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一個似乎長期被貼上“具有中老年感”標簽的食材,這或許是因為它的名字中有個“藥”字,以及保健功能時常被長輩提及,可其實最初的它完全是因為黏糯綿密的口感和香滑清甜的味道成為受人寵愛的食物的。
如今,在山藥身上最具潮流感的事或許就是它與藍莓果醬或桂花糖蜜的相遇,讓它得以在美食圈又火了一把,并且成功突破喜愛之人的年齡下限。作為同是藏身地里的塊莖食物,它似乎一直不溫不火,不像土豆、芋頭或紅薯一類有過“高光時刻”,但不容質疑的事實是,它在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中已經存在了兩千年,不管有沒有人喜歡,它同樣是頗具東方屬性的食物代表。
山藥究竟有幾種
譜系復雜,名字繁多
在我們探究山藥的起源歷史前,有一個與它有關的“知識點”需要先說明一下,即山藥的植物學屬性。山藥的“科室”為薯蕷科,該科有9屬約650種植物,山藥所在的薯蕷屬則是該科中植物數量最多的一個屬,約有600多種。
中國是山藥的起源地和馴化地之一,另外在非洲西部和加勒比海地區也有發現到它的“原始品種”。山藥在中國的譜系很龐雜,從它難以計數的別名中就能知曉一二,薯蕷、儲余、薯藥、大薯、長薯、甘薯、參薯、腳板薯……都是它的稱謂,有的名字可能在不同地區因為不同稱謂而指向同一物種,像腳板薯,也叫大薯,有的則至今仍在使用,并且還能找到對應的品類,像甘薯、參薯。
不用懷疑,它們之間的確有別,但它們都算山藥。可見山藥在中國品類豐富,想要“一網打盡”并非易事。也因此,自古至今很多人想要試圖分門別類,但龐雜的譜系讓山藥歸類的工作變得不易。對于愛吃的我們來說,可能以它外形劃分的方式是比較易于理解和簡單的。由此山藥被分為長山藥、扁山藥和圓山藥。
長山藥,顧名思義,指形狀為細長圓柱形的山藥,這類山藥算是具有大眾基礎的一類,也是中國的主要栽種品種,南北皆有,代表成員有鐵棍山藥、麻山藥。
扁山藥,指形狀較為扁平,上窄下寬,形如巴掌或腳掌的山藥,這類山藥常見于中國南方地區,因為比較耐熱,代表成員有佛手山藥、腳板薯等。
最后一類則是形如圓球或粗壯圓柱的圓山藥,同樣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區,代表成員有紫玉淮山,農大圓山藥等。
山藥出道極簡史
“保健標簽”都是后人貼的
在已知山藥家族譜系的龐雜后,當我們再進入它的歷史課程時,如果發現任何你以為本該是某種“薯、芋”的品類時,不用驚奇,畢竟它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山藥。最初的它對人類來說是一份能填飽肚子的干糧,保健功能并不存在,這都是后話。
那么, 要說山藥的出道史,可能得從春秋戰國時期說起。在《山海經》中曾有“……景山……北望少澤,其上多草、藷藇”的描述,文中的景山大概是指今山西運城的聞喜縣,“藷藇”則指山藥。可見,山藥在那時就已經現身。
到了西晉時期,與之有關的記述則算是出現在《南方草本狀》中“甘薯(據說別名‘嘟嚕山藥’)”的部分,“蓋薯蕷之類……舊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業耕稼,惟掘地種甘薯。秋熟收之,蒸曬切如米粒倉圌(chuán)貯之,以充糧糗,是名薯糧。”這里有兩個關鍵信息,一個是“珠崖之地”,即今天的海南地區,一個是“薯糧”的稱謂,指它曬干后可儲存作糧食充饑。山藥的種植歷史、坐標和品種就此點出。
