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作為本次2023年海峽兩岸現代農業博覽會·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配套活動之一,“鄉創鄉建 振興有我”兩岸青年交流會于12月2日在福建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辦。活動邀請了8位兩岸青年圍繞鄉村建設展開交流,吸引了120多位各界青年參加,并發布了首批10個“促進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先進青年典型”。下面,讓我們共同感受充滿活力和熱情的青年力量!
鄉村人才是鄉村產業發展的引領者,農民群眾的組織者,鄉村資源的激活者,人才的自身成長可以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為了適應鄉村振興戰略對教育的新需求,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從發揮陣地作用,構建鄉村振興“大課堂”;夯實基礎能力,優化教育培訓“供給側”;培育專業人才,注入事業發展“強動力”三個方面,做出了積極努力。
我們精準設計培訓課程,積極推進課程開發;打造覆蓋各類人才的特色品牌項目,如“聚力強社 耕耘者計劃”;系統組織“案例教學質量提升行動”,大力推行實踐性教學,搭建“崇農云講堂”線上平臺等,以高質量培訓助力人才的成長,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更加堅強的智力支持和保障。
——沈瑩 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教務處副處長
交流題目:《強化人才智力支撐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鄉村振興需要年輕人,福建省廈門集美后溪城內村是一個富含豐富文化底蘊的地方,我們想讓更多人來感受這些文化,所以在村里打造了復古的供銷社、酒鋪、藥鋪、黑貓樹屋、婚慶體驗館等等。在廈門市集美區的聚融壹家臺灣青年雙創基地扶持下,召集了一群致力于用新媒體方式推廣鄉村振興及兩岸融合的青年隊伍,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手段,挖掘并創新鄉村故事。
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一群人可能可以走更遠。我們的初衷就是集合大陸與臺灣青年的力量,用新媒體助力鄉村振興,讓每個村都能“出道”。我們希望以城內村為基地,以實操項目聯結兩岸青年,為他們搭建夢想舞臺。同時引入臺灣社區營造的經驗,更好地服務當地村民,也為城內村帶來商機和活力。這是我們兩岸青年在城內村的青青之約。
——吳炳璋 黑貓兩岸青年文旅基地執行長
交流題目:《臺青助力鄉村振興“開門鄉見”的故事》
農業農村部的年輕干部是從五湖四海聚在一起,絕大部分人都是黨員,都有很強烈的責任感,要把我們的農業農村發展好。面對政策性、政治性很強的三農工作,青年干部需要持續地加強學習。不僅學習理論,也需要學習業務,學習經濟、法律知識等等,了解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新的形勢。
行走在阡陌上,就是經常要到農業農村一線進行調研,到田間地頭、村頭、炕頭,了解農村,了解農業,了解農民,增進同土地、同農民群眾的感情,做到心系桑梓。同時也要聚焦三農領域重點難點問題,尋找突破口,圍繞農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尋找解決路徑。
——康志華 農業農村部二級調研員
交流題目:《行走在阡陌上,心系桑梓間》
2013年我開始從事花卉的相關研究,距今已經有10個年頭。
花卉產業的振興起點在哪里?帶著這個問題,我深入農村,了解農業政策,一有機會就去田間地頭走一走,瞧一瞧;在老鄉的家里問一問,學一學;參觀了花卉企業,梳理了上下游產業鏈,挖掘出一些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這當中我了解到,基層花卉栽培技術的改良和普及是提升花卉產業和讓農民增收增產的大課題,同時花卉栽培體系的建立以及種苗擴展工程化的生產配套技術研發也亟待解決。我們在云南、山東、江蘇還有新疆等地都成立了多個鄉村科技下鄉點,開展了科學技術的普及講座5000多人次,根據當地氣候、主栽品種等實際問題,開發了水肥一體化精準調控技術等多種栽培技術。后續我們將以農業實際問題為導向,做有系統、有原創性的和對農民有用的科研成果。
我們青年科研工作者將繼續堅定信心,奮發有為,繪就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
