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臺州市三門縣,一口口養殖池塘縱橫交錯,張牙舞爪的青蟹從蟹籠里撈出,“爬”上全國各地乃至歐美市民的餐桌。三門縣以“蟹”為媒打造了鮮甜產業集群,帶動小海鮮產業蓬勃發展,先后獲評中國青蟹之鄉、中國小海鮮之鄉、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
“一只蟹”成就“一座城”
三門擁有青蟹養殖面積9萬畝,產量1.47萬噸,產值15.9億元。近年來,三門縣堅持青蟹“種業﹢養殖﹢加工﹢物流﹢數字﹢品牌”全產業鏈發展思路,以“一只蟹”拉動“一條鏈”,成就“一座城”,青蟹品牌價值達46.66億元,全產業鏈年產值達50億元。農業從業人口達10萬多人,人均增收1萬余元。
除養殖戶增收致富,三門小海鮮產業催生的電商從業者,也鼓起了腰包。近年來,三門縣大力支持農村電商發展,完善農村物流網點布局,打通農業冷鏈物流工程,實現產銷順暢銜接。全縣以青蟹為主的小海鮮網店數量達到200多家,微店達到500多家,網上年銷售額達到1億多元,銷售范圍覆蓋全國32個省級行政區60余個大中城市。
三門縣還組織研發50余種預制菜品,構建“冷藏設施—冷鏈企業—冷鏈區域中心”一體化物流體系,“原料—車間—餐桌”全程鎖鮮溯源,在全國開設20余家專賣店、100多個銷售網點,月銷量達到30余萬份。
此外,創推“三生四共五融合”農文漁旅協同發展模式,打造長三角鮮游體驗地。建成花橋“海上田園攝影小鎮”、沙柳“船幫里”、海潤“濤頭海上畬鄉”、蛇蟠“海島風情”等一批獨具漁業特色的美麗鄉村、美麗魚塘,實現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值得一提的是,三門“跨越山海盡鮮甜”自駕線路榮獲“全省十佳”線路。
科技賦能實現生態優塘
開發“鮮甜e塘”數字平臺,建設育苗、生產、流通、營銷、品牌、服務等多跨場景,推進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術與裝備在青蟹產業中實現集成應用……近年來,三門縣科技賦能生態養殖,實現青蟹畝均產量提升6%,產值提升9%,均價提升20%。
目前,三門縣開發“鮮甜e塘”數字化應用,歸集520余萬條,建立“塘力”六維五級評估模型,首創養殖塘輪休機制,實時監測溶解氧、PH等6項指標數據,對DE級進行輪休修復,有效破解長期透支養殖難題。
三門青蟹年產值15.9億元,但種苗95%來自外地,斷供斷鏈風險大。組建“青蟹產業研究院﹢8家高校院所﹢國家種業陣型企業”的“種業硅谷”,有效破解困擾幾十年的種苗“卡脖子”難題和斷鏈風險,并成為全省青蟹、貝類種業主中心。
同時,三門縣先后與中國水產科學院東海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學、寧波大學、浙江海洋大學、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等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與多所高校院所建立項目合作,加快小海鮮產業科技成果轉化。
此外,三門縣創新飛塘養殖模式,在江蘇等沿海地區養殖面積達20萬畝,在泰國、莫桑比克等國外養殖達到6萬畝。率先突破鹽堿地養青蟹技術,已經從黃河口養到寧夏,年內推廣到新疆,再造一個“鮮甜三門”,破解縣域養殖面積受限問題。
閃亮品牌打造共富新圖景
21世紀初,三門縣就注冊“三門灣”牌鋸緣青蟹,并制定全國首個青蟹質量地方標準。2018年,三門縣確立打造“鮮甜三門”區域公用品牌。政府、協會和企業,整合資源、相互賦能、彼此鏈接,形成了品牌建設合力。在推進“鮮甜三門”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同時,加強三門青蟹、山灣桔、三門甜瓜等子品牌建設,形成“全品類區域公用品牌﹢單品類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合作社)子品牌”的發展體系,對“鮮甜”產品進行統一策劃設計、統一授權使用、統一宣傳推介。
近年來,三門縣堅持以“鮮甜三門”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實施“鮮甜三門”升級版行動,舉辦三門中國小海鮮博覽會和網絡青蟹節,開展小海鮮進北京、上海等推介活動,與阿里巴巴、上海水產集團等上百家企業建立合作關系。
目前,三門青蟹、三門縊蟶、三門望潮、三門跳跳魚、三門小白蝦列入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三門青蟹、三門血蚶入選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鮮甜三門·甜瓜豐收節”“浙江味道·鮮甜三門”2023三門灣美食節等活動,讓“鮮甜三門”的品牌認知度和美譽度再次提高,品牌效益顯著提升。
小特產成就大產業。如今,“鮮甜三門”金字招牌越擦越亮,“鮮甜產業”也從農業出發,逐漸延伸至二三產,讓當地人們過上“鮮甜生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