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新西蘭農業: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時間:2023-03-10 15:04:47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婁向鵬 字號:【

  在遙遠的南半球,有一片“遺世獨立”的島嶼——新西蘭。它地處大洲,距離北京1萬多公里,距近鄰澳大利亞也超過1500公里,可謂遠離塵世喧囂。

  漫步在新西蘭,你會無時不驚嘆這里的美麗和整潔。新西蘭歷來以純凈聞名遐邇,“100%純凈新西蘭”是新西蘭旅游局向全世界推廣了20年的主題。

  新西蘭國土面積26.8萬平方公里,51%為牧場或農場,29%為林地。領海面積高達695萬平方公里,是領土的24.9倍。在這里,草地、樹木、陽光、海浪,不僅僅是對生態環境的美化和裝飾,更成為新西蘭的經濟命脈。

  新西蘭羊肉、奶制品和粗羊毛出口量居世界第一,農林牧產值占GDP的17%,旅游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10%。新西蘭,稱得上是一個“國富民富”的國家,人均GDP早已突破4萬美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讓我們一起踏上這片綠色之島,探尋新西蘭生態立國的金鑰匙。

  不僅僅是騎在牛羊背上的國家

  提起新西蘭,讓人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出被牛羊點綴的綠色山丘。

  新西蘭被稱為“藍天下的牧場”,畜牧業是新西蘭的支柱產業,其發展有三個80%,一是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80%;二是從事畜牧業的人口約占農業人口的80%;三是農民收入中80%來自畜牧業生產。它是世界上按人口平均養羊、養牛最多的國家。

  經過長期的發展,新西蘭圍繞畜牧業形成了龐大的產業經濟,奶制品、羊毛產品世界聞名。

  但是,新西蘭絕不僅僅是一個“騎在牛羊背上”的國家。新西蘭種植業和漁業同樣發達,主要有小麥、大麥、燕麥、水果等,是世界第二大獼猴桃生產國,黃金奇異果成為其國寶。蘋果先生(Mr Apple)是新西蘭最大的蘋果種植、包裝和出口商,出口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此外,新西蘭擁有綿長海岸線,潔凈海域孕育出豐富的海產品。每年商業性捕撈和養殖魚、貝類約60?65萬噸,其中超過半數供出口。

  新西蘭擁有大量的農業技術人才,農業機械化程度和生產效率均很高,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農業立國并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國家。

  新西蘭還是人類最晚定居的土地之一,自然環境保留原始風貌,至純至凈。電影《指環王》三部曲,所有鏡頭均是在新西蘭皇后鎮拍攝的。其中霍比特人居住的環境讓人印象深刻,每天都會迎來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旅游業是新西蘭創收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2018年,新西蘭接待國際游客382萬人次,旅游消費達到111億新西蘭元,其中中國游客占11%。

  新西蘭金融業發達,有強大的銀行業、絕佳的股市表現和利好的營商環境。世界銀行將新西蘭列為世界上最方便營商的國家之一。

  新西蘭雖屬于區區小國,人口不到500萬,但它是一個公認的教育大國,在全球名列前茅。據著名的經濟學人智庫發布的“全球教育未來指數”,新西蘭在綜合排名榜單上位列第一。

  因此新西蘭不僅僅是騎在牛羊背上的國家,多元化的農業、金融業、出口貿易、旅游業、服務業等構成了其產業的重要支柱。當然,新西蘭農牧業仍是其國民經濟最重要的“根基”。

  發達國家中不靠國家補貼農業的國家

  俗話說,無農不穩。農業從古代到現在,一直是國家基礎中的基礎,重中之重,被列為第一產業。同時,農業本身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風險大,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各種強農惠農補貼進行支撐。

  但是,新西蘭是目前唯一沒有對農業提供任何補貼的發達國家。新西蘭在農業發展上是一個“狠角色”,不僅沒有對農業提供任何補貼,反而對農業征收商品稅、收入稅。沒有補貼,如何修煉成發達農業?除了不可替代的人口及天然資源優勢,還有兩大舉措非常給力。

  一是強教育,農業專業化。新西蘭政府向來重視農業教育,堅持農業專業化發展方向,培養、吸引和留住農業人才。根據有關法規,任何農民都必須進行農業教育,持證上崗,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農民和知識農民。

  新西蘭的農業教育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大學培養專門人才,另一種是通過職業培訓和進修達到國家對農業從業人員的資格要求。

  新西蘭國家電視臺曾進行過一項“大學生就業”的調查,結果令人有些意外:農業學科不僅成為學生最愿意報考的幾個熱門專業之一,而且還入選了就業率最高的三大專業。

  二是做配套支持,系統化賦能。1984年新西蘭政府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取消了農業補貼,并顯著降低了農產品進出口關稅,這對當時以家庭農場為主的農業造成了較大的沖擊,1%的農民離開了土地。

