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做好“土特產”大文章。以蘋果為代表的果業就是陜西最大的“土特產”,是強縣聯農富民的主導力量,是建設農業強省的重要支撐。當前,陜西蘋果產業到了新的歷史節點,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走好新時代果業強省趕考之路,對于勇立產業發展潮頭、引領西部地區因果富民、探索全國鄉村產業振興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陜西蘋果正在引領中國果業發展
半個多世紀的快速發展,陜西蘋果產業站在了行業之巔,不僅僅是陜西的一張名片,也成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截至2022年底,全省蘋果面積924萬畝,占全國31.45%,是位列二、三位的山東、甘肅兩省之和的1.26倍;產量1302萬噸,占全國27.03%,是山東的1.3倍、甘肅的3倍;帶動200萬農戶、近千萬人從業,基地縣農民經營性收入的61%來自蘋果產業。
(一)全鏈建設牽引新格局。聚焦“優化前端、培育中端、提升后端”,突出延鏈補鏈強鏈壯鏈,推動蘋果全產業鏈產值接近1300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近300億元。以10個全產業鏈示范縣為重點,抓點串線、擴面成群,帶動蘋果產業整體發展水平提升。全省果業增加值占一產增加值的27.4%,水果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28.3%,是陜西農業中比重最大的特色產業。
(二)兩新驅動釋放新動能。聚力推廣新品種、新模式,加快結構優化,促進節本增效。全省喬化栽植與矮化栽植占比調整到81.5%和18.5%,早、中、晚熟品種比重調整到11:10:79,自主選育的新優品種推廣面積超過20萬畝。大力發展旱地蘋果無支架密植節水高效栽培的“3332”模式,因地制宜發展“矮化密植+短枝型”栽培,推動蘋果產業畝均綜合效益達到5189.4元,是“十三五”末的1.44倍。
(三)三大板塊構建新布局。引導非優生區壓減面積,規劃集中連片新栽區域,拉動產業向優生區布局、在優勢區聚集。蘋果三大產業帶面積、產量占到全省的94.8%和95.9%,其中渭北南部占13.8%、較“十二五”末年減少50.2萬畝,渭北北部占52.5%、增加50.3萬畝,陜北山地占28.5%、增加45.9萬畝,動態優化、重塑構建渭北南部調劑區、渭北北部核心區、陜北山地新發區三大產業帶。
(四)經營主體搭建新雁陣。全省省級以上果業龍頭企業發展到62家,培育專業合作社3800多家、家庭農場4900多個,發展農機作業、農資配送等果業社會化服務組織1700多家,牢牢把數百萬果農鑲嵌在產業鏈上,蘋果產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提升到25%,構建起龍頭企業示范領航,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職業果農跟進齊飛的果業新型經營主體雁陣,在聯農帶農、共同富裕的歷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五)市場營銷形成新體系。洛川、白水、禮泉三大區域性蘋果集散地持續完善,西北最大的蘋果交易中心逐步形成;村級專業代辦、鎮域集散中心、縣域物流園區、市域批發市場四級供應鏈初具雛形;大型連鎖商超、品牌直營店、共享倉庫線下銷售體系完整,網購平臺、電商主體、網紅直播線上銷售份額達到17.5%。果品冷藏庫容達到572萬噸,建成以170多條4.0智能選果線。17個水果區域公用品牌入圍中國品牌百強榜單,“洛川蘋果”成為陜西省唯一入選全國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的樣板,華圣蘋果7次搭載飛船登陸太空。
新歷史節點下的形勢分析
當前,陜西蘋果產業面臨轉型升級的窗口期、提質增效的關鍵期、由大向強的沖刺期“三期疊加”,處在重大機遇和風險挑戰、量的突破和質的躍升“兩個并存”,保持歷史的傳承力、當下的競爭力和未來的引領力,推進果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果業強省,是應有之義和必由之路。
