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安徽:逐“綠”前行 “鏈”上發力 打造千億級稻漁綜合種養富民產業
時間:2023-11-15 15:14:35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近年來,安徽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樹立大食物觀重要講話精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銀川市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考察時的殷切囑托,認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將稻漁綜合種養作為提升糧食及水產品可持續生產能力、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的重要抓手,助力破解國家“穩糧”、農民“要錢”、生態“增綠”等難題,在推動農業強省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2019年以來,全省稻漁面積連續4年保持新增100萬畝以上,2023年增加84萬畝,總面積717萬畝,增量、總量暫居全國第1位、第2位,其中稻蝦面積近700萬畝,霍邱等9個縣進入全國小龍蝦30強。從當前種養主體反映看,預計今年稻漁畝均純收入在1500?2500元之間,種養效益保持穩定,農民普遍感到滿意。主要做法和成效體現在三個“聚力”方面。

  聚力政策引領,扛穩糧食和水產品安全政治責任

  稻漁綜合種養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的一項重要工作,已經連續四年寫入省委1號文件,安徽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明確要求打造千億級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稻田小龍蝦已成為安徽省漁業的主導品種,年產量達65萬噸,占水產品總量的25%,有力緩解了水產品穩產保供壓力。2023年4月14日,安徽省委書記韓俊調研途經青陽縣時,隨機停車來到合心村,實地了解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情況,要求各級因地制宜抓好稻蝦等鄉村特色產業。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出臺了稻漁綜合種養雙千工程、百千萬工程、持續推進全省稻漁產業高質量發展等系列文件,并納入省委鄉村振興考核體系,每年邀請稻漁大縣黨委政府分管負責同志出席漁業專題會議,一年接著一年抓到位。在安徽省體量最大的六安市,稻漁面積由2015年的3萬畝擴大到2022年的166萬畝,帶動水稻種植面積由569萬畝增長到609萬畝,增量40萬畝。2019年以來,省級統籌資金3.4億元,帶動地方及社會投入40億元,建成稻漁綜合種養萬畝片37個、千畝片379個,以及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4個、特色專業鄉鎮30多個、專業村200多個,發展大戶1.2萬戶、專業合作社3000多家。

  聚力補齊短板,夯實稻蝦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根基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堅持補齊加工短板,拉長產業鏈,打好增值牌,把小龍蝦做成大產業,把好資源變成好商品,作為推進全省漁業現代化建設的著力點。2021年,在農、財兩部共同支持下,建設總投資4億元的江淮小龍蝦產業集群,到2022年底,53個項目全部開工,完成驗收30個,8個產業園區、23家規模加工企業輻射養殖基地300萬畝,帶動就業30萬人,全產業鏈綜合產值達520億元。2023年,舉辦地方性稻蝦節慶活動27場,注冊小龍蝦區域品牌28個、漁米品牌97個,在中國地標節組委會、《品牌觀察》雜志社《國家地理標志小龍蝦品牌價值排行榜》上,合肥龍蝦品牌價值395.27億元,排名全國第3。當前,安徽小龍蝦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持續提升,打造出合肥“中國淡水龍蝦之都”、霍邱“中國生態稻蝦第一縣”、無為“中國生態小龍蝦之鄉”等一批“金色招牌”,稻漁全產業鏈正在加速形成。

  聚力基礎服務,筑牢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支撐

  注重與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統籌各方力量強化稻漁產業的指導服務和措施落實。一是加強種業創新。建成2個省級小龍蝦良種場、430處規模繁育基地,江淮水系小龍蝦良種生產體系基本建立,整體上實現了苗種自給自足。蕪湖盛典公司與上海海洋大學合作開展良種選育攻關,現有的第三代小龍蝦個體更大、尾肉更多、品質更好,奠定了新品種的培育根基。二是加強技術創新。堅持“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為根本前提,探索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攻關和模式創新,其中霍邱縣原生態無環溝(平板式)繁養一體稻蝦、定遠縣“稻田+小龍蝦+羅氏沼蝦連作”入選2023年全國重點推廣水產養殖技術模式。三是加強金融服務。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將稻漁產業納入漁業油價補助、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支持范圍,與中國漁業互助保險社、國元農業保險等公司合作,推出多項小龍蝦價格指數保險政策,與農業銀行、郵儲銀行等10多家金融機構簽訂銀企協議,多渠道為稻漁產業鏈上下游主體提供金融服務。

  下一步,安徽省堅持“種養一起抓、糧漁一起抓、頭尾一起抓”,推動稻漁綜合種養全產業鏈建設,讓“徽字牌”的稻漁產品興一方產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為加快建設漁業強國展示更多安徽擔當、貢獻更多漁業力量。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供稿)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