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聚焦安全供給 提升糧食產能彰顯新擔當
時間:2024-02-01 14:43:38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鞏曉丹 字號:【

  東北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商品糧輸出基地,提升糧食產能任重道遠。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東北的首要擔當。要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位,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平時產得出、供得足,極端情況下頂得上、靠得住。加大投入,率先把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同步擴大黑土地保護實施范圍,配套實施河湖連通、大型灌區續建改造工程,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建設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 這一重要講話,再次明確了東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定位,并為東北糧食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大連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產量產能并舉,數量質量并重。2023年全市完成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02.1萬畝,超額完成遼寧省下達的401.5萬畝指標任務。預計全年糧食總產量將達到27.2億斤以上,從而實現“八連豐”。

  稻米飄香醉人心

  大連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約28萬畝,主要分布在莊河市、普蘭店區等地。種植品種有丹粳668、連粳4號、遼粳433、鹽豐47及遼星系列等。

  10月末,在瓦房店市三臺滿族鄉海島村一望無際的稻田里,稻穗隨風搖曳,水稻聯合收割機正穿梭其中。海島村有水稻5000多畝,今年年產水稻可達450萬斤,產值約670萬元。這也是瓦房店全市水稻生產喜獲豐收的一個縮影。

  而在此時的普蘭店區城子坦街道老谷村,一片片金黃色的水稻經過收割、脫粒、清選、碎桿等工序,讓金燦燦的稻谷成為農民奔向致富路的階梯。今年,普蘭店全區水稻種植面積達6.42萬畝,為了保證能夠及時完成收獲作業,共有206臺水稻收割機參與到作業當中,預計今年全區水稻產量達2.34萬噸。

  莊河市青堆鎮幸福村,稻穗在夕陽下靜靜地沉下了腰,農田里響起了收割機引擎的轟鳴聲;當高鐵從麥田邊疾馳而過,縷縷稻香順著氣流四溢飄散,一幅動靜相宜的田園畫卷正徐徐展開。

  莊河是大連水稻主產區,全市擁有水稻生產面積近20萬畝,占大連水稻總產量的3/4。莊河市從1806年開始種植水稻,經過200多年發展,走出了一條變直播為插秧—變拔苗插秧為鏟秧移栽—變水整地為旱整地—變人工插秧為機插秧的發展路子,推進了水稻生產的穩步健康發展。

  莊河是大連的“水碗”,水資源十分豐富,年總流經量13.2億立方米,流域面積620平方公里。同時還有大中小型水庫44座,水面面積57000畝,總庫容14.7億立方米。河流與水庫的分布不但合理,而且流經區域內覆蓋的土壤既肥沃,又比較濕潤,且不受污染,完全符合水稻生長對灌溉水的需求。在這樣優越的自然條件下生產出來的大米口味極好,尤其是“鹽堿土壤”里出產的大米晶瑩剔透、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優質水稻生產要求水質條件必須潔凈衛生、無污染,這對大米品質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也是莊河市大米優良品質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2014年,莊河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申報的“莊河大米”通過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審查和組織專家評審,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大豆變“金豆” “寶地”立大功

  大連市大豆常年種植面積約60萬畝,主要分布在莊河市、普蘭店區和瓦房店市等地。

  10月中旬,在瓦房店市謝屯鎮沙山村的一片鹽堿地里,農民們正在忙著收獲大豆。今年瓦房店市在遼寧省農科院大豆研究所的指導下,于鹽堿地推行大豆試種工作,大豆的良好長勢意味著試種工作取得了成功,鹽堿地搖身一變成為了“寶地”,大豆成了農民豐收的“金豆子”。

  今年5月,248個大豆品種在這里的20多畝鹽堿地開始試驗種植,由于鹽堿地種植大豆與正常土地田間管理方法相同,農民管理起來省工省力。經過幾個月的精心管理,技術推廣人員發現,瓦房店地區的鹽堿地大豆的長勢、產量、生長期表現佳,植株的高度、結莢都呈現良性發展趨勢。

  2023年,瓦房店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較去年穩步增長,其中大豆新增播種面積0.52萬畝,增幅達到3.7%。作為耕地的鹽堿地面積達1.6萬畝,完成保護性耕作面積18萬畝,糧食增產5%至10%,為全年糧食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謝屯鎮首年開展耐鹽堿大豆品種的篩選,就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明年將繼續結合各個大豆品種的優劣勢再進行篩選,該過程持續兩到三年后,表現綜合性狀特別好的大豆,將大面積在瓦房店地區的鹽堿地開始推廣,進一步擴大大豆種植面積,解決農業難題,尋找致富鑰匙。

  種玉米種出了“種糧大王”