(一)“五個”獨特性優勢
一是資源稟賦優勢強。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西考察時指出,“大力發展蘋果種植業,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黃土高原氣候多樣、光熱資源充沛,渭北北部是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世界蘋果最佳優生區,氣象條件符合生產優質蘋果所需的全部7項指標;渭北南部水肥匹配度高,早中熟品種競爭力強,優質苗木繁育條件優越,為推進蘋果產業“三品一標”厚植了基礎。
二是政策體系支撐強。陜西省委、省政府堅定不移抓蘋果這個首位產業,頒布了全國首部地方性果業法規——《陜西省果業條例》,率先出臺了《推進現代果業強省建設的意見》《加快推進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果業強省建設的政策體系更為優化、“四梁八柱”基本搭建。
三是規模體量效應強。陜西蘋果面積、產量、產值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黃土高原建成了世界上集中連片栽培蘋果最大的區域,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蘋果產業聚集區。巨大的產業規模,良好的發展基礎,為拓展產業鏈條、占據行業話語權、把牢市場主動權創造了基本條件。
四是科技賦能支撐強。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技術成果豐富,20多位國家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崗位專家和近2/3的功能研究室設在陜西,國家蘋果氣象服務中心和中科院蘋果衛星遙感大數據平臺落戶陜西,30個果樹試驗站星羅棋布,基層果業技術服務機構健全,自主培育的“秦脆”“瑞雪”等新優品種快速布局,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科技支撐首屈一指。
五是區位競爭能力強。陜西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和“一帶一路”戰略重要節點,42條高速公路和1000多公里高鐵網絡貫穿全省聯通全國,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通達國內161個主要城市和76個國際樞紐城市,中國—中亞五國戰略合作起航遠行,中歐班列長安號常態化開通運行,“一帶一路”沿線45個國家和地區的貨物在西安港集散分撥,深耕國內水果市場、深化國際貿易交流、強化國內外互聯互通的區位優勢得天獨厚。
(二)“三個”制約性短板
一是生產基礎仍然薄弱。苗木繁育體系不完善,省級母本園、市縣采穗圃不健全,育苗企業小而弱,優質苗木供給不足6成,而山東除了滿足自給外,還有一半的苗木外銷。品種布局混亂、栽植模式與資源稟賦不盡匹配,單一品種比重過高、抗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能力薄弱。20年以上低質低效果園近300萬畝,喬化密閉果園占比近4成,渭北北部和陜北山地有機質含量普遍不足1%,較山東偏低0.5?1個百分點,遠低于發達國家4%以上的平均水平,水肥匹配不足影響品質穩定提升。
二是采后處理能力不足。“地頭收購、混裝銷售、預冷滯后”普遍存在。采后地頭堆積隨處可見,整園混裝銷售成為常態,銷售端果品成熟度、外在品相一致性差。冷藏設施區域性過剩與結構性短缺并存,主產縣高的在60%以上、低的不足10%,氣調庫僅占12.4%、較山東省低了12.6個百分點,采后預冷能力不到5%,山東省則高達45%,貨架期普遍較山東煙臺少4?5個月,難以做到周年銷售和按標供應。分級分選設施利用率不高,小型選果線忙個不停,智能選果線時常閑置。本土果品營銷企業實力偏弱,年銷售額過億元的企業僅9家、過10億元的沒有1家,而山東過10億元的企業近10家,僅煙臺就有2家市值百億元的上市企業。
