的業務發展來說無疑是雙贏的。
2010年,雀巢控股云南礦泉水第一品牌——云南大山70%股權,使雀巢在中國擁有了自己的水源地。
2011年11月,雀巢收購國內蛋白飲料和八寶粥市場份額最大的廈門銀鷺食品集團60%的股份,確立了雀巢在相關產品市場的行業領先地位。
同年12月,雀巢又以17億美元的大手筆收購了徐福記60%的股權,就此,在中國的糖果和巧克力行業,雀巢超過瑪氏成為第一。
毫無疑問,雀巢非??粗写笾腥A區市場,依靠戰略并購行為,迅速擴大了其市場規模,到2019年,雀巢在華營收已達到490億元。
國內盛傳一個規律,合資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6年,例如1998年本土企業老蔡醬油被聯合利華收購之后就逐漸銷聲匿跡了。相比較而言,雀巢旗下的太太樂、豪吉、惠氏等企業不僅存活下來了,還活得“很好”。
強大的研發能力、國際化的品牌運營和本土化的經營邏輯,是雀巢的三大優勢,也是其與被并購企業優勢互補、實現共贏的核心策略。
雀巢全球研發網絡由27家研究、開發和技術中心組成,擁有約5000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在全球主要市場均建有本土化研究機構。
2001年,雀巢在中國的第一家研發中心在上海成立,專門針對中國消費者進行脫水烹調食品和營養食品的研發。堅持以中國消費者的口味為導向,投入巨資開發健康型飲料,包括各種茶飲料和草藥類飲料。
2008年,在北京中關村環保科技園,雀巢中國第二家也是全球第24家研發中心成立,任務就是加速對中國傳統食材的研發和利用。例如把綠豆、黑芝麻、紅棗等加入嬰兒米粉、威化巧克力中,將中國風味推向世界。
2009年,雀巢在東京大學設立了其在日本的第一家研究機構,著重營養和健康方面的基礎研究,為雀巢在日本的三家工廠,以及為咖啡、巧克力、營養產品和寵物食品等產品提供本土化研發支撐。
2011年,隨著銀鷺與徐福記的相繼收購,雀巢又在東莞和廈門建立了研發中心。東莞研發中心主要專注于糖果、餅干以及傳統點心等產品的研發,廈門研發中心主要專注于復合飲料的開發。
2021年,雀巢又在青島投建了研發中心,建設新型咖啡研發生產基地和嬰幼兒輔食生產基地。新設立的雀巢大中華區即飲產品創新中心,將把自主研發的多項專利帶到青島,探索研發更多咖啡新產品。
雀巢一直認為食品是當地化的,對中國研發力度的加強,可見其對本土化經營戰略的堅持。
雀巢在產品生產上只是提供重要技術,而原料的采集、各種添加劑的配置、運輸等都是在當地完成的。
在非洲的科特迪瓦,全球最大的可可原料生產和出口國,雀巢公司投資建咖啡和可可種植基地,并配套建設咖啡、可可加工廠。
按“雀巢可可計劃”,雀巢每年都在當地種植、采購、加工可可豆,采購規模從2013年的6萬噸到2018年的17.5萬噸,5年增長至約3倍。
在中國,雀巢擁有33家工廠,每天售出約3500萬個雀巢產品,在中國銷售的雀巢產品超過90%是在中國本地生產的。
為了能夠給本土消費者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雀巢需要把好源頭,從農業原材料的采購嚴格把關,進行全產業鏈管理。
1987年,雀巢在中國成立第一家奶制品工廠,為了解決奶源問題,專門從歐洲派來一支專家隊伍,不僅建立了一套鼓勵奶農積極生產的制度,還向農戶傳授照顧奶牛和采奶的技術,這在當時“比培養工程師還難”。
同樣,在咖啡種植業方面,雀巢在云南建立了咖啡種植示范農場和農藝協助中心,幫助當地農民種植小粒種咖啡。與當地咖啡公司與農場主簽訂長達10年的購銷合同,使農民不用擔心咖啡豆的銷售,安心種植好咖啡。
在雀巢,有兩句經典口號“贏在終端”和“卓越執行”,即強調終端執行的重要性。對此,雀巢有兩條寶貴經驗:其一是利用本土經銷商的營銷網絡,通過其代為銷售產品,能顯著增加分銷渠道的滲透能力和控制能力。例如北京朝批商貿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雀巢在北京最大的經銷商。面對與國外存在巨大差異的中國市場,雀巢也能因地制宜將分銷系統做深做透。
其二是掌控終端,通過借助本土經銷商的分銷網絡以及對終端業態的深入掌握,雀巢打通了產品從企業到消費者手中的各個流通環節。
面對電商的迅猛發展,雀巢與阿里巴巴建立了深度戰略合作。2020年上半年,雀巢營收超3000億元,其中電商渠道銷售增長近五成。
總之,作為一個150年高齡的常青藤品牌,雀巢卓有成效的全球化和獨樹一幟的品牌力,顯然離不開其深度融合的本土化戰略和實踐。
“瘦身”與“強體”:雀巢的全球新戰略邏輯
當然,世界食品老大也并非沒有短板和挑戰,面對變幻莫測的消費變化和市場競爭,雀巢也需要與時俱進,進行戰略優化與動態調整。正如IBM前CEO郭士納的觀點:大象也要能跳舞!
