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2年制糖期1我國食糖行業運行基本平穩。糖料種植面積下降,收購價2上調,糖農收入穩定。食糖產消量雙雙下降,進口價格倒掛,進口量減少有限。進入2022/23年制糖期,國內食糖產消或有所恢復,但國際市場產大于需較多,對國內市場形成壓力。總體來看,要以“保供給、穩運行”為目標,鞏固糖料種植面積,夯實產業基礎,保障食糖供給。加強食糖科普知識宣傳,合理拓展消費空間。堅持產需基本平衡原則,引導企業有序進口,穩定國內市場運行。
2021/22年制糖期運行情況
一是糖料種植面積減少,食糖產量下降。受糧食和其他經濟作物政策調整等影響,全國糖料種植面積下降6.9%至1895萬畝。加上疫情、不利天氣造成收獲糖料品質降低、數量減少,食糖產量同比減少10.4%至956萬噸。
二是糖料收購價上調,糖農收入基本穩定。雖然種植面積下滑,但糖料收購價格上漲,糖農總收入有所保障。據了解,甘蔗平均收購價上調8元/噸至506元/噸,甜菜平均收購價上漲32元/噸至541元/噸。農民種植糖料收入442億元,同比略減。
三是食糖消費環境變化,消費量略有下降。全國食糖消費量同比減少1.9%至1550萬噸。主要原因在于受疫情影響下游企業采購謹慎,節奏放緩。加上當前對“三減”存在不科學認知,部分企業通過宣稱“無糖”“0糖”來吸引消費者,片面宣傳糖的危害性,甚至妖魔化糖,引起新的健康風險,影響食糖消費潛力的釋放。
四是食糖進口價格倒掛,進口量減少有限。2022年國際食糖價格在17.4?20.98美分/磅3運行,進口價格倒掛明顯。據測算,2022年關稅配額外平均進口加工成本4為6485元/噸,較國內食糖現貨5平均價格高出713元/噸。受此影響,全國進口量 (以制糖期計算)同比減少15.8%至533萬噸,但依然在歷史高位。
2022/23年制糖期展望
一是國內市場產需缺口穩定。生產方面,預計2022/23年制糖期全國糖料種植面積略增至2000萬畝左右。如后期天氣、疫情等因素穩定向好,食糖產量有望恢復至1010萬噸左右。消費方面,按照2022年含糖食品產量增速(2.7%)計算,預計食糖消費量可能略有增加,產需缺口或將保持在500萬噸左右。
二是國際市場產大于需。受部分主產糖國家(地區)如印度、泰國等增產支撐,全球食糖產量增加。隨著全球疫情好轉,經濟逐步復蘇,食糖消費緩慢恢復,且程度有限,市場總體產大于需。據國際糖業組織(ISO)預計,全球食糖產量增加4.5%至1.819億噸,消費量增加0.5%至1.763億噸,產消過剩557 萬噸左右。
三是國內市場恐面臨下行風險。由于食糖生產缺乏競爭力,且較長一段時間存在產需缺口,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食糖進口國,且近年進口量較大,占到了食糖消費量的三分之一。如國際市場價格大幅下跌,我國現行關稅稅率6難以有效起到“防火墻”作用,勢必會增加進口壓力,國內市場恐面臨較大下行風險。
四是制糖企業生產經營壓力大。隨著化肥等農資價格和地租上漲,糖料種植成本增加。為保證入榨量穩定,企業相應提高糖料收購價(占生產成本的70%以上)。據了解當前甘蔗收購價格同比持平略增,甜菜收購價格600元/噸,同比增加59元。加上原輔材料和能源價格的上漲,企業生產成本高企。粗略預計,高于或持平于目前主產省(區)現貨價格,企業保本或面臨虧損。
政策建議
一是堅持產需缺口導向原則。以產需缺口為導向,充分考慮國際市場形勢和國內企業生產經營實際,統籌發展與安全,把握進口節奏,引導有序進口。一方面彌補產需缺口,保障國內市場穩定供應,另一方面是防范國際糖價大幅下跌,導致過度進口沖擊國內市場。
二是加大糖料生產支持力度。糖料種植是食糖生產的“第一車間”。穩定糖料種植面積,就要解決好實現“糖農增收”與“企業不虧本”的矛盾。評估廣西、云南糖料蔗良種良法技術推廣補貼成果,并逐步向北方甜菜種植主產區推廣。總結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經驗,適度擴大保險補貼范圍,以提高糖料種植保障水平、優化保障機制為目標,多樣化糖料種植市場化補貼手段和資金來源。
三是引導科學的食糖消費觀。食糖是天然的碳水化合物,在中國的食用史已有上千年。不同地區也誕生了不同的甜食文化,成為中華飲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要以中華傳統糖文化為根基,在推動“三減三健”工作中做好食糖科普工作,講好“甜”的故事,引導消費者“科學認識食糖、合理消費食糖”。
(作者單位:中國糖業協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