三是配套服務發展滯后。“勞動用工組織化、生產服務社會化、田間作業機械化”程度不高,配套服務業沒有跟上產業快速增長的步子。農忙時靠微信群、熟人圈自行組織用工,數量上難以保障,質量和效率更無從保證。專業化社會化組織發展滯后,培育數量、服務半徑、能力水平與實際需求有較大差距。果業農機合作組織少而小,果園機械化率不足30%,與山東相差10多個百分點,作業成本高與效率低并存。
(三)“三個”歷史性機遇
一是鄉村振興戰略機遇。從黨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到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從陜西省委建設陜西特質農業強省,到實施鄉村振興“七個提升工程”,全省大抓縣域經濟、特色經濟和聯農帶農經濟,落腳點就是做好“土特產”大文章,發力點就是建設果業強省。
二是部省共建政策機遇。陜西省政府與農業農村部共推陜西果業高質量發展,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建立溝通會商機制,聚合政策資源要素,以全產業鏈打造為抓手,到2030年連續開展17項共建合作,合力打造以蘋果為重點的現代果業強省。
三是消費升級市場機遇。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全面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走深,銷售端對安全、優質、特色水果需求快速增長。2022年,我國人均年水果消費量突破70公斤,北京、廣東、上海位居全國前三,華東、華南市場最喜愛陜西蘋果,高品質支撐大市場,高消費催生新業態。
(四)“三個”資源性挑戰
一是耕地資源約束。守住禁止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底線,必須統籌糧果協同發展,全省果業規模不可能再增長,只能是市域縣域內的動態平衡。去年陜西省政府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意見也明確要求,確保區域內耕地和園地調整流轉“進出平衡”。調研中發現,一些主產縣簡單搞“一刀切”,挖除的老果園一律不得建新園,優生區種植規模不斷萎縮,5個基地縣蘋果實際種植面積減少三分之一。如何利用好“三調”確認的園地面積,對穩住核心區和優生區、推動產業迭代升級提出政策性考驗。
二是水資源短缺。黃土高原蘋果主產區整體上降水總量偏少且時空分布不均,地表水相對匱乏,地下水嚴重短缺。農業用水量已占總用水量的59.5%,畝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1/2,淺層地下水可開采量陜北僅占14.15%。蘋果全生育期需用水180毫米,而自然降水中能被果樹吸收利用的僅1/3,這就要求適生區的年降水量要達到500毫米以上。渭北北部、陜北山地在水資源的擁有量和可用量上都處于短缺狀態,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地區應慎重布局,更要防止盲目無序向北推進。如何落實“四水四定”,對蘋果產業適度適區適種提出戰略性要求。
三是勞動力資源匱乏。“七普”人口數據顯示,陜西省勞動力總量減少172.21萬人,60歲及以上高齡勞動力占比達19.2%。果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的保障能力直接決定著產業的規模化水平,而城市的虹吸效應將持續拉動鄉村人口外流。從事果業生產的群體不僅數量下降,而且老齡化日益嚴重,60多歲從事果業成為常態,47%的果業基地縣達到深度老齡化程度,產業發展后繼乏人,雇工成本逐年上漲,2022年渭北果區畝均人工成本達2557元/畝,陜北更是高達2900元,對蘋果產業適度規模經營提出資源性挑戰。
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索
總的定位是,穩規模、提品質、降成本、增效益,構建產業鏈、市場鏈、價值鏈完整匹配的現代蘋果全產業鏈經濟體系,推動蘋果大省向強省轉變,打造鄉村產業振興的陜西樣板。穩規模是基礎,穩的是核心區和優生區的規模,非優生區和低質低效產區可以適度調減;提品質是核心,拼的是品質、不是單產,既要產量、更要質量,只有種得好、管得好,才能產得好、賣得好;降成本是關鍵,推進化肥減量化、生產綠色化、作業省力化、雇工組織化、全程機械化;增效益是目標,強化畝均論效益意識,豐富產業的商品屬性,提高單位面積產出率,延伸產業鏈條挖掘增值潛力。