進入唐宋年間,唐末韓鄂所著《四時纂要》中曾記錄了種植山藥的兩種方式,可知當時山藥的人工栽培已有不錯的經驗。但更進一步的發展還是得看宋朝,有“宋朝第一通才”美名的蘇頌在《本草圖經》中對山藥的生長習性、種類、栽培技術和食用方法有更為詳細的記述,同時,山藥因為生于山野和被傳具有一些藥效而正式把“山藥”列為通用名稱。
名稱被“規訓”后的山藥,在明清時期正式開枝散葉,從明朝時初步擴充的河南、山東以及長江以南地區到清朝時進一步擴散,形成大范圍零星多點狀分布,山藥種植在全國范圍內已初具規模。同時,保健功能逐漸被推廣“上線”。
近代,在持續發展中,它的種植和產量也迎來新的高峰,品種也在不斷豐富,并且還被利用制成各種加工食品,山藥醬、山藥果脯、山藥糕、山藥粉條等等,格局已然打開。
中國山藥地圖
南北有別,豐富多元
作為喜歡高溫、短日照的山藥,伴隨中國漫長的歷史一同前行,在人工培育下演進,至今已形成多種多樣的山藥品種以及地方獨有品種。目前國內的山藥種植區以長江為界分為南北兩大陣營,北方的種植品種多為常見品種薯蕷一類,像長山藥。南方的品類則較為豐富,有參薯、山薯等,形態上也有像腳板薯、佛手山藥等較特別的品類。
如此豐富的品種自然是因為它們所處地界的不同生態環境條件造就而成,正因此給中國山藥地圖貢獻了多姿多彩的風貌。
北方
樸實無華的“中堅力量”
雖說在現有資料中已知山西算是中國山藥的起源地,但如今山藥圈中名聲更大的似乎是鐵棍山藥和麻山藥。
產自河南省焦作的懷山藥便是鐵棍山藥,因為焦作古稱懷慶府而得此名,“鐵棍”的叫法則是由于這種山藥表皮蘊含鐵銹色而得此別稱。
焦作位于河南西北部,北靠太行山,南臨黃河,土壤類型為黃河沖積形成,疏松肥沃,當地氣候則有“春不過旱、夏不過熱、秋不過澇、冬不過冷”的說法,此番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形體細長、質堅粉足、味甘軟糯的懷山藥。
焦作溫縣,同樣是產山藥的寶地,這里如今的“金字招牌”恐怕要算紫山藥了,色美誘人,吃起來軟糯香甜。
另一人氣新貴則是來自河北保定蠡縣的麻山藥,其子品小白嘴山藥同樣在近年收獲不少流量。蠡縣麻山藥嘴短皮薄,根須細密且長,肉白質脆,黏液濃稠可拉絲,入口細嫩香甜。
這都是因為流經此地的潴龍河,因百年來多次泛濫決口,沖淤形成潮土,這種土壤上虛下實,土層溫差大,十分適合它的種植和生長。
作為中國麻山藥的栽培主產區,這里每年麻山藥種植面積都保持在8?10萬畝左右,總產量可達25萬噸,無論是種植面積還是產量與全國其他山藥種植地相比均名列前茅,“中國麻山藥之鄉”并非浪得虛名。如今麻山藥已是本地知名特產。
說回山西山藥,沒有成為“網紅”并不能說明什么。來自汾陽的冀村山藥品質一樣屬上乘。每年初冬,冀村鎮的村民便忙著到天地間挖山藥,一根根裹滿泥土的山藥新鮮出土。處理后,根根順直,毛細而少,皮薄肉白,尤其熟后,粉感十足,香氣濃郁,綿密無筋。
與汾陽相鄰的平遙,當地的長山藥也是代表物產,其品種優良,食藥兼用,根莖碩大,質綿味甜。
其實,山藥的發家史也并不只在山西境內,在東面的山東同樣在千年前就開始種植山藥。位于淄博市的桓臺縣,有一款曾是貢品的新城細毛山藥。
這種山藥十分細長,表皮上的根須少而細,屬于易熟的品類,憑借細膩的肉質和香甜的口感備受山藥愛好者喜愛,而且它還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同樣擁有“國標”背書的還有菏澤的陳集山藥。作為擁有“牡丹之都”的菏澤,地處山東、江蘇、河南、安徽四省交界地帶,這里雨熱同季,光熱充足,對山藥成長十分有利。
