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延安市70%的農民從事蘋果產業,蘋果收入占到農民經營性收入的61%,一批重點縣、鎮、村農民收入的90%以上來源于蘋果,蘋果不僅是延安農業的第一特色優勢產業,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
2022年10月26日,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不到一周,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外出考察就來到延安,他在安塞區南溝村調研時強調:“大力發展蘋果種植業,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這是最好的、最合適的產業,大有前途。”“這就是農業現代化,你們找到了合適的產業發展方向。”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延安發展蘋果產業帶動人民群眾增收致富的路子。
1947年,陜西省延安市洛川縣阿寺村農民李新安在紛飛的戰火中,用毛驢將200棵果樹苗馱回洛川,栽種在自己的6畝地里,建成了延安市第一個蘋果園,從此延安的蘋果樹開始在黃土高原開花結果。不過當時的他應該不會想到,一個小小的延安蘋果竟然在70多年后四次上“天宮”,成為航天員的營養補給品,還多次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政要和友人。
經過7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延安市歷屆黨委政府依托資源優勢,科學謀劃,久久為功,找到了合適的產業發展方向,建成了世界上集中連片面積最大的優質蘋果基地。通過全面提升產業化發展水平,產業規模、質量、效益持續攀升,小蘋果成了鄉親們的脫貧果、致富果,更是幸福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延安市一張靚麗的名片。
果樹矮了 產量高了
初春的陜北,涼意陣陣。延川縣文安驛鎮馬家溝村的延川百優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旱作農業示范園內則是一派繁忙景象,工人們忙著給蘋果樹整枝,進行土水肥管理,畢竟三月是蘋果樹的萌芽期,做好這些工作對全年蘋果的生長至關重要。
“近幾年,矮砧密植蘋果園栽植的面積越來越多,替代了過去大冠樹形的栽培模式,目前這種密植蘋果園管理方便,節省用工。縣里通過招商引資讓百優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落戶延川,目的就是通過矮砧密植引領示范加速全縣蘋果產業轉型升級。”延川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維虎告訴記者。
“矮砧蘋果樹型低矮瘦小、枝葉稀疏,但結出的果子卻又大又光鮮,種植更是采用先進的高架栽培、水肥一體、機械作業等新技術、新模式,雖然果樹個頭矮了,產量卻高了,品質更優良。”基地技術負責人李仲榮接過了話題。
據李仲榮介紹,延安蘋果產業明顯受資源性缺水的制約,為此公司積極響應延安市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的號召,引進了以色列滴水灌溉系列設備,并以分布式精密農業氣象站及無人和遙感數據為參考,真正實施精準高效、節水節能與節省人工的現代化果園種植,實現農業產業全面升級,幫助農民體面就業,造福數萬果農。
近年來,為充分利用好自然降雨和地下水資源,確保果樹生長對水分的需求,延安市緊緊圍繞“干旱”問題,突出“節水、保水”這兩個關鍵,通過實施工程整地(梯田、反坡梯田等),推廣實施覆蓋保墑、集雨窖灌、坑施肥水、滴灌滲灌等特色高效保水節灌技術,形成了延安特有的果園節水灌溉模式,即“集雨窖+坑施肥水+樹盤覆蓋水肥膜一體化”“集雨窖+滴(滲)灌+樹盤覆蓋水肥膜一體化”兩種節水灌溉模式,有效解決了果園春季干旱和關鍵需水期的灌溉問題。
此外,延安市還與全國多所科研院校合作,建成10個試驗站(院、所),并編制了延安蘋果技術綜合體標準16項、延安蘋果“十四五”主推技術18項,總結形成20項本土栽培技術,其中果園豆菜輪茬增肥技術、密植高效旱作節水栽培“3332”技術成為部省主推技術。發展矮密果園77.8萬畝,實施旱作節水200多萬畝,擁有種質資源近4000份,是全國最大的蘋果種資源圃基地。
整理細了 品牌響了
堅持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是延安蘋果產業跨越式發展的一大創舉。2017年,延安市立足國內外產業大勢,果斷提出了蘋果產業“后整理”戰略決策,著力在蘋果分揀、包裝、冷藏冷鏈、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上下功夫,突出現代工業設備,裝備蘋果產業。
在陜果集團安塞公司南溝3號選果生產車間內,記者看到清洗、烘干、分揀、包裝等一條條分揀包裝蘋果的生產線在車間內整齊排列,等到蘋果采摘下來之后該生產車間內將機器轟鳴、熱潮涌動。
