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縣位于中國革命圣地延安南部,全縣轄8鎮1個街道辦,196個行政村,總人口20.1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6.1萬人。總面積1804平方公里,蘋果面積53萬畝,農民人均3.3畝,居全國之首。洛川蘋果自1947年引進栽植至今已有76年的發展歷程,主要經歷了引進推廣、專業縣建設、產業強縣建設、高質量發展四個階段。經過近幾年發展,初步形成“八鏈同構、三產融合”的現代蘋果產業體系,實現了集鏈成群、多鏈增值。2022年底,洛川蘋果總產量105.86萬噸,蘋果綜合產值130億元,果農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1元,89%的果農戶收入在10萬元以上,被評為省級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
科技研發鏈
在農業農村部的支持下,建成保留全世界4000多種品種的蘋果種質資源圃、國家級蘋果選種場、世界蘋果新品種新技術展示園,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洋秀才”和本地“土專家”,開展農民最需要的芽變品種選育、化學疏花疏果、三層抗旱保墑、砧穗組合對比、精準抗凍防雹、蘋果免套袋等實用技術研究,助推科研成果就地轉化,產品化應用推廣,選育出了“洛川蘋果1號”“洛川蘋果2號”兩個新優品種,認證綠色食品生產示范基地6.8萬畝,蘋果平均含糖量由13.2%提高到15.5%,確保在源頭上牢牢掌握品種自主權。
矮化密植鏈
堅守防止耕地“非農化”和基本農田“非糧化”政策紅線,制定了《洛川蘋果技術標準綜合體》和《黃土高原旱作節水矮化密植果園技術手冊》等技術標準,堅持“喬矮同步、宜喬則喬、宜矮則矮”的思路,采取“以株代畝”的方式,大力推廣矮化密植栽培模式,累計搭建防雹網10.5萬畝,建成矮化密植園14.6萬畝,其中百畝以上矮化密植標準園98個,面積達20256.69畝,使蘋果生產勞動密集型向機械化操作轉變,實現降本增效。
冷庫倉儲鏈
采取改造與新建相結合,加快推進冷氣調庫建設,并鼓勵工商資本下鄉,把果庫建在果園,全縣蘋果貯藏能力達68.3萬噸,可實現65%蘋果貯藏。通過引導果農入庫貯藏,分時錯峰銷售,有效防止“果豐傷農”的現象發生。
分級分選鏈
引進裝備4.0智能選果線36條,可滿足80%蘋果的內科、外科體檢,破解了人工分選效率低、霉心病、糖分無法檢測的難題,確保蘋果外在品質、內在品質的高度一致性,推動了混級等價銷售向優級優價轉變。
加工制造鏈
依托國家級蘋果產業園區,引進反光膜回收利用、生物質發電、果筐果網果袋加工、紙箱制造等果業關聯加工企業32家;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支持建成果汁、果醋飲、脆片加工企業11家,產品銷售省內外多地;西部農資交易市場入駐商戶120家,實行集中配送、農藥化肥直供,全縣果園投入品年可節約投資3億元,8000人就近就地就業,實現了下地有活干,就近有錢賺。
物流營銷鏈
支持企業和冷鏈運輸企業“強強聯合”成立各種合作類型的冷鏈物流配送系統,配備現代冷運車輛100余臺,建成了延安洛川蘋果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和智慧分選中心,整合7家快遞企業組建了物流運輸聯盟,培育運輸類企業33家、快遞物流商戶115家、網微店8000余家,構建擁有2個縣級物流中心、12個鄉鎮集中收發站、105個村級電商服務站點的三級物流配送體系,每天蘋果外運能力達3500噸。2022年電商蘋果銷售量10.8萬噸,實現銷售金額約15.13億元。
社會化服務鏈
依托村集體經濟組織,創新推行集技術服務、機械耕作、農資供應、蘋果銷售、勞務組織“五位一體”蘋果產業社會化服務模式,培育一站式社會化服務組織12家,實現“生產互助化、管理集約化、運營扁平化、典型體系化、服務科技化”,保本微利,服務果農,既方便了群眾,降低了成本,又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同時,重點啟動黨建引領“一區十六村”鄉村振興示范區、示范點建設,帶動鄉村旅游、林下經濟、采摘體驗等新產業新業態持續升溫,成功發展了黃連河、蘆白、阿寺等一批經濟強村、環境靚村,全縣34個村的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0萬元。
果畜循環鏈
按照“以果帶畜、以畜促果、果畜結合、循環發展”的思路,先后引進新希望、大北農等生豬養殖企業,發展生豬養殖60萬頭、牛3萬頭,建成有機肥加工廠10家,有機肥生產能力25萬噸。50萬畝蘋果成為全國首家整縣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蘋果)原料生產示范基地,努力形成果畜結合、良性互動的果品安全生產格局。
今后,洛川將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為抓手,聚焦洛川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八項重點任務,堅定不移實施“蘋果引領”戰略,堅定不移走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道路,進一步配齊產業鏈,完善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到2025年,蘋果種植面積穩定在50萬畝以上,矮化、喬化果園比例調整到2:3,中晚熟比例達3:7,“洛川蘋果”品牌價值突破千億元,蘋果產業綜合產值達到200億元,農民人均蘋果收入超過2萬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