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茶葉產區位于陜西南部秦巴山區,地處暖溫帶和亞熱帶的過渡帶上,茶樹生長在800?1000米崇山峻嶺之間,年降水量達1000毫米,云霧幾率高、溫差大,光照時間長,土壤肥沃,我國茶學專家陳宗懋院士高度肯定陜茶“香高、味濃、耐泡、形美、保健”,著名評茶師陳慧春教授曾盛贊陜南是我國罕見的高香茶區。
近年來,陜西省貫徹農業農村部印發的《關于實施農產品“三品一標”四大行動的通知》(農質發〔2022〕8號)和《農業農村部關于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有關專項實施方案的通知》(農辦規〔2022〕20號)精神,在綠色食品、地理標志農產品等重點領域先行先試,篩選核心品質指標開展農產品特征品質評價,探析不同主栽品種、不同優勢產區、不同生產方式差異性規律和影響機制。
本文旨在通過對陜西綠茶的理化指標對比,結合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的部分綠茶產品的獨特性營養品質特征指標的檢測數據,分析找出陜西綠茶獨特營養品質特征與內含物質成分之間關系,研判品質變化動態,挖掘縣域獨特地理環境中茶葉品質特征,為建立品質成分數據庫與應用平臺,形成分等分級評價體系,開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營養品質穩定性跟蹤評價提供支撐。
原料與評價
(一)原料
所用茶葉以當年茶鮮葉或嫩梢為原料,由生產經營單位提供。產品采用傳統工藝或創新工藝加工而成,具有品質優、特色突出的特點。
(二)評價
1.調查分析
(1)文獻調查。收集待評價的茶葉產品的相關標準和營養品質指標。包括近年來茶葉生產和營養品質評價鑒定機構評價茶葉產品的營養品質監測數據與相關資料。
(2)現場調查。結合茶葉的生態環境、種植方式、加工工藝、投入品使用、產品品質及管控措施等信息,調查生產、加工、銷售、消費等環節。
2.抽樣與樣品
(1)抽樣
抽樣單位:由所在縣級(市/區)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進行抽樣,或委托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鑒定機構進行現場抽樣。
抽樣原則:采用隨機抽樣原則,申報產品每種生態條件或生產模式均應抽到樣品。
抽樣人員:由熟悉抽樣程序和方法的人員完成抽樣。
抽樣要求:抽取加工完成后的毛茶或包裝茶產品,抽取不同生態條件的產品。茶葉等級涵蓋特級、一級、二級產品。
數量要求:
包裝茶:以同一原料、同一加工工藝、同一生產日期加工的產品為一個批次。加工產品抽樣按基數抽取,數量為:1件?5件,取樣1件;6件?50件,取樣2件;51件?500件,每增加50件(不足50件的按50件計)增抽1件;501件?1000件,每增加100件(不足100件的按100件計)增抽1件;1000件以上的,每增加500件(不足500 件的按500 件計),增抽1件。
(2)樣品
檢驗樣品重量:1kg。對多件數毛茶和包裝茶,將所有抽取的原始樣品經混勻后,以四分法縮分至1kg,作為一個檢驗樣品的數量。
樣品包裝:用潔凈干燥的自封袋或復合袋包裝,密封良好,外附標簽,標簽上注明采樣時間、樣品名稱及重量、采樣人等信息。
樣品保存及送樣:抽取的茶葉樣品放在干燥、潔凈、無異味的容器中,防止壓碎,并封口,編號。填寫送樣單,在48小時內運達品質評價鑒定機構。
3.評價
(1)評價分為感官品質指標評價和營養品質指標評價兩部分。感官品質指標評價是根據綠茶產品外在感官品質評價標準確定,主要是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營養品質指標評價根據綠茶不同功能確定其獨特營養指標確定,主要有五項,包括茶多酚、水浸出物、氨基酸等二至三項特征營養指標和維生素C、鋅(硒)等一至兩項基礎營養指標(圖1)。
(2)對樣品進行外在感官品質審評和營養品質測定,將測定結果對照相應評價指標,進行營養成分單項評價,結合感官審評結論對產品特征品質提出意見,給出綜合評價意見。
(3)感官品質鑒定采用“GB/T 23776 茶葉感官審評方法”對產品審評,營養品質鑒定首選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方法(圖2)。
(4)單項評價采用大于、小于、高于、低于、等于、優于等。
結果與分析
以2020—2022年陜西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的5個縣域綠茶產品的感官特征和營養指標特征為評價范圍,依據3?5項營養指標檢測結果,比較分析綠茶產品營養品質特征。
1.紫陽毛尖評價
(1)依據:《GB/T14456.1-2017綠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GB/T14456.3-2016綠茶第3部分:中小葉種綠茶》、CAQS/MTYX1006-2019《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鑒定規范-茶葉類》。
設備:紫外分光光度計等。
指標: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總量、鋅。
(2)影響差異性規律和影響機制結果分析如下:
主栽品種:陜茶一號。
產區優勢:安康市紫陽縣生態優勢顯著,紫陽毛尖茶具有獨特的生長環境條件。陜西省紫陽縣位于陜西南部、大巴山的北麓、漢水流域,是中國傳統的名茶產區之一。漢江兩岸的近山峽谷地區,冬暖夏涼,氣候非常適合茶樹生長。茶園土壤多為花崗巖和片麻巖發育而成的黃沙土和薄層黃沙土,呈酸性和微酸性,礦物質豐富,有機質含量高,土質疏松,通透性良好,是茶樹生長的適宜地區,為茶樹生長發育和優良品質形成提供了良好基礎。主要茶葉產區是蒿坪鎮、煥古鎮、漢王鎮等16個鎮。
特定生產方式:生產過程中采用單行條植、以有機肥和礦物源肥料施肥、“兩鋤、一挖、三施(兩追肥、一基肥)、兩剪”、病蟲草害防治,采用標準采摘、加工前分級攤放、高溫快速殺青、分次揉捻、干燥時前期高溫快烘、中期中溫慢烘、經充分攤晾1?2小時后采用低溫長烘等技術措施。
2.平利女媧茶評價
(1)依據:CAQS/MTYX1006-2019《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鑒定規范-茶葉類》。
