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國信1號:世界首艘10萬噸級 “漁業養殖航母”
時間:2023-03-10 15:13:41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劉成 字號:【

  在福建寧德外海停泊著一艘足有兩個遼寧號大小的巨輪,這是世界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它能根據水溫、洋流、氣候等條件,游弋在黃海、東海海域。這個時節,溫暖的寧德外海是其停靠的主要海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國信1號”正是漁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成果。該船融合了工業化養殖、人工智能等多項創新技術,堪稱“漁業養殖航母”,標志著我國深遠海大型養殖工船產業實現了由0到1的突破。

  倒逼出的創新突破

  這是世界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我國完全自主設計、研發、建造,開創諸多國際先例;是一座移動的“海洋牧場”,從魚苗入艙、投喂養殖到起捕、加工、運輸,在一艘船上構建起一座漁業養殖加工廠;是深遠海養殖的“中國樣本”,將養殖區域從近岸推向深遠海,從農業傳統經營模式轉向大規模現代化工業生產。

  2022年12月1日一大早,雖然“國信1號”處于錨泊狀態,但船長崔福祥一直盯著動力系統操作界面,不時調整參數。“即便不開船,我們仍要保持動力系統穩定。”崔福祥說:“‘國信1號’的動力系統是一大創新,不僅要滿足游弋工況下的主動力需求,更需綜合考慮不同養殖模式下全船動力的穩定供應。為此,工船配備了包括主發電機組等整套動力系統。即使在轉場和錨泊不同狀態下,也能保證養殖連續性。”

  “‘國信1號’的設計、研發,不僅僅是漁業機械裝備的研發,涉及跨學科的研究。”徐皓介紹道,“國信1號”的設計和建造,是船舶工程、海水養殖、苗種繁育等各項技術的融合,是用新的理念集成新的技術,進而形成的新的海洋漁業生產方式。

  “‘國信1號’的創新是被倒逼出來的。”國信中船(青島)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副總經理俞淳說,“近海養殖面臨臺風、赤潮、水域污染等多種難題,但深海有空間,不創新就沒出路。”

  2019年,青島國信集團聯合中國船舶集團、中國水科院漁機所等單位,開始大型養殖工船的建設探索。2022年3月,農業農村部批準山東省開展“國信1號”養殖工船運營管理試點,此前項目已被農業農村部列入2020年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綜合試點項目,被山東省科技廳列入2021年深遠海設施漁業科技示范工程,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列入2022年支持先進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發展專項。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麥康森介紹,目前,圍繞“國信1號”完成了以“大型養殖工船功能與船型”“魚類集約化‘船載艙養’工藝與裝備”為核心的創新性成果,已經形成30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突破了船載艙養、水體交換、減搖制蕩、減振降噪、清污防腐、智能集控等六大關鍵技術。項目累計形成系列技術成果60余項,申請專利保護40余項,其中國際專利1項,已獲得授權10余項。

  世界首創的“船載艙養”

  “國信1號”船長249.9米,排水量近13萬噸,載重量為10萬噸,堪稱“漁業養殖航母”,我國深遠海養殖的“大國重器”。

  該船總體設計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有關負責人介紹,“國信1號”養殖工船是全球設計規模最大、功能最全、實用性和可靠性最強的漁船。

  作為“國信1號”養殖技術人員, 孫琳琳及其團隊差不多每天早上6點都要來到船上的飼料間,做備料和投飼準備。第一個養殖艙投料結束后,孫琳琳又沿著通道來到養殖艙,近距離觀察大黃魚攝食情況。“我要觀察這一艙魚的攝食過程,通過魚的攝食和游泳姿態,判斷魚的活力,從而發現其有沒有生病等。”孫琳琳說。

  筆者看到,養殖艙的水體量比2個標準游泳池的蓄水量還要多。孫琳琳一圈轉下來,足足用了15分鐘,“船上共有15個這樣大的養殖艙,總水體近9萬立方米,能年產大黃魚3700噸”。