據當地人說,平日大家俗稱的“雞皮糙”和“西施種”也是它們下的兩個子類,它們也是山藥里的優異者,粉粉糯糯,香甜可口。
另外,在河北和陜西也有各自的山藥名品,一個是出自衡水的安平白山藥,一個是渭南地區的華州山藥,同樣品質不俗。
南方
“形色”各異的山藥展覽
山藥在南方地區仿佛經過了一扇“變身門”,憑著自由意志自由生長,除了常見的長山藥外,這里還有各種各樣,形體、顏色不一的山藥們,當然,擁有“國標”光環的自然也少不了。
首先出場的便是來自有著“貢米之鄉”美譽的恩施州的利川山藥。利川山藥屬于長山藥,最長能長到1米以上,因為當地明顯的山地氣候,四季分明,加上肥沃的土壤,孕育出皮薄肉白,綿糯細膩的“地下佳品”。
同在湖北境內的還有黃岡武穴出產的廣濟佛手山藥,廣濟是武穴的曾用名。這里的山藥出生于層峰山景區,水源、土壤、大氣條件都十分優越, 種出的山藥自然品質不錯。之所以叫此名,是因為這種山藥形如手掌,頗有“個性”,口感與其他山藥無異,一樣香軟黏糯。
見過造型獨特的山藥,我們再來看看以顏色出眾的贛州紫山藥。這種山藥產自江西贛州安遠縣,當地土壤為沙質微堿性,吸水透氣性強,并含有硒元素。
這里種出的紫山藥,因在成長中花青素含量更多而顏色更艷麗。因為外形有點像紅薯,很容易讓人誤會,不過藏在肉里的“粘液”和綿糯的口感讓人立馬就能知道它的真身。
既然說到江西,那不得不提到瑞昌山藥。它不僅是“國標”產品,而且在清朝時還是指定的特供食材。
這種山藥種植在贛北的九江,當地主要地形為丘陵,土層深厚,有機物質豐富,作為藏身地里的山藥,自然能獲得良好的生長環境。用這里的山藥燉湯,久煮不糊。
翻過南嶺讓我們進入廣東展區,這里的代表山藥為吳厝淮山,它來自揭陽揭東的種植基地。
基地位于榕江北河沖積地帶,土壤為疏松透氣的沙質土,加上本地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淮山在這里成長能夠獲得豐富的營養物質,成熟后自然塊大、粉多、香氣足。
鄰省的廣西展出的則是外觀粗長、肉為紫紅色的紫玉淮山。據說這種山藥是由臺灣引入栽種,目前主要栽種于梧州的岑溪縣。
此地屬典型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日照充足,恰好符合性喜高溫和日照的紫玉淮山,因此這里產出的山藥外形、口感、營養上都很出色。
此外,福建三明的明溪淮山、海南海口的云龍淮山、貴州安順的安順山藥、云南麗江的糯米山藥等等都不遑多讓。
可見,南方的山藥遠不止于此,若都要細數過來那可能會是一項巨大的工程。
不管是來自北方的中規中矩的山藥,還是產自南方形色各異的山藥,它們終歸都是各地的代表山藥,只是在不同的環境下成長,讓山藥的世界不那么單調罷了。如果你是山藥愛好者,相信你一定能懂明朝“吃貨詞人”李漁曾說的“孤行并用,無所不宜,并油鹽醬醋不設,亦能自呈其美,乃蔬食中之通材也。”
彩蛋:
山藥豆到底是不是山藥?
如果從嚴謹的方面考量,那么它們的確不同,但并非物種上的區別,只是部位上的不同。
我們平常食用的山藥是山藥這種植物的地下塊莖,山藥豆則是山藥在生長過程中,在葉柄和莖之間多長出的“芽”。若要深究,那就只能建議大家“走近植物學”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