“我們公司引進的全新4.0數字化蘋果分選線,可以測算出蘋果的疤點、霉心病、光澤、甜酸含量等,由自動稱重感應系統智能分級,確保選出的每一個蘋果外觀和口感都達到高品質。”陜果集團安塞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了解,這樣的選果線在延安市已有105條,每小時可選果355噸,保證了蘋果到達消費者手中的新鮮度,同時實現生產過程可追溯。與此同時,延安全市冷氣庫貯能從2016年的80.1萬噸增加到現在的162.8萬噸。3000噸以上冷氣庫企業達54家,陜果6萬噸自動化冰溫立體氣調庫成為全國新亮點。冷鏈公司和冷運車也實現了從無到有,配置冷運車115臺、次配量2827噸,實現冷鏈配送“全程鮮”。
隨著“后整理”思路的不斷開拓,延安蘋果產業通堵點、接斷點,持續向全產業鏈邁進。除了果醋、果飲、果酒等精深加工業企業外,延安市境內遍布著眾多果用物資加工企業,從剪掉的枝條到用過的反光膜,蘋果種植的每一個環節都能成為增收點。
在洛川縣琦泉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的展柜里,蘋果樹枝條、樹干、樹皮等十多種果園廢棄物依次陳列著。“別小看這些‘垃圾’,它們可以直接壓縮為成型燃料,燃燒后的灰、渣還能制作成保濕磚或者有機肥。”公司業務人員告訴記者,公司每年可消耗30萬噸果樹枝條,不僅減少了果園環境污染,也讓群眾找到了增收的新門路。
蘋果“后整理”整出了真正的大品牌。“延安蘋果”位居全國蘋果品牌價值榜第二,成為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西安世園會等指定水果。2022年,全市蘋果總面積331.6萬畝,產量431.7萬噸,面積、產量均居陜西省第一位。約占世界1/20、中國1/10、陜西1/3,是中國種植蘋果面積最大的地級市。全市有近100萬從業人員、80萬農民從事蘋果產業,果農人均面積4.1畝、人均產量5.4噸。
產業強了 旅游旺了
“別看現在沒什么游客,等過段時間天氣暖和了,想住小木屋酒店都要提前預約。”
說話的人叫張光紅,是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的一名駐村干部,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到南溝村考察時就由他向總書記介紹了南溝村蘋果產業發展情況,談起近些年南溝村的變化他如數家珍。
“之前的南溝村出行難、娶媳難、干事難,進村只有一條七拐八彎的土路,打電話要爬到山上找信號,村民生活苦,女子們都往外嫁,后生們卻連婆姨都‘問不下’,是蘋果產業讓村里老百姓富裕了起來。”張光紅告訴記者,“后來為了讓南溝村好上加好,村兩委就決定發展農文旅,南溝村地理位置優越,距離延安只有15公里,北連革命舊址棗園,南接旅游名區萬花,發展農旅融合產業有先天優勢。”
為此,南溝村增加了休閑垂釣園、沙地摩托車、小木屋酒店和花樣迷宮、聯動溫室大棚、停車場、觀景臺等項目,讓昔日的普通村莊變成了熱門的旅游打卡地,眾多游客前來旅游消費。并建成全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綜合實踐基地和全國鄉村振興教育基地,累計教育培訓人數6.5萬人次。自開園以來,園區累計接待游客220萬人次,實現產值1.35億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4653元增長到2021年的17500元,被陜西省人民政府評為“陜西省(南溝)現代農業園區”,被授予“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陜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在“蘋果第一村”洛川縣阿寺村,李新安當年種下的蘋果樹,依然生機勃勃。蘋果文化步行街兩旁,窯洞改建的商鋪和各種蘋果造型的雕塑樸拙可愛……滿滿的蘋果元素,讓阿寺村成了網紅“打卡”地,吸引不少“果粉”前來賞果、摘果、買果、品味蘋果文化。趕上旅游旺季,當地的許多農家樂一天的純利潤能超過2000多元。
果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勞作變體驗,農文旅深度融合,改變著阿寺村。曾經靠天吃飯的貧困村,去年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8.5萬元。
圍繞一顆小蘋果,打好農文旅“融合牌”。目前,延安全市已建成蘋果旅游觀光園區46個,年吸引游客170萬人次。從品嘗到欣賞、體驗,蘋果功能被開發,價值實現躍升,農村集體經濟和農民收入也隨之打開新天地。
春天,延安是花的海洋;秋天,延安是果的世界。一棵蘋果樹從萌芽到結果,一顆蘋果從果農手里甜到消費者心里,一個產業,從一枝獨秀到眾木成林,延安人用智慧和辛勤的汗水,讓綠樹滿山、紅果遍地,讓蘋果產業強農惠民,成為鄉村振興路上的一道亮麗底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