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一首《鄉愁》,表達了對故鄉、對祖國戀戀不舍的情懷,蘊含著兩岸同胞的同根同源、血脈相連。農業是兩岸交流合作起步最早、基礎最好、成效最明顯的領域之一。中華民族農業文明源遠流長,既是兩岸共同的資源寶庫,也是兩岸血脈相連的見證。
從1988年兩岸農業界人士闊別40年后第一次在香港實現會晤,到現在兩岸每年數以萬計的互訪考察、學術研討、合作研究和專題培訓;從1997年臺灣專家在福建永春手把手教大陸農民改造第一棵蘆柑果樹,到現在兩岸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新機具“五新”科技成果得到廣泛互通、示范和推廣;從2005年第一批臺灣“零關稅”農產品運抵大陸,到現在兩岸農產品每年數百億元的貿易額,無數優質農產品走入兩岸尋常百姓家……回望攜手走過的30多年,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全面加強,取得了豐碩成果,繪就了一幅融合發展的多彩畫卷。
雙向奔赴:大陸有資源有政策,臺農臺商有情懷有動力
位于福建省西南部的漳平市,是我國南方48個重點林區之一,素有“中國花木之鄉”“中國杜鵑花之鄉”的美譽。與此同時,這里也是不少臺灣同胞的祖籍地,是眾多臺農臺商返鄉創業的優先選擇。
在漳平臺創園里,臺商謝東慶指著自己的1800畝臺品櫻花茶園告訴筆者,“臺灣的農場平均面積不足20畝,大陸像這樣上千甚至上萬畝的農場都不罕見,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大陸的資源市場,對臺農臺商具有很強的吸引力。1996年,受限于臺灣島內有限的土地資源,謝東慶來到大陸考察,發現漳平市永福鎮的緯度、海拔、氣候和土壤與臺灣阿里山極為相似,非常適宜種植高山茶。他最終選擇在永福鎮租下600畝土地開荒種茶,成為臺商“落地生根”第一人。
故土情深,許多祖籍大陸的臺農臺商對大陸有著難舍的鄉情,盧月香就是其中一位。33年前,從福建龍巖永定嫁到臺灣的盧月香,一直在農業領域深耕細作。學有所成后,對大陸懷有深厚鄉情的她,毅然決定回到大陸施展抱負。她將臺灣種植的“越光米”品種和技術引進福建,目前種植區域已逐步擴展到安徽、貴州、陜西等地。經過十多年發展,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她,殷切希望更多臺胞與她一起在祖國大陸這片熱土上穩步“起飛”。
對于跨越海峽奔赴而來的臺農臺商,大陸張開懷抱歡迎。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先后出臺“農林22條”等重點措施,組織在全國14個省份建立了28個臺灣農民創業園。各地也紛紛加大資金、貸款、服務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幫助臺農臺商融入大陸。
今年62歲的臺商李志鴻對此深有感觸。“2004年,我回鄉投資建設高山烏龍茶綠色生態基地。起初投入比較大,我的資金鏈出了問題,那時臺商貸款難申請,我很著急。是政府及時幫助協調,以茶樹作抵押為我發放1000萬元貸款,幫了大忙。近些年政策越來越好,工廠蓋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貸款享受政府貼息,用水用電都有折扣……我對大陸的前景十分有信心,每次回臺灣都會向朋友宣傳大陸的好政策,介紹更多臺農到祖國各地考察,鼓勵他們落戶投資興業。我從心底里希望能為兩岸農業發展盡一份力。”李志鴻說。
兩岸一家,親望親好。近年來,兩岸農業交流合作日益密切,臺農臺商投資大陸遍地開花。據統計,目前臺資農企來大陸從事農業投資的項目4000多個,累計投資額達130多億元。
互利共贏:臺農臺商創業興業,帶動大陸產業發展農民增收
蝴蝶蘭是世界名花,其花姿優美、顏色華麗,素有“蘭中皇后”的美譽。我國臺灣地區是蝴蝶蘭的原生地之一。
“過去大陸蝴蝶蘭很少,2004年我來上海,起初幾年主要是把蝴蝶蘭的苗從臺灣運到大陸,培育開花后銷售。沒想到2008年后需求量突然猛增,這樣我才決定在大陸建廠直接種植。在這個過程中,不管是當地政府有關部門,還是普通老百姓,都給了我很多支持。”來自臺灣云林縣的上海耕旺園藝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宗哲說。從1000平方米的小基地開始,吳宗哲不斷研發新品種,擴大生產規模,至今已在上海和浙江擁有近3萬平方米的生產車間,生產的蝴蝶蘭遠銷海內外。過去大陸蝴蝶蘭的種苗依賴進口,現在基本實現了本地化。
