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從熱情“相擁”到深度“相融”——2023年兩岸農博會側記
時間:2024-02-01 15:18:27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刊記者 武琦 字號:【

  一道海峽心連心,兩岸農品入廈來。

  “臺味”“農味”濃,水仙、梅蘭香,品種、技術新,血脈情意深,同心話振興……11月30日,以“兩岸農情融合發展”為主題的2023年海峽兩岸現代農業博覽會·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在福建廈門和漳州盛大啟幕。

  海峽兩岸1500多家企業參展,2300多家采購商來廈洽談交流,海峽兩岸農業融合發展論壇、“鄉創鄉建 振興有我”兩岸青年交流會、“兩岸味道”集市等同期活動豐富精彩……為期三天的博覽會上,處處體現著兩岸農業交流合作的密切深入,“融”出了兩岸現代農業的新風景。

  此次博覽會,“兩岸一家親”生動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從熱情“相擁”,到深度“相融”,兩岸農產品、科技、人才的相向而行正在更加緊密。

  展銷盛會“品”相融

  大而金黃的臺灣甜柿、紫紅的火龍果、翠綠的楊桃,散發著淡淡清香的釋迦,臺灣的“農味”芳香四溢;寧夏枸杞、陜西眉縣獼猴桃、內蒙古羊肉、牡丹江大米等大陸特色農品也登臺亮相。在廈門展區的現代農業博覽會上,激活了兩岸最“旺”的農產品展銷場景。

  “這是火龍果棒棒糖,有玫瑰花造型的哦!”粉紅色的展銷臺上,由火龍果制成的花干、果茶、果醬、果酒、饅頭、面條、烘干片、酵素等十余種產品,吸引著逛展者的目光。

  “我們來自廈門翔安區的大宅村,從2000年開始引進臺灣的火龍果品種,種植基地從16畝擴展到了現在的1400畝,年產值超4000萬元。”富美大宅火龍果專業合作社的陳海云說,“我們還不斷加大對初級加工及深加工產品的研制,年加工火龍果原料約15噸。”

  除了臺灣品種引入大陸種植,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鮮活故事外,還有來自臺灣當地的特色伴手禮,激發了大陸人的味蕾。

  臺灣“鳳梨酥”的美味已經廣為人知,而記者在洋蔥田食品行的展位上,有幸品嘗到了用洋蔥熬制成餡的“洋蔥酥”,小嘗一口,滿滿的洋蔥之甜香即彌漫齒間。

  創始人張嘉芬熱情向記者介紹,“我來自臺灣最南端的屏東縣,當地的落山風讓洋蔥更有韌性,更好地鎖住了洋蔥的水分和甜度,我采用橄欖油、天然奶油和洋蔥熬制餡,讓家鄉的洋蔥成為很好的伴手禮,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這里能產好洋蔥。”

  除了食品類,記者還看到了一款“自然農學水培種植套裝”,這是來自臺灣的創業青年李學文設計的產品,他關注中小學勞動教育領域,將農業創意栽培帶給了城市里的孩子們,還通過校園農場實踐,培養下一代對農業生產生活的認知。

  “我觀察到,大陸城市居民越來越追求生活情趣,比如欣賞自己養的花、吃自己種的菜。”李學文抓住機會,推出盆栽蔬菜、陽臺農業及屋頂改造計劃,開拓都市農業業務。在江蘇無錫錫山臺灣農民創業園的一棟高層建筑屋頂上,就有一處李學文打造的“天空農場”,小菜園、園藝小景、花朵綠植生態墻將這片屋頂扮靚。

  除了傳統的種養行業,越來越多的臺農臺商正在大陸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休閑農業等二三產業,并逐步向精致農業、創意農業、生態農業等方向發展,形成產業互動集聚、三產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

  創新發展“技”相融

  “阿俊”絲瓜、“嘉雪”花椰菜、“翠玲”西瓜、“鳳珠”番茄……這些具有美好寓意且有高顏值的蔬果品種,讓參展的游客僅看一眼,就深深記住了它們。

  “我們是國內首家臺資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已研發推廣的優良品種高達800個以上。”農友種苗公司企業銷售代表何海濱介紹,“消費者熟知的圣女果和千禧果也是最先由我們引入大陸市場。對于深受栽培者及廣大消費者喜愛的各色超甜小西紅柿,我們也研發出了更多耐病、風味佳的優良新品種,如‘圣禧’‘鳳嬌’‘小明’等,一起推薦給大家。”

  除了豐富的新品種展示,還有一些新材料的應用,為農業產業發展的材料需求提供了新的選擇。

  “我們最新研發的生態稀土種植材料,具有高透氣性及適宜的保水性能,最重要的是它可以生物分解,不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來自福建天利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池佩富介紹,“這款產品在臺灣應用很廣,主要是花卉扦插以及花卉種植,平均兩個月銷售一個集裝箱柜的樣子。”

