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緊密貼合河南農村實際、農業特點、農民需求,風險防控機制合理,復制推廣價值高等標準,擇優評選了12個金融支農優秀典型案例,并于近日公布,本刊將陸續發布,敬請關注。
案例概況
國家開發銀行河南省分行運用全要素理念,整合項目和統籌資源,聚焦紅色文化保護與傳承,以紅旗渠為主線“串珠成鏈”,實現19億元貸款項目融資落地,為后續鄉村振興、革命老區振興、紅色資源保護利用項目內容統籌謀劃、融資方案設計和銀政企合作工作方法等提供了思路和借鑒。
主要做法
林州市紅旗渠紅色傳承(鄉村振興)項目,以弘揚紅旗渠紅色文化為主線,把紅色資源“串珠成鏈”,整合為一個項目,總投資24億元,融資需求19億元。項目通過完善紅旗渠周邊基礎設施及修復紅旗渠生態環境,提升紅旗渠傳播紅色文化的承載力和美譽度,帶動當地鄉村旅游等全域旅游產業結構升級。項目實施過程中,國開行河南分行結合林州市具體情況,對河南紅旗渠(集團)、項目運作模式等進行了融資方案的設計。
一是篩選合格借款主體。林州市農業農村局通過招投標選定河南紅旗渠(集團)負責項目的統一實施。2020年末,借款人河南紅旗渠(集團)總資產為77.19億元,資產負債率32.06%,凈利潤4248萬元。
二是理清項目借、用、管、還機制。借款人自建項目,由紅旗渠集團及下屬子公司負責項目建設、運營;與鄉鎮合作的項目由紅旗渠集團與鄉鎮成立由借款人控股的合資公司,負責項目建設、運營。
三是細化分析項目還款來源。林州市政府對紅旗渠集團賦權賦能,授予特許經營權,通過強化項目運營管理實現收益平衡,項目還款來源全部為項目自由現金流。
四是多措并舉夯實項目信用結構。由林州市城投集團公司提供全額全程保證擔保,同時落實550畝國有土地的抵押擔保,坐實第二道防線。
案例經驗
一是融制,服務政府頂層設計。密切銀政合作,落實“三級聯絡人”制度。聯合當地政府成立開發性金融鄉村振興林州辦公室,雙方建立良好溝通對接機制,確保發現問題得到及時有效處理,推動項目快速落地見效。推動林州市制定《林州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用足用好當地紅色資源,構建“以豐補歉、綜合算賬”的融資方案。
二是融智,服務地方國有企業市場化轉型。推動林州市政府通過賦權賦能、注資主產,將紅旗渠集團打造成為擁有較強實力和市場化投資、建設、運營能力的主體。推動資源—資產—資本—財富轉化,推動地方政府將自然及紅色資源轉化為能夠持續盈利的優質資產,把資源喚醒、把資產盤活、把資金用好、把資本做大。
三是融合,服務政府項目謀劃。與政府進行多層級溝通,求同存異,在項目內容的整合上達成共識。對所有子項目按照紅色傳承文化旅游、綠色休閑文化旅游、藍色運動文化旅游三個維度進行整合。對于雙方認可的項目,將多方需求整合為一個鄉村振興項目,將財政支付合規合法化,通過PPP等融資模式予以融資支持。
四是融資,服務政府打通投融資渠道。運用全要素理念,設計融資方案,實現融資落地。借款人通過建立項目資金使用機制、項目管理機制、建立完整的協議體系與監督績效評價體系,確保項目規范、有效實施。在項目還款現金流構建及預測過程,重點防范隱性負債風險,減少被認定為隱性負債的風險。細化紅旗渠紅色傳承項目收益測算,科學設計項目信用結構。優先土地部分抵押,確保全額保證擔保。后續在適當的時候開展特許經營權應收賬款質押等。
下一步工作安排
挖掘當地特色,把特色優勢轉化為項目實施的主線,圍繞主線做好邏輯設計,將一顆顆散落在縣域的小、散、弱、亂的珍珠,“串珠成鏈”為一個融合為一體的引人注目的精美項鏈,以收益性強的產業項目帶動基礎設施項目發展,相互促進互補,通過肥瘦搭配、以豐補歉,以市場化方式解決政府關心的問題。同時積極推廣林州鄉村振興項目融資模式,有序推進內黃、殷都區、龍安區等鄉村振興項目實施。
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計劃財務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