“我很慶幸當初放棄去美國,來到大陸見證了蝴蝶蘭產業在這里的起步和飛速發展。我要繼續為大陸蝴蝶蘭產業發展作貢獻。”吳宗哲說。
像吳宗哲一樣,很多臺農臺商扎根大陸創業興業,在自身成長壯大的同時,也帶來了新品種新技術,帶動了一方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2014年,臺商王淦來到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縣,通過土地整治將5350畝鹽堿地改造成良田,用于水稻種植。“這兩年,我們的‘稻花香’有機水稻,畝產由最初的110多斤提高到700多斤,‘圓粒香’畝產可達900多斤。”王淦介紹。王淦投資的松原市善德農業有限公司每年有3萬多人次的用工需求。“除了40?50人的固定用工,每月有5000元的保底工資;在除草季,3次除草大概需要用工1.9萬人次,每個農戶一個除草季約有1萬元的收入。”他說。
2019年,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在全國率先推行臺胞科技特派員制度,從全縣200多家臺資農業企業中選聘首批16名臺胞科技特派員。“希望引導在漳浦創業的臺農臺商推廣臺灣先進的農業技術,引進一些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種,促進漳浦當地農戶增產增收,助力漳浦鄉村振興的發展,推進兩岸農業融合。”漳浦臺創園辦公室主任陳澤良表示。
從臺灣來到大陸創業的陳建中被選聘為科技特派員,他對此非常自豪:“科技特派員任務非常重大,也符合我的使命感。兩岸的農業科技可以取長補短,我有義務把臺灣好的技術、好的品種引到祖國大陸來。”
深度融合:全方位交流合作,共同參與鄉村振興
兩岸一家親,鄉村共振興。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已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發展格局。從產業到文化,從農業到農村,融合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密集。
鄉創鄉建是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橋梁紐帶,也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作為大陸距離臺灣最近的省份和兩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試的省份,福建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以兩岸同根的鄉村為載體,以閩臺互補的鄉創鄉建為舞臺,通過政策扶持、情感牽引等路徑,深化閩臺鄉創鄉建合作,吸引越來越多臺灣建筑師和文創團隊入閩。
李佩珍是一名臺灣建筑規劃師,2014年她隨團隊來到廈門市海滄區,為經濟落后的赤兔社村量身定做“社區營造”項目。如今,公益書院、陶藝館等產業在這個村莊紅火起來,村容村貌發生很大變化,眾多年輕人回鄉創業。
據統計,福建省累計引進臺灣團隊120多支、臺灣鄉建鄉創人才400多名,投身服務350多個村莊,涉及全省80%以上的縣(市、區)。不光福建,在大陸的多個省份,鄉創鄉建紐帶都有效促進了兩岸民間交流合作和深度融合。
當前,兩岸交流合作正從“分享發展機遇”“提供同等待遇”,向“深化融合發展”推進。由農業農村部、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共同主辦的2023年海峽兩岸現代農業博覽會·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就為參展企業與采購商之間搭建了很好的互動合作橋梁。
據悉,此次博覽會廈門展區意向簽約金額達到41.6億元,漳州展區意向簽約金額達到84億元,整個博覽會意向簽約金額合計為125.6億元。這充分證明了農業領域的創新和發展潛力,也顯著增強了兩岸在農業經貿領域的聯結與合作。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