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28年至今,陜西果業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五個發展階段。
初步發展階段(1949—1978)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提出“果樹上山下灘,不與棉糧爭地”的發展原則,極大地激發了農民栽培果樹的積極性,陜西果樹栽培面積逐年增加。1953年,陜西省開展大范圍選種、引種和高接換頭。“大躍進”期間,各地果樹種植出現急躁情緒,動員千軍萬馬栽種蘋果,忽視果品質量和糧果關系,導致出現果樹建園后毀棄現象。1959年全省蘋果面積已達7萬畝,到1961年僅存4萬余畝。1970年,陜西果樹研究所培育出的蘋果新品種被定名為“秦冠”,該品種豐產、早結果、耐貯藏、易管理、抗逆性強、適應性廣,成為當時我國推廣面積最大且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蘋果品種。1974年,外貿部、商業部和農林部聯合召開外銷蘋果生產基地會議,開始在陜西建設蘋果外銷基地。到1978年,全省園林水果面積、產量達到148萬畝、33.4萬噸,分別是1949年的25倍、4倍。其中,蘋果80萬畝、9.9萬噸,分別是1949年的229倍和24倍。
快速發展階段(1978—1996)
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蘋果生產和消費逐步開放和發展起來。隨著市場需求的持續增加和種植效益的大幅提升,農民種植果樹積極性顯著提高。1980年,中國果樹研究所研究認為陜西渭北高原是全國唯一符合7項氣象指標的蘋果優生區。同年,陜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設蘋果大省、建設全國蘋果產業強省”的決定。“八五”期間,陜西省先后將渭北優質蘋果基地建設列入“八五”多種經營增收計劃和10個農業多種經營重點項目,加大資金扶持,掀起了新一輪果樹栽植的熱潮,以蘋果為主的水果產業規模迅速擴張。到1996年,全省園林水果面積、產量達到1053萬畝、362萬噸,分別是1978年的7.1倍和10.8倍。其中,蘋果754萬畝、296萬噸,分別是1978年9.4倍和29.8倍,面積、產量分別躍居全國第二、第三位,以蘋果為主的果業成為陜西農業的重要支柱產業和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零星種植階段(1928—1949)
陜西種植果樹歷史悠久,關中自古就有果樹栽培的歷史傳統,尤其到了明、清時期,果樹在陜西民間已普遍種植。但由于百姓溫飽是歷朝歷代首要考慮的問題,水果種植在我國歷史上一直未得到重視。1911年清朝滅亡以后,戰亂頻繁,民不聊生,陜西果樹遭受嚴重破壞。1928年辛亥革命元老朱子橋先生在扶風縣設立災童教養院并栽植西洋蘋果,陜西開始引入現代意義上的蘋果新品種。到1949年,全省園林水果面積、產量分別為5.9萬畝、8.21萬噸,其中蘋果面積、產量分別為0.35萬畝、0.41萬噸。這一時期,果樹種植以農戶自發為主,整體屬于零星栽培,種植規模很小,品類雜且品質普遍低劣。
調整提升階段(1996—2012)
從1997年開始,隨著全國水果市場供給激增,加上非適宜種植區盲目擴張以及過度追求高產,蘋果效益逐年下滑,出現豐產不豐收的賣難問題,一些群眾開始砍樹,到2002年蘋果面積較1996年高峰時下降整整一百萬畝。為引導蘋果產業健康發展,1998年,陜西省政府制定下發蘋果產業化發展規劃,開始布局結構調整,開通水果“綠色通道”。2000年,陜西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以蘋果為主的果業產業化建設的決定》,提出“爭中國第一,創世界名牌,出一流效益”的奮斗目標。2001年全國唯一的省級果業管理局掛牌成立,全省開始推廣優質蘋果生產“大改型、強拉枝、巧施肥、無公害”四項關鍵技術。2003年,陜西省委、省政府決定在渭北優質蘋果產區建設300萬畝綠色蘋果基地,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對陜西蘋果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陜西蘋果產業開始全面調整提升。2009年,全省蘋果產量達到790萬噸,首次超過山東省躍居全國第一。到2012年,全省園林水果面積、產量達到1556萬畝、1363萬噸,分別是1996年的1.5倍和3.8倍。其中,蘋果854萬畝、929萬噸,分別是1996年的1.1倍和3.1倍,單產水平和質量效益明顯提升。
轉型升級階段(2012至今)
2012年,陜西已成為水果全國第二大省和蘋果、獼猴桃全國第一大省。為了突破在產業投入、技術研發、管理體制、環境保護等環節仍面臨的諸多困難和問題,2014年陜西省頒布實施了我國第一部果業地方性法規——《陜西省果業條例》。2016年陜西省政府出臺《關于推進現代果業強省建設的意見》。2017年12月,蘋果期貨上市,將陜西作為蘋果期貨的基準價區。“瑞雪”“秦脆”等新品種先后審定推廣,矮砧密植、山地蘋果得到大力發展,果業大數據平臺開始建設,陜西果業加速進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新階段。到2022年,陜西園林水果面積、產量達到1752萬畝、1993萬噸,分別是2012年的1.1倍和1.4倍。其中,蘋果924萬畝、1302萬噸,分別是2012年的1.1倍和1.3倍;全省園林水果產值是2012年的2倍,蘋果全產業鏈綜合產值近1300億元,水果產業整體質量和效益得到明顯提升。
2022年5月26日,陜西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優化“四大結構”、構建“五大體系”、實施“六大工程”,加快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構建產業鏈、市場鏈、價值鏈完整匹配的現代蘋果經濟體系。《意見》提出,到“十四五”末,陜西蘋果單產水平和優果率分別提升5個百分點、畝均產值提高20%,全產業鏈達到1200億元。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延安考察時的重要指示,2023年7月18日,陜西省人民政府與農業農村部就共同推進陜西果業高質量發展,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全產業鏈打造為抓手,以產業集群建設為載體,以“種好、管好、賣好”為目標,圍繞陜西果業的品種品系結構、生產管理水平、全產業鏈建設、品牌建設和營銷宣傳、支撐保障服務等方面開展共建合作。
以蘋果為代表的果業是陜西農業最具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推進果業高質量發展,對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此次協議的簽訂能夠有效依托陜西資源稟賦,聚合各方資源要素,推動果業由種植環節向加工流通營銷等二三產業深度延伸,構建現代果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打造果業高質量發展的“延安模式”和鄉村產業振興典型樣板。
通過戰略合作,雙方將按照部省共建、合力推進的原則,建立溝通會商制度,創新支持方式,總結推廣模式,力爭到2030年,使陜西果業區域特色優勢更加鮮明,全產業鏈條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加工轉化能力穩步提升,全程冷鏈體系更加完善,并初步構建產業鏈、市場鏈、價值鏈完整匹配的現代果業經營體系,基本建成以蘋果、獼猴桃為重點的現代果業強省,示范帶動全國水果特色產業發展。
(陜西省果業中心編輯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