  大連市玉米常年種植面積約290萬畝,主要分布在莊河市、普蘭店區、瓦房店市和金普新區等地。

  瓦房店市西楊鄉葦套農場,玉米收割機正對3000畝的玉米熟練地進行收割、摘穗、刨皮、裝倉及秸稈粉碎等各環節。秋收同時聚焦秋種,安排了播種機進行小麥播種。在2019年—2021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申報中,瓦房店率先通過大連市級專家組驗收。目前,全市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18.8萬畝,這為當地發展玉米等大田作物種植業創造了條件。

  今年9月20日,作為遼寧省農民豐收節主會場之一,大連市2023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于莊河市青堆鎮河川村開幕。開幕式上舉辦了大連糧王頒獎儀式,來自普蘭店區的大連良瑩家庭農場的農場主于國良光榮地成為了“糧王”之一。讓于國良同樣感到高興的是,今年他家種的玉米又喜獲大豐收。

  從事糧食生產10 年的于國良,糧食種植面積達4000 畝,年產糧食600萬斤。在當地政府支持下,于國良的團隊與雙塔街道一塔村農民簽訂土地流轉和種植合同,他們引進優良的種子和先進的農機設備開始大面積種植,種植品種和現代化管理可以讓玉米達到單產1500斤以上。為了解決種植面積和產量持續增加所引發的糧食存放和保管難問題,在雙塔街道的支持推動下,于國良又引進了玉米烘干設備和晾曬場地。并向周邊種植大戶和老百姓提供晾曬烘干服務,帶動了周邊玉米種植業的規模化發展。

  多措并舉確保糧食增產奪豐收

  “八連豐”的背后,是大連市委、市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的真抓實干。他們緊緊圍繞糧食生產目標任務,推出了六大舉措。

  一是突出高位推動,壓緊壓實責任。大連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熊茂平書記到糧食主產區走村屯、下農田,要求抓好農業生產和秋收服務,確保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陳紹旺市長在春播關鍵期,到基層實地察看農資儲備、機耕作業等情況,督促抓好春耕春播生產。政府分管領導將糧食生產工作作為周調度重要內容,定期研究相關工作。同時將糧食生產指標列入年度績效考核、鄉村振興實績考核重要內容,推動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統籌推進糧食生產,壓實糧食生產責任,形成上下齊抓共管工作合力。農業農村部門對糧食春播、秋收進度實行日調度,督促各地不誤農時抓好糧食生產,確保完成目標任務。

  二是藏糧于地于技,筑牢豐收之基。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全年推廣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面積130萬畝次以上,帶動“小田”并“大田”;完成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6.24萬畝,推動“大田”變“良田”;落實綠色種養循環糞肥還田利用試點面積20萬畝、耕地輪作項目10萬畝,完成保護性耕作60.77萬畝,促進“良田”升“沃田”;遴選發布農業主推技術30項,建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14個,培育糧油生產類高素質農民1650人。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培育省級審定玉米新品種5個。

  三是堅持創新引領,推動產能提升。實施種植業高產優質高效示范行動,出臺《大連市種植業高產優質高效三年行動方案》,通過示范田(基地)創建,促進良田、良種、良技、良機、良制、良策配套,穩步提高糧油作物單產水平。經測產,示范田內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實現不同程度增產,其中玉米最高畝產達886.5公斤,比去年最高測產結果高63.8公斤。繼續開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麥豆兩茬、果園間作大豆等多種栽植模式試驗示范,努力提高單位土地產出。在新品種、新模式應用的關鍵時期,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到田間地頭開展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控等技術指導,確保科技成果落地見效。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激發種糧動力。積極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全年累計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生產者補貼和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資金7.73億元,惠及全市53.7萬農戶。實施糧油作物直接物化成本、玉米稻谷完全成本政策性保險,為農戶提供風險保障金16.6億元,免除了農民種糧后顧之憂。在惠農資金發放關鍵時期,農業農村、紀檢、財政等部門進行實地督導,保障資金高效、及時發放。在落實好原有扶持政策基礎上,向國家、省新爭取綠色種養循環試點項目、耕地輪作項目、玉米大豆“一噴多促”項目、種業扶持項目資金0.6億元。莊河市、瓦房店市和普蘭店區再次獲得國家產糧大縣獎勵。

  五是強化防災減災,確保減損增收。針對可能出現的極端天氣氣候,與水利、應急、氣象等部門加強會商協作,聯合印發《主要農作物科學防災減災奪秋糧豐收預案》,組織各地加強服務指導,分區分類做好災情防范應對。開展“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全年累計發布病蟲情預報12期,落實玉米螟綠色防控面積157.5萬畝,開展農作物病蟲害飛防作業176萬畝次,發放低毒高效鼠藥154噸,全市主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總體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

  六是推進全程機械化,為豐收提供保障。穩定提升關鍵環節機械化水平,今年大連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6.5%,同比提升1個百分點。大連市農業機械化近年來發展迅速,玉米、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規模化種植基本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機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主力軍作用。今年秋收,大連市已投入農機具1.6萬臺,機具、隊伍數量保障充足,為全市糧食豐產豐收提供了重要支撐。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