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馬路上穿梭測試的無人駕駛車輛已不算新鮮。最新的數據顯示,北京經開區自動駕駛示范區累計自動駕駛測試里程已超1700萬公里。北京亦莊這個過去的偏僻小鎮,如今一躍成為國內無人駕駛新高地。
與北京經開區定位不同,相距兩千里外的河南內鄉,世界級養豬工廠牧原肉食產業綜合體內,如今已是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車輛輪番上崗的格局,儼然是一座AI養豬新高地。
這個肉食產業綜合體有21棟現代化樓房豬舍,年出欄生豬210萬頭,真可謂龐然大物。豬舍外,不光有在復雜路面行進的全地形智能機器人可以巡查周邊環境,無人運豬車還穿梭于豬舍與屠宰場之間。豬舍內,軌道機器人、地面機器人、自動飼喂系統、自動清糞機器人、自動灑水車、自動消毒車等自動化、智能化的機器設備更是讓人目不暇接。
10月7日,筆者在位于河南南陽牧原集團總部的物聯網平臺上看到,正在運行的智能裝備數據:智能環控設備1713臺,智能飼喂1500臺、智能巡檢538臺、智能獸醫611臺、智能水務1208臺、智能消毒1496臺、智能電力1646臺、智能環保1296臺……
“這個平臺未來就是牧原真正的總部,不管牧原總部搬到哪兒,在這個平臺上都可以看到所有養殖場的各種信息。”牧原集團品牌部工作人員張成誠指著一塊物聯網平臺屏幕告訴筆者,通過數據的不斷收集與管理,可以精細到最小指標,在總部的辦公室,可以隨時調取一個養殖場的豬只生長狀況、健康狀況等信息。
正如中國農業科學院智慧畜牧業創新團隊資深首席、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熊本海所言,人工智能養豬非簡單的定義,也不是一個簡單的養豬模式,它具有豐富的內涵,需要貫穿養豬生產的全過程,需要各種知識、技術與工程的跨界融合,才具備開展人工智能養豬技術的實踐應用條件。他稱,實現人工智能養豬,需要解決養豬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如養豬環境智能控制技術、豬只個體或群體的精準飼喂技術、養豬機器人技術與養豬精細化管理技術。
業內分析,人工智能養殖開發公司一般分兩種:一種是純科技公司切入畜牧業,一種是有養殖產業背景的開發公司。但牧原可謂融合了二者,基于對自身豬業養殖科技的需求,創建了智能養殖板塊,還積極尋求和業內科技公司合作開發。
對于行業而言,AI養豬自2018年非洲豬瘟暴發后正式開啟。據了解,2019年,數十家科技公司進入養豬行業,至今大多數公司或智能養豬項目已銷聲匿跡。幾年來,一些公司在智能養殖上持續投入了幾千萬元,但苦于尋找應用場景。AI養豬之路并非坦途,不光是資金、場景的問題,還有算力、算法、設計等隨時需要迭代的技術與工藝痛點。
AI養豬場景應用本就是個大難題,就豬場機器人而言,攝像頭、軌道安裝、行走路徑、豬場環境等問題可謂一步一個坎兒,絕非一個通用的產品就能解決一切。對牧原如此龐大的養殖體量而言,需要解決的問題可謂呈幾何級。為了尋求AI養豬解決方案,牧原公司每年的投入都在10億元。
牧原集團副總經理袁合賓介紹,公司自2012年開始推進信息化,2018年開始做智能化,正是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加快了他們智能化的進程。如果直接從外部科技公司采購智能化設備,一是成本高,二是場景應用可能不符合。以巡檢機器人為例,如果是內部開發可能不到1萬元,交給外面公司做,他們一開價就是幾萬、十幾萬,成本太高,自己開發不光成本低,場景應用更妥當。
2020年至今,當行業仍在探索智能化養殖應用場景,牧原已經滿舵前行了。2020年,牧原提出了智能環控、智能飼喂、智能養豬等三大智能化概念,同時還上線了物聯網平臺,大數據、人工智能平臺,2023年又上線了飼料廠智能化系統。
在牧原總部的展示大廳里,各式各樣的智能裝備應有盡有。雖然很多設備裝備行業內不少企業也分別有開發,但大都是零散和獨立的,未成體系。而在牧原,這些零散的智能裝備已經集成應用。
集成,就是技術、工藝、裝備、算法等在場景中的系統協作。在牧原,以常見的溫度傳感器為例,單獨看就是一個溫度計,而在豬場,它需要連接到智能環控器上才能發揮作用,以收集豬舍、豬只等綜合溫度數據,為大數據分析提供基礎元數據,為形成綜合性的環控、獸醫、飼養決策提供依據。
說到科技含量、創新高度,袁合賓表示,智能豬舍可謂是所有智能設備的集大成者。從空氣過濾、獨立通風系統、環控系統,到智能飼喂,再到巡檢機器人,實際上是一個整體,也是一個集成,這才是牧原的創新所在。
2022年,牧原生豬出欄量6120.1萬頭,已位居全球第一。這一年,牧原申請各項專利389項,獲得專利549項。在智能化板塊,牧原的研發人員就多達1200余人。
為了服務AI養豬,牧原主動招納清華、北大、香港中文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等海內外頂尖院校及科研機構的精英人才,研發方向涵蓋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多個專業領域。
為激勵創新研發,牧原還將每年6月22日定為養豬節,設立百億創新項目獎金,對做出突出成果的創新帶頭人及團隊給予重獎,目的在于激發更多從元點發力的突破者和領頭人,推進創新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將研發成果轉化落地,助推行業進步。
從2018年至今,短短幾年時間,雖然目前牧原的物聯網平臺還處在基礎段位,但起點高。隨著越來越多的智能設備研發成功,上線、接入,牧原的大數據平臺、物聯網平臺也將會更加完善。
“在智能化探索上,牧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袁合賓說,未來更值得期待。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