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藍莓之鄉”莊河,有著為數眾多的藍莓生產企業和藍莓品牌。三年前,由大連來寶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福來寶”牌藍莓從為數眾多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成功入圍了2020國際藍莓品牌評選大會“十大好吃藍莓”。為了解這榮譽背后的故事,今年四月末,筆者專程來到了位于莊河市塔嶺鎮來寶溝村的來寶設施藍莓園區,這里也是目前全國最大的設施藍莓生產基地之一,年產藍莓鮮果達500噸左右。
小藍莓 大產業
“2020國際藍莓品牌評選大會由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國際農業協會聯盟及優質果品產業聯合會等單位共同舉辦,來自全國的很多優秀藍莓品牌都參加了這次評選,競爭很激烈。”公司總經理李春日在接受問詢時回憶道。當被問及他們是靠什么笑到了最后時,李春日回答說:“當然是品質”。
藍莓成品包裝車間里,工人們正在緊張有序地分揀藍莓,然后裝進不同的包裝盒里。筆者注意到,稍有瑕疵的藍莓都會被剔除在外。
李春日介紹說,“每年從四月中旬開始到八月初可以一直下果,現在每天產果量在1萬斤左右,也就是五噸。再過幾天,每天的產果量就會達到八、九噸,甚至十多噸。我們有嚴格的質量標準,從種苗繁育、種植到果品的分揀包裝、儲藏加工都推行精細化管理。”
來寶設施藍莓園區2012年5月落戶莊河,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一家集小漿果研發、種植及產品深加工、市場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農業園區。園區占地2100余畝,已投入三億元,建設新型日光溫室大棚500棟,種植藍莓30萬株,面積達880畝,主要以暖棚、冷棚為主,有一小部分露地藍莓。2023年園區藍莓產量達400噸,產值2000余萬元。園區依托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和吉林農業大學為技術支撐,以有機農業高端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為基礎,致力于反季藍莓等高端有機水果的種苗繁育、種植以及果品的儲藏加工。園區于2014 年獲“農業農村部藍莓標準園”稱號,“福來寶”藍莓連續多年使用綠色食品標志,先后被評為大連市、遼寧省名牌農產品,并曾被指定為大連夏季達沃斯年會“大連之夜”文化晚宴果品。
“我們現在主要面向大連和東北市場。其中,大連新隆嘉超市銷售的幾乎都是來寶藍莓,每天銷量都在三、四千斤左右。因為前期靠品質打開了市場,已經和一些大型商超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所以銷售主要還是以線下為主。抖音、快手等線上平臺、直播等新營銷模式也在做,占總量的不足5%,比例很小。” 李春日介紹說。
小藍莓 富民果
家住塔嶺鎮來寶溝村的郭大姐是園區的一名季節工,每年從四月份到七月份,她都要在園區的藍莓成品包裝車間工作。按時計費,每小時10元,每天10小時。“這個藍莓要經過篩選、分揀、稱重、裝盒好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馬虎不得。這一小盒125克,不能多更不能少。”像郭大姐這樣在園區打工的村民有很多。
“每年五到七月,每天用工得四五百人。農業項目投資大,見效慢。加上近三四年,國內藍莓產業發展非常迅速,幾乎井噴式增長,品種更新也快。受疫情和南方大面積種植的沖擊,經濟效益受到很大的影響,現在這個體現更多的是社會效益。” 李春日說。
據了解,園區建立伊始,首先就2100畝設施農業用地實施了土地流轉,僅此一項就支付2000多萬元,保證了當地近400余戶農民在十幾年內旱澇保收,維持穩定收益。
與此同時,各項目的開展臨時雇用了大量的當地以及周邊的農村勞動力,使得一批農民有了不用外出就近即可打工賺錢的機會,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隨著園區建設基本完畢,需要大量訓練有素的產業工人加盟到園區的管理中來。經過長期嚴格的業務培訓和考核,園區在建設初期的臨時雇用人員中,選拔出一批優秀的人員作為園區的正式員工上崗就業,使其成為一名真正的產業工人。生態園的建立有力地促進并解決了地方百姓的就業問題,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累計解決幾千人的就業問題。
村民王大姐告訴筆者,園區不僅為村民提供了工作崗位,增加了收入,還治理生態河,綠化、美化了環境。更讓王大姐關心和期盼的是,園區的未來發展將還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來寶生態園的未來發展將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戶”的訂單農業模式,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充分利用為依托,以農業產業及其結構模式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與方式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方法與路徑創新、農業市場營銷創新為支撐,以強化農業、富裕農民、服務與惠及社會為目標,建成以莊河市塔嶺鎮為中心向周鄰鄉鎮村輻射的優質藍莓生產標準化示范基地,培育特色明顯、競爭力強、知名度高的藍莓產品品牌,打造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鏈,做大做強莊河藍莓產業,形成資源利用充分、區域分工合理的專業化生產格局,致力于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推進一產和三產融合發展,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農業發展道路,實現“企業盈利,農民增收”的目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