  以前我們說某個食物好吃,很脆,那到底有多脆?可能很難表達出來。但在此次博覽會上,臺灣商業總會理事余建中就分享了他們對“好吃”的定量化描述。

  “我們的物性分析儀,能夠以理性的定量數據表達出感性的定性描述,好吃指標包含硬度、黏性、黏彈性、彈性、Q度、咀嚼性、酥脆性及韌性等口感參數,我們在努力使數據會說話,直觀反映產品的質量,評估消費者對產品的接受性與喜好度。”余建中還表示,兩岸在農業方面有著較大互補性,希望在相關標準上能進一步互聯互通,實現更大更深入的合作。

  近年來,兩岸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等科技成果互通有無、資源共享,充分體現了科技力量在促進兩岸農業產業融合和協同發展中的強大動力。

  鄉村振興“心”相融

  兩岸民心相通、情感相連,在探求農業農村共同發展和鄉村振興的路上,依托“臺灣農民創業園”的力量,兩岸一路同行,攜手共進。

  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始于2006年,由農業農村部、國務院臺辦組織實施。目前,在14個省份建有28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經十多年建設發展,臺灣農民創業園影響力不斷擴大,已成為兩岸農業融合發展的金字招牌。

  “近5年來,每年均有8家以上臺資企業入駐園區,累計臺資企業總數從創建初期的6家,增加到了66家,增長了10倍。”福建省惠安縣臺灣農民創業園工作人員劉必同介紹,園區的產業已涵蓋了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農機裝備、產品終端銷售等,實現了從生產到銷售的農業全產業鏈覆蓋。

  據了解,惠安臺創園還通過品種、設備、技術的引進、推廣,加深兩岸產業融合程度,已有200多個臺灣新品種在惠安落地結果,還涌現了富邦食品、龍口食品、金旺食品等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初步形成了具有臺灣食品特色的產業集群。

  不僅是距離較近的福建惠安臺創園,還有遙遠東北黑土地上的黑龍江牡丹江西安區臺創園,也在不斷在探索龍臺農業融合發展的新路。

  “我們積極與臺灣農業領域專家、學者、客商在精致農業、現代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方面開展有效對接。累計接待臺灣中華青年企業家協會、臺灣大學參訪團等20余個,臺灣企業、協會、農會、大學及臺商650人次。” 據牡丹江西安區臺創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

  臺創園已成為臺灣農民來往投資創業的沃土,成為構建兩岸農業科技和信息交流、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孵化和農業生產方式轉變與創新以及農業融合發展的示范平臺。

  在“鄉創鄉建 振興有我”兩岸青年交流會上,臺農臺青與大陸青年共話融合。

  黑貓兩岸青年文旅基地執行長吳炳璋以《臺青助力鄉村振興 “開門鄉見”的故事》為大家講述了他帶領兩岸青年走進鄉村,開展文旅融合、空間改造的故事;四川冕寧元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書任,講述了他在大山里造綠洲的故事。通過在四川的大涼山種橄欖、做橄欖油,有效帶動四川省涼山州冕寧縣宏模鎮等5個鄉鎮21個村落的農民脫貧奔小康,幫助近萬名農戶實現增收致富的故事……

  臺灣青年扎根大陸鄉村和社區的故事還有很多,他們為特色產業培育、村莊規劃設計出謀劃策,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貢獻著臺灣經驗和智慧。

  血脈綿綿“情”相融

  農情牽起兩岸心,農業架起兩岸橋。越來越多的臺胞在大陸安心追夢筑夢圓夢,與大陸同胞不斷走近走親。博覽會上,一些農業品牌背后,還蘊含著一個個感人的情緣故事。

  “薪傳香”茶品牌,就離不開一對有情人的相互吸引。

  2007年,臺商黃皓信前來廈門探路創業,遇到了來自福建安溪的林麗,兩人一見如故,以茶結緣。將愛情刻寫在共同的創業之路上,打造了屬于兩岸的茶品牌——“薪傳香”品牌在臺灣和大陸均成功注冊。

  “薪傳臺灣茶文化,香茗兩岸萬千家,就是臺灣跟大陸,大家都可以喝到我們供的臺灣茶。”黃皓信訴說著品牌的創建初衷。

  不只有臺灣的茶香飄入大陸,還有如黑珍珠般的“嘉寶”果香扎根大陸,背后同樣有一段海峽情。

  出生在臺灣云林縣的陳正信,是個扎根大陸二十載的“臺二代”,他和福建仙游的葉麗清結識,一人負責果樹果苗管理,一人負責銷售,共同把甜蜜的“嘉寶果”扎根大陸。

  “我們在仙游有4個嘉寶果基地,帶動了周邊數千名村民就業。”陳正信說,大陸惠及臺胞臺企的“農林22條措施”、仙游臺創園幫扶政策等,為在仙臺農謀劃新發展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利好政策,也讓自己對于在大陸扎根發展充滿信心。

  從情感的默契聯動,到農業品牌的精心培育,無不體現著兩岸的血脈相連,深情相融。

  一項項創新探索讓兩岸鄉村資源盤活有了新辦法,推動新品種、新技術等要素在兩岸之間加快流動,兩岸農業也在兩岸農“品”、兩岸科“技”、兩岸同“心”與兩岸深“情”元素的融合中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力量。通過博覽會的這扇窗口,也照見了更具活力的兩岸農業農村新風景。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