近兩年,因為全球戰略方向調整,雀巢頻繁出售中國區業務引發關注:
2020年8月,雀巢宣布將中國的飲用水業務出售給青島啤酒集團。此次交易包括本地品牌“大山”“云南山泉”,以及雀巢位于昆明、上海和天津的三家水業務工廠。青島啤酒集團將在中國生產和銷售“雀巢優活”品牌。
2020年11月,雀巢集團宣布出售銀鷺花生奶和銀鷺八寶粥在華業務,包括五家企業的全部股權。雀巢官宣的理由是,該交易將使雀巢在中國更專注于關鍵領域:嬰兒營養、糖果、咖啡、調味食品、乳制品和寵物護理等核心業務。其實,對雀巢而言,銀鷺從2015年開始業績持續下滑,已經拖累雀巢的業績增長,剝離銀鷺,對其也許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對中國業務的拋售,只是雀巢全球戰略調整的冰山一角,在全世界范圍內,雀巢都在賣、賣、賣。
2018年,雀巢以28億美元的價格,將美國糖果業務出售給了費列羅。2019年,雀巢以約103億瑞士法郎的價格,出售了皮膚健康部門。在此之前,雀巢以15.5億美元的價格賣掉了嘉寶人壽保險業務。
非食品飲料的一些業務被拋售,不符合健康食品趨勢的品類被拋棄,業績進入下滑通道的被拋棄。以冰激凌業務來看,雀巢2018年在美國的冰激凌和冷凍甜點業績已經從19.3%下降至15%,于是雀巢以40億美元的價格,把美國冰激凌業務賣給Froneri公司。雀巢CEO施耐德明確表示,雀巢將出售問題無法解決的非戰略性業務。
近兩年,雀巢在全球不斷地賣賣賣,累計拋售出去的業務超過1300億元人民幣。
從全球的業務調整來看,雀巢的新戰略邏輯是:聚焦核心,轉型高端,布局未來,推動高質量發展。
正如雀巢在出售水業務時表態:這是基于雀巢全球水業務的新戰略方向,雀巢將更加聚焦于標志性的國際品牌和知名高端礦泉水品牌戰略,包括“巴黎水”“圣培露”和“普娜”。
事實上,在圍繞新戰略邏輯不斷瘦身的過程中,雀巢也在不斷“強身健體”:一方面,雀巢在通過外部并購,注入新鮮血液,快速推進“強身健體”;另一方面,基于未來健康、便捷的食品消費新趨勢,雀巢也在積極培育新興業務,布局未來。
在外部并購方面,2018年,雀巢以71.5億美元的代價收購星巴克咖啡全球零售和餐飲產品業務,也就是咖啡店以外的星巴克產品的全球銷售,進一步拓展遲遲打不開的中高端市場。
在內部培育方面,2018年,雀巢推出了“健康早餐15分鐘,開啟美好生活”活動項目,旨在通過持續與政府、科研機構和商業伙伴們通力合作,不斷與消費者溝通,幫助消費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雀巢利用大數據深挖消費者早餐行為,為11組不同人群設計了154份健康早餐食譜,并與業界多家合作伙伴通力聯合,推廣健康早餐,意欲滲透早餐生活場景,搶占現代家庭消費。
2020年,雀巢又重磅推出醞釀已久的植物肉“大餐”品牌“嘉植肴”。對于這個規模尚小的新興品類,雀巢在中國卻擺出了“火力全開”的姿態,一口氣亮出了面向零售市場和專業餐飲渠道的10款“嘉植肴”植物肉產品。
瞄準未來食品健康消費新趨勢,雀巢已經開啟加速度奔跑。
(本文節選自福來咨詢董事長、中國人民大學品牌農業課題組組長婁向鵬的專著《婁向鵬看世界農業 :一本書帶你看透全球標桿農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