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富平依然一派生機,田野里、山坡上到處都是青綠的柿果掛滿枝頭。走進薛鎮灣里村柿小染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樣品展示廳,就如同墜入一片金色的海洋,草木染的茶布、衣裙、挎包、玩偶等,品種多達幾十種,讓人目不暇接、愛不釋手。
柿子不僅可以做柿餅吃,還可以做成天然染料。不遠處,主理人楊維娜正將柿染染好的布料放在陽光下暴曬。在工業發達的現代,柿染是一個古老的名詞,幾近消失,但現在,楊維娜讓柿染工藝重新回歸大眾視野。
機緣巧合愛上柿染
陜西省富平縣是中國柿子之鄉,作為富平人,楊維娜對柿子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懷。如何挖掘柿子價值,為柿子產業延鏈補鏈,成為家鄉群眾致富的產業,是她一直想做的事情。為了夢想,2016年,她毅然從渭南永紅職業學校辭職,回到家鄉。不久后,她誤打誤撞進入富平永輝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農業打起了交道。
楊維娜發現,富平柿餅做得熱火朝天,但青柿利用價值幾乎為零。每年有大量落果腐爛在地里,柿農卻毫無辦法,樹上有些品質不好的柿子,農民也不忍摘掉。2019年,機緣巧合下,楊維娜接觸到一條柿染酒袋。獨有的質感、特殊的紋理以及沉穩內斂的顏色讓楊維娜深受震撼,由此深深愛上了柿染。
“柿染是中國唐朝就有的一種植物染,與其他植物染不同的是,它防水、防腐、防蟲、結實耐用,因此,植物染中只有柿染被稱為漆,它不僅可用在面料上,還可以用在木器中,可開發價值很高。”楊維娜說,近些年,柿染工藝雖然在日本、韓國逐漸興起,但缺乏規?;募庸どa和標準化產品,仍停留在手工制作階段。
富平有這么多柿子,如果建立一條現代化柿漆生產線,將青柿利用起來做成柿漆,既能起到疏果作用,又可以延長產業鏈,增加柿農收益,豈不兩全之美?
從農村走出來的楊維娜深知這對整個富平柿農的重要意義。她當即開始翻閱古籍、查找資料、走訪柿農、調研市場,全部摸清后,她覺得柿漆是一條可行的發展道路。
把愛好變成事業
“經柿染的布料需要到太陽下晾曬,才開始被染成茶色并逐漸加深。因此,柿染也被稱作‘太陽之染’。”楊維娜介紹,柿染具有獨特的防水、防曬功效,柿染的物品天然無毒不褪色。
愛折騰的楊維娜帶著對柿染的喜愛,辭職回到曾經上學的地方——薛鎮灣里村專心研究柿染工藝。“剛開始就是摸索,用傳統的方法做一些玩偶、茶布等,另外就是四處打聽各種關于植物染的展會、研討會,只要有,我都會參加,去學習。”楊維娜說。
“娃呀,你原來工作就挺好的,咱干這弄啥嘛?”
“就是就是,這土的不行的東西,你看你弄出來誰要呢,趕緊收住,不要往里面砸錢了,現在還來得及。”
其實,開始時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她的選擇,面對各種壓力、質疑,甚至嘲諷,她堅持了下來……
正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我們拍攝的關于柿染的短視頻,得到了全縣領導干部的轉發,幾乎每條視頻都是2萬轉發量,宣傳效果非常好?,F在柿染這一古老技藝煥發新生進入了大眾視野,逐漸得到很多人喜愛。”楊維娜說。
“太陽之染”未來可期
如何讓柿染從0到1,實現產品現代化生產,建立一條現代化標準柿漆生產線,一直是楊維娜心中最大的愿望。
當一切都進展順利時,最關鍵的研發現代化柿漆生產線仍然毫無頭緒。就在這時,朋友說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具有研發現代化柿漆生產線的能力。楊維娜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立即聯系。
今年2月,富平縣委、縣政府組織帶領當地奶山羊、柿子企業前往江南大學學習,楊維娜也在其中。學習途中,楊維娜找到帶隊領導,提出想要拜訪一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我沒有想到,縣領導這么支持,不到兩小時,便把拜訪函送到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第二天我們就見到了柿染研究團隊專家。”楊維娜說。
座談會上,楊維娜詳細介紹了富平縣情、富平柿子產業,以及現代化柿漆生產線對富平柿農的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有關專家當即表示可以去富平實地考察了解。
楊維娜趁熱打鐵,向研究所提出柿染未來發展的四個方面:一是研發柿漆現代化生產線。二是將柿漆標準化,縮短發酵期。三是去除發酵的酸臭味。四是建立富平柿漆標準,將這個標準確定為整個行業標準。
經過多方努力,5月9日,中國富平柿染研究中心在富平縣薛鎮灣里村正式掛牌成立。
“這是我們和植物研究所一起按照現代和傳統相結合的方式,研發的中國首個現代化柿漆中試生產線,目前正在試運行,一天大概可以生產柿漆3噸,今年的目標是生產20噸柿漆,明年預計可以突破80噸。”楊維娜指著不遠處正在工作的生產線說。
“太陽之染,未來可期。這里是我生長的地方,希望通過努力,讓更多人關注到村子,讓技術、藝術、產業賦能當地產品,提升區域附加值,改善村落發展生態,改變村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帶動當地文旅產業發展,讓灣里村成為‘中國柿染第一村’。”談及未來發展,楊維娜信心十足。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