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囑托,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農業農村部的支持指導下,圍繞“三年強基礎、頂得住”的目標,制定下發了實施意見,著力打造天空地一體化監管體系,構建了執法船舶水中查、無人機天上巡、智慧漁政網上搜,人防與技防結合、專管與群護并重的漁政執法監管新格局,“一湖四水”禁捕秩序持續向好,全省監測到的水生生物種類較禁捕前增加近30種,洞庭湖江豚數量由2017年的110頭增加到2022年的162頭,20多年未見的長江鱘、鳤魚再現洞庭湖。
運用科技賦能 打造智慧天網工程
湖南96%的區域屬于長江流域,點多線長面廣,2021年湖南省率先在全國實施智慧漁政工程,為禁捕退捕安上“千里眼”。一是合理布局,實現境域全覆蓋。將智慧漁政工程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和河(湖)長制等考核體系,在14個市州、68個重點縣市區,建設以熱成像高空瞭望、人臉和車輛船舶識別等為主要探測手段的智能感知高空視頻監控系統,共建有監控視頻1200多個(套),構建“全天候、全覆蓋、全流程、精準識別”的漁政監管網絡。二是完善系統,實現天空地一體。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1+N”智能監管體系,“1”即一個智能管理云平臺,“N”即N個子系統,安裝雷達、夜視激光等先進設備,優化音視頻監控、智能預警、現場執法,案件卷宗管理、巡查巡檢管理、案件分類分析、網絡舉報六大功能,支持無人機、無人船等執法裝備接入,正在計劃接入北斗,確保各站點互聯互通、空天地一體化監管。三是強化運用,實現辦案全流程。運用AI智能算法自主預警、過濾甄別、跟蹤鎖定非法捕撈人員船舶,抓拍固定違法犯罪證據,全程記錄執法過程,做到案件線上辦理、回溯審查;錄入的辦案信息自動進行卷宗歸檔,實現了漁政執法全流程閉環管理。全省已利用“智慧漁政”查辦涉漁案件1000余件,管理成本下降20%。
配強執法裝備 提高監管執法能力
按照“需什么建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加強漁政執法裝備建設。一是加強無人機配備,提升空中巡查能力。對管理河長50公里或水域面積5萬畝以上的78個縣市區,集中采購配置無人機,全省已配備無人機120架。無人機巡航發現疑似非法捕撈船只和人員,實時回傳至智慧漁政監管平臺,迅速安排執法人員現場核查處置。二是加強執法船艇配備,提升水上巡查能力。近年來,省級按照長江、洞庭湖水域1縣1船2艇3舟、“四水”流域1縣2艇3舟的標準,購置執法船艇分配至相關縣市區。全省共配備內陸執法船艇373艘,沖鋒舟155艘,其中沖鋒舟最高航速可達50公里/小時,重量輕、體積小,便于操縱調頭和淺水水域航行作業,極大提高了漁政執法巡查能力。三是加強執法車輛配備,提升地上巡查能力。為解決基層禁捕巡查難題,通過爭取地方財政支持,配備了88輛執法車輛,68個重點縣市區平均每個有一臺以上執法車輛。執法人員均配備了救生衣、強光電筒、望遠鏡、執法記錄儀、攝像機、夜視儀等執法裝備,做到遇有突發情況,第一時間響應、第一時間應對處置。
強化人裝結合 建設過硬漁政隊伍
加強裝備設施使用訓練和業務培訓,提高漁政人員執法水平,把技術裝備優勢轉化為能力優勢、作戰優勢。一是強化實裝實訓。依托技術支撐單位,組織開展智慧漁政平臺操作員培訓1200余人次;聘請無人機職業飛手,培訓縣市區無人機操作員130名。加強與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聯合聯動,通過集中執法、聯合執法、評議案件,強化一線漁政執法人員的新型裝備應用、現場處置、調查取證等務實技能。二是加強執法培訓。邀請院校專家、公安和基層一線辦案人員,采用集中培訓、各地組訓、網上輪訓等方式,加強對漁政人員的培訓,提升執法實戰和辦案能力。組織市縣間開展漁政執法座談交流,積極推介經驗做法,促進共同提高。三是開展崗位大練兵。深入開展“學習二十大奮勇當標兵”大練兵活動,通過競賽比武、執法模擬,鼓勵漁政人員學業務、提素質、強技能、比效率。對涌現出來的崗位標兵,大張旗鼓進行表彰和宣傳,營造了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長沙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局辦理的陳某非法捕撈案、芙蓉區海旺角餐館未經批準利用綠海龜案等被農業農村部評為漁業行政執法優秀案例。
湖南省禁捕退捕工作取得較好階段性成效,但與國家要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下一步,將認真貫徹本次會議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強化對標對表,著力筑牢禁捕退捕的能力基礎、保障基礎、生態基礎、社會基礎,確保十年禁漁行穩致遠。
(來源:湖南省農業農村廳)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