設備: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計等。
指標:水浸出物、茶多酚、游離氨基酸、維生素C、鋅。
(2)影響差異性規律和影響機制結果分析如下:
主栽品種:龍井43國家級良種。
產區優勢:安康市平利縣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季風性半濕潤山地氣候。年平均氣溫13.9℃,≥0℃積溫5032.8℃,≥10℃積溫4142℃,無霜期250天,平均日照17361.6小時、日照率45%,總輻射量2.33千卡/cm2;年均降水量958.5毫米。茶區主要分布在海拔300米至2917.2米的土壤垂直地帶上,土壤pH值4.5?6.8之間,水稻土、潮土、淤土、紫色土、褐土、黃棕土、棕土等土壤孔隙度50?55%,適合平利女媧茶生長。主要茶葉產區是西河鎮女媧山村、八仙鎮獅坪村、三陽鎮牛角壩村。
特定生產方式:生產過程中采用施足底肥和雙行定植栽培技術。
3.鎮巴毛尖評價
(1)依據:《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鑒定規范》《GB/T22737-2008地理標志產品信陽毛尖茶》。
設備: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等。
指標:茶多酚、氨基酸總量、維生素C、鋅。
(2)差異性規律和影響機制結果分析如下:
主栽品種:紫陽櫧葉群體種、陜茶1號等適生適制、高優高效良種為主。
產區優勢:鎮巴縣屬亞熱帶內陸性季風氣候,濕潤的氣候,純凈的水質、高海拔生長區為毛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境內生態良好,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呈半濕潤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250毫米以上,森林覆蓋率64.6%,年平均氣溫14℃左右、雨量充沛,無霜期260天以上,濕潤的氣候,純凈的水質、高海拔生長區為毛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久遠的種茶人文歷史賦予了鎮巴毛尖豐富的品質和內涵。主要茶葉產區是興隆鎮、觀音鎮、巴廟鎮、楊家河鎮、鹽場鎮、涇洋街道辦、漁渡鎮、小洋鎮。
特定生產方式:生產過程中采用中高山緩坡地建園,重施基肥、科學追肥,人工鋤草、鋤耕結合,合理修剪、枝葉還田,手工分級采摘,經攤放、殺青、清風割末、揉捻、初烘、攤涼、復炒、烘足干等流程加工而成。
4.商南茶評價
(1)依據: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文件農質安(法)〔2019〕116號《關于印發蔬菜果品等17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鑒定規范的通知》。
設備: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等。
指標: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維生素C、鋅。
(2)差異性規律和影響機制結果分析如下:
主栽品種:烏牛旱、龍井43國家級良種等。
產區優勢:商南縣地處全國西部茶區最北端,四季分明,光照充分,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4℃,年均降水量803.2毫米,日照1973.5 小時,無霜期216天。水質為中等硬度,pH值呈弱酸性。土壤以黃棕壤、棕壤、潮土、新積土為主,富含鐵、硒、鋅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受晝夜溫差大,低溫和降雨量偏低影響,茶葉生長緩慢,內含有效成分高。主要茶葉產區是商南縣富水鎮、試馬鎮、十里坪鎮、城關街道辦等鎮。
特定生產方式:生產過程中采用基地選址、品種選擇、病蟲與草害防治、茶葉采摘加工、生產記錄等特定生產方式。
5.鎮安象園茶評價
(1)依據:CAQS/MTYX1006-2019《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鑒定規范—茶葉類》。
設備:分子熒光分光光度計、分析天平等。
指標:水浸出物、茶多酚、維生素C。
(2)差異性規律和影響機制結果分析如下:
主栽品種:龍井43國家級良種、陜茶1號。
產區優勢:鎮安縣屬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茶葉生長區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常年云霧繚繞,空氣濕潤,水質潔凈,光照充足,森林覆蓋率達67%,土壤中性至微酸,腐殖質含量豐富,富含硒、鋅等微量元素,PH值5.79?6.21,冬季無凍土層,是茶樹生長的理想基質。茶樹生長在板栗林帶間,充分吸收大自然靈氣,品質獨具天然栗香。主要茶葉產區是鎮安縣達仁鎮象園村、柴坪鎮桃園村。
特定生產方式:生產過程中坡地種植茶栗相間、茶園雜草只割不除、粗放管理自然生長,采用“先炒后烘,兩炒兩烘”加工工藝。
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陜西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的綠茶產品品質特征的綜合分析研究,說明陜西綠茶品質特征共性和統一,其品質優勢形成源于陜西獨具的區位優勢,生長的茶樹普遍鮮葉肥壯,加工而成的綠茶內含物質豐富,持嫩性強,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維生素C等內含物質含量高,檢測指標均優于參照值。
通過數據分析,得出陜西綠茶各品質營養成分的數值,有助于推進全省茶葉相關數據信息建設,有助于陜西省茶葉深加工產業、茶葉種植品種改良及開展省域茶成分測定與茶葉品質研究,對提升茶葉品質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同時,將評價方法應用推廣到陜西省茶葉獨特營養品質鑒定研究與品牌保護,倒逼生產端不斷提升標準化水平,助推產品端不斷提高優質化率,促進品質提升,更好實現優質優價,助推產業興旺和鄉村振興。
(作者單位:陜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