總的方向是,系統思維、問題導向、市場意識、聯農帶農。樹立系統思維,統籌糧食生產與果業發展,統籌生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守牢耕地“非糧化”紅線,推動糧果協同發展,實現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多目標平衡。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因產施策,聚焦難點,找準堵點,破解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補齊三產融合的短板弱項,在差距上找空間,讓短板變身跳板,提升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重視市場研究,推動果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適應市場消費趨勢變化,按照市場需求布局產業,提升供給能力創造需求,以高品質支撐市場消費,用市場端倒逼產業轉型。強化聯農帶農,堅持產業富民定位,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把小農戶嵌入產業鏈,把二三產業布局在鄉村,把就業崗位設在家門口,把增值收益留給農民。
總的路徑是,以高質量發展為遵循,以全產業鏈建設為抓手,加快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果業強省建設路徑。高質量發展是主線,注重“產、質、效”三方同步,以全產業鏈建設為主線,以“三品一標”為抓手,推進發展方式創新、發展進程提速,深挖“單產”潛力,加強“品質”管控,筑牢“增效”基礎,實現量的合理增長、質的有效提升、產業可持續發展。全產業鏈建設是抓手,強化鏈式思維,延鏈補鏈強鏈,推進三產融合,完善產業業態,延伸產業鏈條長度,拓展產業鏈條寬度,深化產業鏈條厚度,推動產業鏈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更廣領域發展,培植果業發展新動能,塑造果業核心競爭力,實現全產業鏈開發、全供應鏈打造、全價值鏈提升。前中后三端是重點,堅持“優化前端、培育中端、提升后端”定位,以標準化、體系化、高效化為方向,突出實際實用實效,梳理整個產業的整體缺項,細化前中后端不同環節的突出短板,找準縣域市域不同區域的個體差距,一體布局、重點突破,提升生產質量水平,完善加工標準規程,健全營銷體系網絡,形成三端匹配、串點成鏈、協同高效的發展格局。
建設果業強省的意見建議
(一)聚集資源要素,強化政策支持
一是用好現有政策。發揮政府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落實“鏈長+行長”機制,深化政銀擔合作機制,健全政府財政投資與社會資本投入聯動,引導社會資本按市場化原則更多投向果業產業。充分利用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資源,借助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機遇,在落實銜接資金60%以上支持農業產業發展政策要求的基礎上,支持主產縣將其中的大部分銜接資金更多投向果業發展。
二是創設支持政策。搶抓省部共建的戰略協作機遇,省級財政增設果業專項,鼓勵主產縣建立果業發展融資平臺,引導商業性銀行開發金融產品。依托秦創原農業科技板塊,創設苗木繁育、品種選育等果業科技重大攻關專項,放大“揭榜掛帥”政策效應。
三是聚合部門政策。堅持“不為所有、但求所用”,細化分解陜西省政府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意見重點任務,統籌省級部門涉農涉果政策,不改變支出科目,只明確支持內容、力度和進度,打出組合拳,形成協同力。
(二)聚力關鍵環節,深化全鏈建設
一是抓強苗木體系筑根基。堅定不移推廣喬化砧木,審慎穩妥布局自根砧木,加快推進吳起楸子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大力推廣吳起楸子、海棠、青砧等喬化優良砧木,培育3—5家“育繁推”專業化苗木企業,完善種質資源圃、無病毒母本園和專業化采穗圃,提升優質苗木供應能力。出臺果樹苗木生產經營許可辦法,啟動新一輪苗木生產經營許可,加強質量監管,規范市場秩序。
