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背景
畜牧業資金需求量大、養殖周期長、疫病不確定性大,“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生物資產貸后監管難、評估難、處置難,特別是非洲豬瘟、新冠疫情等疫情因素更是要求人員盡量少的進入養殖場所,金融機構很難獲得足夠信息,無法對借款主體的經營和資產情況做出準確評估。出于收益、成本和風險考量,金融機構也素有“能跑的不貸,有毛的不貸”的說法,很難全面接受生物活體資產作為抵押資產。依托精準農業、智慧農業、農業大數據的發展,借助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創新金融產品,將畜牧活體的“有價資產”轉變成金融抵押的“有效資產”,成為破解畜牧業金融供給難題的現實選擇。為此,河南農行充分發揮金融科技與服務“三農”優勢,針對畜牧業特點,創新采用“銀行信貸+活體抵押+數字場景”全新金融服務模式。
主要做法
(一)強化科技支撐,打造數字場景。
助力農戶、企業、政府搭建“智慧畜牧場景”,實現養殖場圈舍管理、貸款、抵押、登記等線上辦理,提高了地方畜牧業現代化管理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涉農主體信用信息缺失的痛點,為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開好頭、起好步。一是成立“智慧畜牧場景”推廣服務工作專班和黨員先鋒隊,深入畜牧養殖大縣、養殖企業、農戶,充分調研河南畜牧業發展方向、產業分布、融資需求,繪制畜牧生態圖譜。二是扎實做好政府職能部門、行業協會、擔保公司、養殖客戶等“四個走訪”,邀請畜牧養殖專家開展指導培訓,與河南省奶業協會等畜牧養殖協會建立順暢的溝通協調機制,全面獲取畜牧養殖客戶養殖模式、金融需求,批量搭建“智慧畜牧場景”。三是指導養殖戶結合自身養殖場實際情況和抵押資產活動特點,配置低電量、體溫、活躍度、離線等告警閾值和告警消息,存欄活體生命體征、活動范圍等一旦觸發告警閾值,平臺第一時間將信息推送至養殖人員手機,最終實現養殖客戶的線上化、數字化、信息化操作。
(二)推廣專屬產品,創新活體抵押。在搭建“智慧畜牧場景”的基礎上,創新推廣規范化、標準化的畜牧業專屬產品“智慧畜牧貸”。一是活體抵押。以智慧畜牧場景數據為基礎,融合畜牧生產、補貼、保險、訂單等信息,針對不同規模養殖主體,提供專屬產品。對養殖農戶、家庭農場等個人客戶,以惠農e貸“一縣(區)一品”策略為主線,直接運用前期農戶建檔立卡工作成果,采用活體抵押方式發放100萬元以下“惠農e貸”;對養殖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法人客戶,通過抵押e貸、“智慧畜牧貸”等產品開展支持,根據畜牧活體價值核定基礎授信額度,活體畜牧抵押率最高可達60%。二是高效辦貸。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營銷服務機制,將耳標打標、場景注冊、活體抵押、貸款發放等流程進行整合,一并發起、一體推進。通過農業銀行線上辦貸系統和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動產擔保登記系統,養殖企業可通過手機端實時在線發起貸款、抵押、解押與補欄申請;同時將生物資產抵押清單通過動產擔保登記系統進行線上登記與公示,確保抵押資產的有效性與合規法。貸款審批時間,由幾十天、十幾天減少到幾天,并創下最短兩天時間的辦貸記錄。三是實時監管。線上線下監管相結合,在做好傳統貸后現場檢查的同時,多維度歸集加工運用數據,通過物聯網設備線上實時監測與預警、“7×24 小時”活畜資產遠程實時盤點,全面掌握活畜資產的生命體征情況、健康情況以及存欄情況,真正實現生物資產的可視、可控與可管,提升了擔保質效、降低了業務風險。
工作成效
通過將智慧畜牧場景與活體抵押貸款結合,變“活體畜牧”為“數字畜牧”,破解了活體資產抵押難、融資難問題。通過打造“智能監管+活體抵押”的全新金融服務模式,通過線上、線下交叉認證、整理融合各類涉農數據,為原本高風險、無抵押的養殖客戶,梳理整合可驗證、可追溯、可累積的養殖信息,業務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風險防控成效明顯。截至2022年11月末,河南農行智慧畜牧場景已在全省上線,服務養殖場500余戶,發放“智慧畜牧貸”13.17億元,目前貸款零不良。
下一步安排
堅持“智慧畜牧+金融服務”模式,深度挖掘畜牧業數據價值,在自建智慧畜牧場景的同時,積極與大型養殖企業合作,對接企業現有智能管理系統,與畜牧保險、疫病監測、出欄監測等更多數據進行交叉驗證,通過多維度歸集加工運用數據,讓數據要素增值變現,提升擔保質效、降低業務風險,解決養殖主體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難題。進一步加大模式推廣力度,總結智慧畜牧貸款推廣經驗,依托物聯網、區塊鏈技術在涉農數據發掘、整合、應用等方面的可復制性和推廣性,向糧食、農機、特色產業等領域延伸,不斷創新各類信貸產品,力爭打造出更多農業細分領域的“智慧支農貸款”模式和樣板間。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