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大力發展深海養殖裝備和智慧漁業,推動海洋漁業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升級”重要指示和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山東省海洋科技和漁業資源優勢,在農業農村部等部委大力支持指導下,堅持高位推動、創新驅動、多元聯動,加快推進漁業現代化步伐。目前,山東擁有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18家、水產新品種61個、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16家、國家級海洋牧場67處、國家級漁港經濟區4個,2022年水產品產量881.3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4413億元,漁民人均純收入26385元。
近年來,山東錨定向深遠海進軍,把深遠海養殖作為漁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堅持科技創新、模式創新、政策創新,統籌謀劃,集成推進,探索形成重力式深水網箱、管樁圍網、桁架類大型養殖網箱、養殖工船等四類深遠海主要養殖方式,已建設重力式深水網箱2200余個,大型深遠海養殖裝備26臺(套),養殖水體達240多萬立方,年可提供優質海水魚4萬噸。
堅持科技創新,著力破解深遠海養殖“卡脖子”難題
強化融合創新,充分發揮山東省海洋科技力量強、專業門類齊全、人才有效聚集、企業經濟實力雄厚等優勢,整合漁業、海洋、機械、材料、能源、信息、養殖等科研力量,創造性地研發了鋼質可移動坐底式、半潛式、全潛式網箱和養殖工船、活魚運輸船等新裝備,龜甲網衣、水下洗網機器人、吸魚泵等新材料、新設施,為向深遠海進軍奠定了設施裝備基礎。強化智能化管理,針對深遠海養殖海況復雜、工作條件艱苦、安全風險大等問題,把智能化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推動數字與裝備融合發展,研發了深遠海大型網箱大數據管理系統,對養殖數據、環境數據、設備狀態、安全狀態、海域情況等五個主要模塊進行全程監控,實現了智能投喂、預警預報、水質評估、主動式養殖專家服務等智慧化養殖管理。目前,1個大型網箱僅需4名工人輪班操作,就可滿足生產需要。強化種質創新,為解決北方深遠海適養高價值品種少、生長周期短的困境,山東遴選了26家水產種業領軍企業進行重點支持,科企聯合攻關,選育許氏平鮋、花鱸、斑石鯛等適養抗逆品系,開展大西洋鮭繁育技術攻關,開創全球溫暖海域養殖三文魚的先河。下步將重點圍繞三文魚良種選育、苗種孵化、大規格苗種培育、裝備研發、疫苗、飼料等開展全鏈條創新,打造我國重要三文魚海上養殖基地。
堅持模式創新,推進深遠海養殖多業態融合發展
近年來,山東堅持陸基、近海與深遠海,公司與農戶,南方與北方,繁育與養成,統籌謀劃,全鏈條推進,積極探索了符合山東特點、多元融合發展的深遠海養殖路徑和模式。“經海”系列智能網箱打造了“海工+牧場”和“大漁帶小漁”產業融合發展模式;“藍鉆系列”大型生態化圍欄,通過“陸海接力”養殖模式,實現了石斑魚等名貴品種“南魚北育、南魚北養”;“國信1號”養殖工船,首創“游弋艙養”模式,為世界深遠海養殖提供了“中國方案”;“耕海1號”開創了“藍色糧倉+藍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為全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案例。
堅持政策創新,凝聚深遠海養殖發展合力
先后出臺《關于支持海洋牧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關于實施財政資金股權投資改革試點的意見》,正在研究制定《促進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整合發改、財政、科技、工信等多部門項目資源,著力形成向深遠海進軍的合力。認真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等8部委《關于加快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的意見》和全國深遠海養殖發展工作推進會議精神,進一步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積極探索聯合監管機制,優化海域使用、環境評價、檢驗登記等審批流程,形成齊抓共管的監管格局。
下一步,山東省將錨定建設現代漁業強省目標,堅持陸海聯動,開拓創新,推動漁業標準化、生態化、智能化、集群化發展,為漁業現代化貢獻山東力量。
(山東省農業農村廳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