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向各地運送新鮮的水果蔬菜越來越暢通了。”談起“綠通”政策新調整,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貨車司機朱師傅面露喜色,“這次政策調整以后,能走‘綠通’的新鮮農產品范圍更大了,運輸效率也更高了。”
近期,交通運輸部辦公廳會同發展改革委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提升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服務水平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聚焦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重點解決鮮活農產品具體品種識別問題,并進一步細化了“新鮮”“深加工”“整車合法”等認定尺度。
“在當前我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的大背景下,《通知》的出臺,進一步提高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服務水平,有利于為農業經營主體創造良好市場運行環境,促進流通模式創新,更好溝通農業生產與消費,形成優化供給、擴大需求的良好發展生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綜合運輸研究所物流研究室副主任陸成云分析說。
進一步補充完善《鮮活農產品品種目錄》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市場與貿易研究室主任翟雪玲表示,我國擁有遼闊的領土,不同的地理位置、土壤以及水資源分布等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使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飲食文化和風味傳統,因此不同地方對鮮活農產品的名稱、種類認知存在差異,有時同一種鮮活農產品因為不同地區叫法差異而不能享受“綠通”免費政策,實際上違背了“綠通”政策服務群眾的本意。
此次《鮮活農產品品種目錄》不僅吸收合并了此前一系列通知對目錄的增減調整,還增補了個別市場需求量大、與目錄內產品名稱或外形相近、區分難度大、經常出現爭議的品種,如櫻桃番茄(圣女果)、香菇、粉蕉(蘋果蕉)、大蕉、金香蕉、鴿蛋、火雞蛋、鴕鳥蛋等。《通知》還對目錄原有品種按照學名進行了規范表述,如將“西紅柿”調整為“番茄”“鮮牛奶”調整為“生鮮乳”,“蘑菇”調整為“雙孢蘑菇”等。
《通知》針對現行國家行業標準未能覆蓋目錄內產品別名、商品名的問題,新增了蔬菜、水果產品的別名和常用商品名稱對照表,解決了櫻桃與車厘子、蘋果與蛇果的關系認定依據問題,前期爭議最大的車厘子、圣女果、西梅等明確為“綠通”免費農產品。
2月3日,記者在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見到剛從云南過來的貨車司機楊師傅,打開楊師傅的貨車門,能看到車廂內整齊地堆放著一箱箱新鮮的娃娃菜。談到此次對《鮮活農產品品種目錄》的補充修訂,楊師傅興奮地說道:“之前運輸娃娃菜還不能走‘綠色通道’,現在政策將娃娃菜納入了“綠通”范圍,一趟能省將近萬元的通行費。”
細化明確“鮮活”和“深加工”的判斷依據
“綠通”運輸中還經常遇到的問題是貨運人員和收費管理人員對“鮮活”和“深加工”判斷標準的認知不同。此前鮮活農產品到收費站被認定為干貨,或是蔬菜去皮后被認定為加工產品不予免費的現象時有發生。
《通知》對此類問題進行了解答和明確,對新鮮蔬菜的判斷標準是蔬菜葉片或其他可食用部位具有一定的光澤和水分,沒有發生萎蔫現象,并充分考慮夏季運輸過程中的影響等因素。屬于目錄內的鮮活農產品進行粗(初)加工如去皮、去葉、清洗、分割等可以正常享受“綠色通道”政策,農產品精深加工則是指在粗(初)加工基礎上,將其營養成分、功能成分、活性物質和副產物等進行再次加工,實現精加工、深加工等多次增值的加工過程。
“此次對‘鮮活’‘深加工’判斷依據的細化將解決不少在“綠通”查驗過程中因對判斷標準有認知差異而產生的糾紛,化解查驗流程存在死板僵化的問題。”翟雪玲說。
經常在各地運輸新鮮蔬菜的司機常師傅也表示,現在不用擔心走“綠通”的時候蔬菜因為去了葉子被收費,在運輸的時候也會特別注意,隔段時間就會檢查自己拉的農產品,保證還是鮮活狀態。
統一規范“整車合法裝載”查驗標準
根據先前規定,“綠通”車輛的合法裝載標準為鮮活農產品應占車輛核定載質量或車廂容積的80%以上,沒有與非鮮活農產品混裝等行為,且車貨總重和外廓尺寸均未超過國家規定的最大限值。
此次《通知》對查驗標準進行了重申,并對部分細節問題進行解答。明確要求了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的車貨總重,統一由出口收費站進行認定,并考慮到稱重設備可能出現的合理誤差,保留不超過5%的超限比例。車貨總重和外廓尺寸的最大限值,須嚴格按照國家強制性生產標準《汽車、掛車及汽車列車外廓尺寸、軸荷及質量限值》(GB1589-2016)和相關規定執行。其中,享受“綠色通道”政策的二軸貨車,車貨總重還應當不超過《行駛證》標明的總質量。運送不可拆解大型物體的低平板專用半掛車載運鮮活農產品的,不享受“綠色通道”政策。對于車輛發生《通知》要求以外其他違法行為(如道路運輸證超出有效期等),由相關部門依法處理,不影響其享受“綠色通道”政策。
本次《通知》明確目錄范圍內的鮮活農產品與其他農產品混裝,且混裝的其他農產品不超過車輛核定載質量(以司機提供的合法行駛證上登記的信息為準)或車廂容積20%的車輛(倉柵式貨車暫以實心欄板高度計算車廂容積),參照整車合法裝載車輛執行。
完善服務保障,提升“綠通”通行效率
曾經有這樣一句話流傳在貨車司機中:“窮死不拉管,餓死不拉卷,打死不拉綠通。”有些貨車司機十分抗拒“綠通”運輸。正在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卸貨的尹師傅道出了其中的原因:“新鮮的水果蔬菜在運輸過程中本身就易受到天氣等外界因素影響,而“綠通”查驗通行環節通常需要多個環節檢驗,收費站為避免混裝、造假等問題,有時要搬動貨物對貨箱最內側底層查驗,但運輸車輛往往堆放著成千上百箱農產品,有的收費站因設備不全就要求一箱一箱檢查貨物,導致運輸時間不斷被拉長,原本新鮮的農產品就會蔫掉失去其原有的營養價值。”
針對此類情況,《通知》也進行了強調,要求各地充分利用安裝數字輻射透視成像檢測設備和大數據分析等措施,加快探索建立涵蓋貨源場地分析、實車狀態研判、重要節點抽查、技術手段檢測、信用積分激勵等全鏈條全過程的智慧檢測機制,實現對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的精準識別、高效檢測和優質服務。同時,進一步優化完善“中國ETC服務小程序”中的鮮活農產品運輸預約通行功能,引導車輛提前預約,探索建立信用積分制度,對預約通行記錄和查驗結果良好的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采用快速檢測、隨機抽檢等方式,提高查驗效率、降低查驗頻次,促進提質增效。
翟雪玲表示,還需通過多種方式加強政策宣傳解讀,并加強一線收費人員業務培訓,提高一線人員政策理解和執行能力,確保“綠色通道”政策在各收費站的嚴格規范實施,盡可能地維護更多的鮮活農產品運輸者的權益,讓政策更好地惠及廣大群眾,讓“綠通”真正惠及百姓餐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