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國家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大豆擴種克服多重困難,實現面積、單產、總產“三增”,大豆產量首次突破2000萬噸,創歷史新高。在全球新冠疫情持續沖擊和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的背景下,我國大豆擴種增產、自給水平提升,對于全方位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意義不言自明。在國產大豆產量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如果消費沒有同步增加,大豆市場價格在供求規律作用下勢必走低,農民種豆的經營收益將縮水,“谷賤傷農”恐將成為難以繞過去的彎兒。盡管我國大豆在總量上有巨大的產需缺口,去年進口量高達9100多萬噸,但近年來國產豆與進口豆已經形成相對獨立的兩個市場、兩個產業,一個以食用為主,一個以油用飼用為主。國產豆的增量要進入壓榨領域,不僅在路徑上難以一蹴而就,在成本上也處于明顯劣勢。因此,切實可行的策略是與進口大豆錯位競爭,發揮國產大豆優勢,打好食用消費這張牌。
打好國產大豆消費牌,一方面是滿足城鄉居民營養健康生活的需要。大豆在我國一直被當做“糧食”而非“油料”,目前國產大豆85%以上都用于豆腐、豆芽、豆皮、豆漿、豆醬等豆制品及食用蛋白加工。俗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食無豆”。由于營養價值高,大豆被譽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據研究,大豆類、水果等攝入普遍不足等膳食不平衡問題,是慢性病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將“多吃蔬果、奶類、全谷、大豆”作為核心推薦準則之一。擴大以大豆為主的植物蛋白消費,日益成為我國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優化和營養健康水平提升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是保障農民種糧收益的需要。農民種糧有錢賺,國家糧食才安全。農民種出的大豆要賣個好價錢,關鍵還是要從市場端回溯,以消費驅動生產。只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更好地滿足大豆加工企業和終端消費需要,才能讓國產大豆體現出更高的附加值,進而引導農民種好豆、賣好豆,讓農民能獲利、多得利。
知己知彼,揚長避短,順勢而為,發揮大豆營養價值全面、消費場景多元、產品品類豐富的優勢,打好國產大豆消費這張牌。一是要找準國產大豆消費定位。在積極拓展國產大豆油用消費新空間的同時,重點要瞄準大豆食用大市場,持續深耕大豆制品和蛋白加工領域,與進口大豆差異化競爭。擴大了國產大豆食用消費,適當替代動物蛋白攝入,就是提高了大豆綜合自給能力。二是要充分挖掘大豆營養健康價值。既要鞏固傳統豆制品特色優勢,保持消費穩中有增的好勢頭,又要適應消費者年齡結構、消費模式的轉變,不斷加強新產品研發和產業鏈拓展,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在消費增量上做文章。三是要講好中國大豆品牌故事。我國是大豆原產國,大豆種植和豆制品加工的歷史源遠流長,體現著農耕文明的深厚底蘊。要將現代科技、市場理念與傳統文化融合,從國產大豆品種、種植、加工、流通全產業鏈出發,借助世界豆類日、中國農民豐收節、農交會等平臺,培育大豆區域公用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等,在國內外消費者心目中樹立“中國好大豆”形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