——范又維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交流題目:《把科技播撒在希望的田野里,把論文書寫在廣袤大地上》
我與大涼山的緣分是始于我的父親。我的父親在2011年放棄了深圳的事業來到四川大涼山。他希望運用這里絕佳的光照條件,還有高原氣候去輔導農民種植橄欖樹,生產新鮮的橄欖油。
看著快70歲的父親,為了自己的夢想仍然在一線奮斗,讓我十分佩服,但也讓我十分心疼。一方面,作為子女也希望幫父親圓夢;另外一方面,我們看著村民們的臉上的笑容,因為我們的到來,讓他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也充分讓我感受到這份事業的溫暖。
臺灣其實在建鄉創社區營造方面起步甚早,所以對于臺灣青年來說,很適合把這樣的經驗帶到大陸。大陸有各項的發展政策,有綠水青山,有廣闊的市場機遇,能夠助力我們實現夢想。
——林書任 四川冕寧元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交流題目:《在大山里造綠洲》
我是一位很幸福的臺胞,享受著政府對于臺胞貼心的政策。在我們公司每個階段的設備投入、人才引進、能源能耗上,臺創園都給予了電費減免30%,資金用途上面給予了貸款貼息將近90%,對于技術改造項目還有補貼,農博會等相關展會給予平臺展示。種種的政策疊加為企業的發展免除了后顧之憂。
臺創園會主動積極地協助企業及時了解政策,并且協助企業申請相關的政策優惠,縮短創業的時間。如果想要在閩從事與農產品相關的行業,進駐臺創園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兩岸的人民本來就是同根、同文、同種,有著地緣和語言文化的共同基因。從血緣、文化、經濟的角度來看,兩岸融合的基礎非常雄厚,融合必然會發生,也必然成功。
——吳妘蓁 福建富邦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交流題目:《融合發展傳承與創新》
二十四節氣是傳統農耕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文化內涵,也體現了古人在與自然相處過程中的智慧。
節氣文化能夠助力農業生產。節氣中的順天應時理念,可以助力打造現代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節氣農事知識體系能夠為自然農法方式提供豐富的經驗,還可以賦予農副產品更高品質和更高的經濟價值。
節氣文化助力鄉村文化。節氣文化系統中有著非常豐富的民俗活動,這些活動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開展農文旅活動的重要抓手,也是村民文化認同、文化自信、共同體意識建立的重要紐帶。
節氣文化助力鄉村旅游。節氣文化為鄉村旅游提供了異常豐富的素材。比如,河南安陽東湖農場小鎮,建有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科技農場、果林農場、花卉農場、科普農場、農業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等項目。
節氣文化助力文創開發。節氣可以為文創開發提供材料,也可以激發人們的創造力,是進行文化創意的重要資源。
——王曉鳴 中國農業博物館農業歷史研究部(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
交流題目:《淺談節氣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釋迦是臺灣臺東縣的特色農產品之一,它原產于東南美洲,在臺灣已有將近400年的種植歷史了。20世紀90年代,栽培技術有所突破后,開始有大規模種植和生產,加之臺東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環境,種植的釋迦品質獨特。
目前,常見的釋迦種類有三種,分別是鳳梨釋迦、大目釋迦和綠鉆釋迦,三者的風味各有特色。
近幾年,從業者開始研發不同的釋迦產品,如鳳梨釋迦水果酒、速凍的鮮果鳳梨釋迦、氣泡飲和果干。另外,也嘗試把釋迦入菜,經過料理過后,展現出獨特的風味。
我們還通過食農教育,讓游客與孩子走入農場,提升對食物來源的認識;通過農游體驗,設計一些互動性的農事體驗內容,加深游客對農業的了解,建立更尊重自然和大地資源的意識,實現飲食與環境的共生關系。希望通過這些方式,讓民眾更認識農村的價值,也期望能夠吸引更多青年返鄉,為農村注入新的活力。
——謝謹鴻 臺灣臺東縣陽光職農生產合作社
交流題目:《臺東釋迦經驗分享》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