  透過現象看本質,政府取消對農業的直接支持并沒有改變新西蘭農場的所有權結構,相反,推動家庭農場發展成為極具創新性的中小型企業。農民通過接受農場管理的專業培訓,了解消費者和市場的需求,不斷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提高農場的生產效率,釋放土地資源價值。

  同時,政府還進行了配套改革:將食品安全局、農林部和漁業部等部門合并成第一產業部,統一監管;組建了與農業有關的六個皇家研究所,從科研技術端進行強力支撐;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保證營商環境等。

  現在新西蘭農業已經成為一個高度專業化、市場化和科技化的產業,這是新西蘭發達農業的底層邏輯。

  向海而生的農業品牌國際化道路

  新西蘭四面環海,地廣人稀,資源豐富,置身其中,天生就有一種“走出去”的沖動,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新西蘭農業發展的先天性全球化基因。

  全球化是確保新西蘭經濟繁榮非常重要的發展路徑。新西蘭立足于自身國情,選擇了以農立國、以農強國的外向型農業經濟發展道路,其農業品牌國際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佳沛、恒天然、蘋果先生等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大約90%的農產品都出口國外,農業創造的出口價值占新西蘭總商品出口的一半以上。

  新西蘭作為世界上重要的農業大國,需要不斷采用新技術、新工具、新品種,更重要的是打造國際化的高效供應鏈。嚴格執行生產技術規程、環境質量標準、產品標準、貯藏和運輸標準及其他相關標準,確保農牧產品的高品質,不斷提升新西蘭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另外,為了加強農產品的品牌建設,新西蘭政府頒布了《農產品銷售法》,從選育、加工到進出口運輸等環節進行嚴格的法律法規保護。優良產品品質加上良好的營商環境,新西蘭形成了以奶牛、綿羊、鹿等養殖為主的畜牧業,以獼猴桃、蘋果、葡萄種植為主的果品業的出口型現代農業格局。奶制品、獼猴桃、木材、白葡萄酒成為新西蘭出口的標志性產品。

  新西蘭憑著強烈的向海而生的危機感和超前的品牌意識,成為農業立國的典范。

  新西蘭貿易發展局:全球引路,品牌賦能

  為了爭取到更大的國際市場,以及更快的出口增長,新西蘭專門成立了新西蘭貿易發展局。它既是新西蘭政府的官方貿易及投資促進機構,又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管理部門,還是處理外交事務和國際貿易的政府機構。目前其在全世界有48個代表處,在中國有香港、廣州、北京、上海、臺北5個代表處。

  值得一提的是,新西蘭貿易發展局有明確的定位、使命和核心價值觀,具有鮮明的公司化經營理念和服務意識。

  定位:成就客戶——致力于每位客戶的滿意和成功。

  使命:創業創新——為客戶利益而努力創新并快速而高效地推動其實現。

  核心價值觀:誠信正直——信任、誠實和富有責任感。

  新西蘭貿易發展局的客戶是擁有國際業務的新西蘭企業,同時服務的大約2000家,重點支持其中最有生命力,規模和發展前景最大的500家。同時,它還可以幫助世界各地的企業尋找合適的新西蘭合作伙伴、貿易商及投資商,促進兩國相互的貿易、投資及其他經濟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新西蘭貿易發展局布置得清新典雅,像一個咖啡館,營造一種很輕松的商務洽談氣氛。

  亞洲辦事機構——新西蘭全接觸

  “新西蘭全接觸”(New Zealand Focus)由新西蘭貿易發展局于2005年5月在中國香港創立,現在中國香港與上海都設有辦事機構。作為新西蘭政府海外貿易拓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西蘭全接觸”為中國市場引進各種新西蘭優質產品,讓消費者不出國門,也能輕松選購新西蘭進口食品,同時推廣新西蘭食品和品牌形象,搭建中新兩國商貿橋梁,促進新西蘭、中國與北亞地區間的交流。

  “新西蘭全接觸”提供的食品范圍廣,如酸奶粉、麥盧卡蜂蜜、奇異果、葡萄酒、巧克力、曲奇、果醬等,所有產品100%由新西蘭進口,而且都是由新西蘭貿易發展局精選推薦,強調的是“優質”和“安全”。可以說,新西蘭貿易發展局為新西蘭農產品的全球貿易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新西蘭國家品牌標志——國寶銀蕨

  在新西蘭,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個圖案:一片形似羽毛剪影的葉子,淡雅、飄逸。這是新西蘭國家品牌獨特的標志——國寶銀蕨。

  銀蕨是新西蘭的國花,有著堅韌的生命力,葉子正面是普通的綠色,但是,將葉子翻過來,背面的銀色便會反射星月的光輝和火把的光亮,照亮并指引穿越森林的路徑。從前的毛利獵人和戰士在漆黑的夜晚,都是靠銀蕨來認路回到自己的部落。

  新西蘭人認為銀蕨能夠體現新西蘭的民族精神,故將此種植物作為新西蘭國家的獨特標志,代表新西蘭原產的信任和認證。銀蕨標志是新西蘭政府正式認可的商標,代表最高品質的國家形象。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