  相比開放式的傳統網箱養殖,“國信1號”首創的“船載艙養”模式使得養殖規模和效益大為提升,平均養殖密度是傳統網箱的4倍以上,以大黃魚養殖為例,“國信1號”能夠實現每立方米25公斤養殖密度,成活率達95%以上。根據不同魚類養殖特性,“國信1號”可以有效利用深遠海適宜海域,在選定的錨地之間,依據水溫等環境因素自航轉場,進行長期游弋式養殖。

  同時,該船可通過水體交換系統,實現艙內水體與外界自然海水不間斷交換,利用優質海水資源,為魚類生長創造適宜的環境,從而提高生長速度,縮短養殖周期。

  “船上還構建了船端智能化管控中心和基于岸基的船岸一體化智慧云平臺。”國信中船(青島)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項目及商務總監田乃東說,通過這個平臺,整個生產養殖過程中的數據可實時傳輸到岸基,確保船岸一體聯動、岸基遠程監控,真正實現養殖工船智慧化。

  作為一個深遠海游弋式封閉養殖平臺,10萬噸的載重量,以及自航式移動和錨泊固定兩種模式,使“國信1號”既有穩定性,又有靈活機動性,能有效躲避臺風、赤潮等,極大降低自然災害對養殖業帶來的影響。

  向深海養殖“要蛋白”

  “從中國人的水產品消費習慣出發,從中國的糧食安全、食品安全需求出發,深遠海養殖是必須走出的一步。”麥康森認為,“國信1號”首創的深遠海游弋式船載艙養模式,把深遠海充足的空間和豐富的資源轉化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利器。

  “‘國信1號’稱得上是引領了第六次海水養殖浪潮,解決的是從近岸傳統漁業養殖轉向深遠海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前五次浪潮都是在解決海洋生物資源苗種產業化問題。”青島國信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董韶光說,“第六次海水養殖浪潮是融合苗種繁育、工業化養殖、船舶裝備、人工智能、信息化技術等全產業鏈的集成創新,開辟了新賽道,代表了海洋漁業最新的生產方式。”

  在養殖技術與裝備創新的同時,“國信1號”創新了融合全產業鏈的海洋漁業生產方式。我國大黃魚養殖業經過近30年的發展,形成了相對成熟而完整的產業鏈。青島國信集團從產業鏈著眼,依托“船載艙養”,又使大黃魚苗種繁育、養殖、加工、物流銷售等全產業鏈各環節,在“國信1號”這一條船上協同運轉起來。

  2022年9月,“國信1號”的首批大黃魚起魚上市,共起捕約65噸,實現活魚現捕、冰漿鎖鮮冷鏈運輸,第一時間到達百姓餐桌,廣受消費者贊譽。“剛剛捕捉起的大黃魚條形美觀、金腹玉鰭,品質極佳。”生產副總經理俞淳告訴筆者,“國信1號”每年可供應3700噸高品質魚類和650噸的優質蛋白,“而且能有效規避臺風、赤潮等自然災害造成的巨大損失,將成為流動的‘藍色國土’。除了養殖大黃魚,我們還在積極探索其他適養品種,如大西洋鮭、石斑魚等,未來會讓更多有營養價值的高品質魚類‘游’到大家餐桌上。”

  “‘國信1號’有效落實了‘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大食物觀,實現了海水養殖由傳統農業化向現代工業化生產方式的創新探索。”青島國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建輝表示,“國信1號”迭代升級的姊妹船2-1號、2-2號預計于近期建造,2024年底前交付使用,30萬噸超大型“國信3號”已啟動功能論證和總體設計,“未來我們還將陸續建造50艘養殖工船,形成總噸位突破1000萬噸、年產各類海水魚40萬噸、年產值突破500億元的深遠海養殖產業鏈條,全力打造海上‘藍色糧倉’。”

  “未來5?10年,青島國信集團將在‘國信1號’順利運營基礎上,快速優化迭代升級船舶與養殖系統,陸續投資建造50艘養殖工船,配以13艘補給船、油料加注船、綜合試驗船,形成總噸位過1000萬噸的12支國際領先的標準示范船隊。”青島國信集團副總經理董韶光介紹說,努力成為國家藍色糧倉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蛋白質的需求,不斷提升我國海洋水產品供給水平,為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