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這為做優做強鄉村產業、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指明了方向。
作為陜西最大的“土特產”,陜西蘋果帶動200 萬農戶、近千萬人從業,一頭連著農民的好就業、高收入,一頭連著農村的生機和活力。以蘋果為代表的果業已經成為陜西省農業領域覆蓋面最廣、從業人數最多、收入增長貢獻最大的朝陽產業,成為富民強省的支柱產業。陜西蘋果產業的發展可謂“土特產”實踐中的一篇生動文章。
發展鄉村產業,天時地利極為重要。做好“土”字文章,關鍵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依托當地的資源稟賦、條件優勢,選擇適合種養的類型、發展的方向。就陜西而言,歷經近百年發展,陜西與蘋果,互相成就,已然一體。陜西渭北黃土高原是世界公認的蘋果最佳優生區。依托于此,歷屆陜西省委、省政府堅定不移抓蘋果產業發展,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優質蘋果集中連片種植基地。同時,依托資源稟賦與市場需求導向,拉動產業向優生區布局、在優勢區聚集,構建了渭北南部、渭北北部、陜北山地三大蘋果產業帶。
特色是產業發展的生命線。做好“特”字文章,不是簡單地發展哪項產業,而是要結合實際,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優勢,推進產學研有機結合,把特色資源轉化為致富一方的特色產業。只有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科學發展的道路,才能形成自己的比較優勢,樹立自己的品牌。陜西山地干旱,勞力緊張,便大力推廣發展旱地無支架密植節水高效栽培的“3332”模式,因地制宜發展“矮化密植+短枝型”栽培;品種一家獨大,導致優質不優價,便開展新品種和新技術研發,先后培育出“瑞雪”“秦脆”等新優品種,實現質優價高……陜西蘋果一路發展,數量與質量雙雙提升,離不開陜西人對蘋果的一路精心呵護與改造。
如果說“土”是鄉村產業的本色,幾乎與生俱來,“特”則是基于本色的提升與初加工,有了更大的市場屬性和競爭力。但鄉村產業要發展壯大,終究要在“產”字上深耕,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推動產業全鏈條升級,真正建成產業、形成集群,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陜西的蘋果園區,隨處可見的一棵蘋果樹、一個蘋果園,涉及的已經不僅是種樹、育果和采摘,還有繁育、分揀、包裝、物流、銷售、電商等環節,背后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截至目前,陜西省蘋果全產業鏈產值更是接近1300 億元。
時至今日,我們完全有底氣說,蘋果是陜西“土特產”的金招牌。面向未來,我們將搶抓部省共建戰略機遇,發揮“天時地利人和”優勢,綿綿用力、久久為功,不斷擦亮這塊陜西“土特產”的金招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