二是抓優品種布局調結構。把蘋果產業種植區劃作為當務之急,按照“逐步調減渭北南部、鞏固提升渭北北部、適度發展陜北山地”思路,圍繞“現有產業規模、整體產業化水平、后期發展潛力、一產所占比重”等核心指標,調整優化、重新命名30個左右蘋果基地縣,打造產業核心區。立足“適區適栽適種適管”,堅持把優質品種、適宜模式布局在最適產區,防止一個品種、一種模式放之四海皆準,杜絕無序擴張、盲目布局、一窩蜂上馬、同質化競爭,推動品種向不同色系熟期差異化發展、模式向產業與資源相匹配的結構轉型。
三是抓實技術集成重示范。以“3332”集成技術為統領,立足“優質高效、資源匹配、生態和諧”,改變“重樹上管理、輕樹下供給”傾向,集成“旱作節水、有機質提升、全程機械化”三個關鍵,突出輕簡化、省力化、節本型,圍繞產出率、優果率、畝效益等主要參數,每年創建100個左右高質高效示范園,打造10個左右綠色高產高效行動示范縣,發展更多20—30畝適度規模、畝均純利潤萬元以上的示范園示范村示范鎮,帶動大面積集成技術轉化落地。
四是抓好營銷體系拓市場。打造縣域果品企業產銷聯盟,引導產地供應鏈與銷售端精準對接,共享產銷信息,共建銷售渠道,共育終端市場。完善國家級批發市場功能,建設縣域物流園區、鎮域集散中心,構建“產地供應、冷鏈物流、終端銷售”立體布局。推行“四個一”果品宣傳推介機制,立足“主攻華東、華南、華中市場,開拓華北市場,提升東南亞市場”定位,突出一個單品、優選一個產區、瞄準一個市場、組織一批企業,集中推介、重點突破。深耕產銷對接,聚焦優勢產區、大型客商、重點縣區,接續推進“采購商果區行”,配套開展果業招商引資,做大實物交易量。
(三)聚焦機制創新,增強發展動能
一是完善適度規模經營機制。堅持“不貪大求洋、不講求高大上”,以職業果農和家庭經營為主體,大力推廣“以株代畝”分田法,探索成本可控、效益優等的適度規模經營模式。對規模較大園區和村集體新建果園,堅持“主體管兩頭、農民管生產”,因地制宜分包給能人和大戶,把作務管理責任夯實到個體,把經營權盤活給新主體,把小農戶嵌入產業鏈,防止形成“大鍋飯”,打造利益共同體。
二是健全社會化服務機制。突出“勞動力組織化、全程作業機械化、配套產業社會化”三個重點,優先發展勞動力組織、培訓、調度、作務的專業化服務隊伍;加快扶持農機作業專業合作社,確立服務半徑,集中配置設備,統籌解決好政府多點開花補不起、設備長期閑置用不了的兩難問題;大力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全程化托管服務,支持開展農資、技術、貯藏、銷售全鏈條社會化服務。
三是強化科技賦能創新機制。協同國家級、省級果業產業體系專家,組建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專家團,既給帽子、又壓擔子,包抓試驗站、示范園,開展常態化、跨市域指導服務。創新技術人員定員定向長期培訓機制,省市縣聯動,體驗式培訓,全鏈條觀摩學習、全主體經驗分享、全過程教學實訓,為每個主產縣培育2—3名專業化人才和一批產業經營主體“頭雁”隊伍。
(四)聚合三大工程,補齊突出短板
一是挖舊建新提效工程。把穩住核心區優生區產業規模作為根本要求,把優生區老化果園挖舊建新作為產業自我革新的有效途徑,落實區域內耕地和園地調整流轉“進出平衡”政策,以“村為單元、整鎮推進”改造提升、集中新建,引導非優生區低質低效果園和三、五畝老化果園有序退出,高標準建園、建精品果園,夯實產業良性穩定發展根基。
二是預冷分選提標工程。以“地頭分揀規范化、預冷貯藏標準化、設施利用高效化”為目標,堅持龍頭企業引領、集體經濟聯結、生產大戶聯動,支持建設鎮村集散中心,配套建設小型產地處理中心,補齊分級預冷關鍵短板,細化產后整理標準體系,提高市場精準供應能力,讓銷售企業收購果品更便捷節本,讓陜西果品在市場端的外相品質更一致穩定。
三是精品品牌培育工程。整合3—5個區域公用品牌,完善標準體系,統一宣傳背書,政府授權使用,推行品牌使用、維護、推介市場化機制。加快組建陜果品牌企業聯盟,引導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加載或植入公用品牌,相互支撐協同發展,提升陜西果業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