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冬日美味蘿卜地圖
時間:2023-02-10 15:49:03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對于寒冷干燥的北方來說,要是不囤點菜,冬天就像白過了。

  當冬儲菜“三劍客”——蘿卜、白菜和大蔥乘著小卡車現身街頭,隆冬的氣氛便在血拼和廝殺中被點燃了。動輒百十斤搬回家的菜坨子,被成捆堆放在巷子口、窗臺下或是地窖里,成為妝點冬日的獨特風景,也化作國人放不下的時代情結。

  國民蔬菜當家記

  說起冬儲大戰中的“王者”蘿卜,它受寵的原因可遠不止應時當令這么簡單。

  早在《詩經》中,蘿卜就已登場:“采葑采菲,無以下體。”葑(fēng),指蕪菁,也就是大白菜的祖先,今天我們又稱其為圓菜頭、卜留克等;而菲,便是白蘿卜。這話是古代婦人借以蕪菁和蘿卜主要食用根莖的特點,來指責始亂終棄、以貌取人的丈夫。

  在唐代以前,蘿卜基本都是與蕪菁捆綁出現的,直至一次重要的“名人營銷”。

  相傳盛唐年間,洛陽城東種出了一根長約三尺、重達30余斤的蘿卜,被當地人奉為祥瑞、進獻入宮。為了傳達食材的珍貴,御廚將蘿卜片成可穿針引線的細絲,輔以雞絲、香菇絲、冬筍絲、海參絲等食材,煨成鮮美的湯菜。武則天品嘗后十分喜歡,認為和燕窩口感相近,賜名“假燕菜”。直至今天,這道以蘿卜為主食材的“牡丹燕菜”,仍是洛陽水席的當家菜式。

  在志趣多元的宋人眼中,飲食不僅要追求美味,更講究養生、希望長壽。時人流行吃“湯餅”,類似今日的寬面條或面片兒?!侗静輬D經》認為湯餅“大熱”,需要蘿卜“解其性也”;就連《山家清供》這樣一本菜譜,都明確記載了蘿卜“能去面毒”的治食理念。在“湯餅”的加持下,可清熱、通氣的蘿卜終成藥膳,迎來了第二次爆紅。

  明清時期,蘿卜更沉淀為一項傳統節俗——立春咬春。因辛辣的滋味,贏得了“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的好寓意。

  作為有著2700余年歷史的大眾化蔬菜,國人逮著蘿卜做了不少“文章”:“冬令蘿卜賽人參”道出了其超高的營養價值,尤其是維生素C的含量可達蘋果的10倍;“咸吃蘿卜淡操心”“拔出蘿卜帶出泥”,懟人懟得入木三分;“一個蘿卜一個坑”,踏實做事,精準定位……

  白蘿卜細長的身形還為匠人帶去靈感,鍛造出康熙年間的獨特尊式——萊菔瓶。紅心蘿卜的艷麗色澤,還令其成為庖廚食雕的好材料。

  白蘿卜的故鄉在中國,卻也是不少東亞國家的“國民蔬菜”。蘿卜在日本得到一個更為樸實的稱號“大根”,也是備受日本人歡迎的料理——關東煮、味噌湯等必備的食材;還是韓式泡菜不可或缺的成員。

  辨“色”識蘿卜

  隨著技術的發展,蘿卜早已形成四季栽培、周年供應的規模。中國蘿卜常年種植面積約1800萬畝,年產量已突破4400萬噸,居國內蔬菜種植面積第3位和總產量的5.6%。目前,中國地方蘿卜品種已超過1500種,形成貴州威寧、山東濰坊、天津、浙江等名優產地。

  據皮色和肉色差異,蘿卜家族共由5位成員組成。有著千年歷史的白蘿卜,幾乎全國各省皆有栽種,在年產量和種植面積上一騎絕塵,是當之無愧的“頂梁柱”。吃法也很多元,既可生吃,鮮脆中帶有一絲辛辣,更可與羊、豬、鴨等組成CP,一起燉煮。

  顧名思義,青蘿卜的根皮、內瓤均呈青綠色,憑借清脆多汁的口感,又得名“水果蘿卜”,可謂家族中的“愣頭青小弟”,尤以衛青蘿卜和濰縣蘿卜知名度最高。

  產自天津西青區的沙窩蘿卜,是衛青蘿卜中的“王牌”。當地上沙下黏的土質所種出的蘿卜綠如翡翠、落地即碎,素有“沙窩蘿卜賽鴨梨,嘎嘣脆”的美譽。聽著相聲曲藝,沏一壺熱茶,咬一口蘿卜,便是天津衛傳統又愜意的養生方子。來自山東的濰縣蘿卜也不遑多讓,皮薄肉嫩,甜辣爽口,有近300余年的歷史。

  蘿卜家族還有三姊妹,分別是“穩重大姐”紅蘿卜,又稱卞蘿卜、紅皮蘿卜等,以東北為主要產區;“內秀二姐”心里美,別看外表青中透白、略顯土氣,但切開后的內瓤呈艷麗的玫紅色,含有豐富的鐵和花青素,適宜生食,京城的心里美蘿卜曾經還是進獻宮廷的貢品;“可愛幺妹”櫻桃蘿卜原產自日本,個頭小巧宛若櫻桃,因通常在楊柳依依的春日上市,在南方還被喚作“楊花蘿卜”。

  隨著雜交技術的日新月異,市面上還涌現出了一些新奇的蘿卜品種。如外衣紫紅色,內瓤好似香草冰淇淋的冰淇淋蘿卜。其果肉鮮嫩,風味獨特,是水果蘿卜的一種。

  比起胡蘿卜,白菜跟俺才是一家人

  至于一直沒有出場的胡蘿卜,雖然與蘿卜撞了名字,卻并非一家人。

  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蘿卜和白菜常常捆綁出現是不無道理的,實際上,兩者同屬十字花科,而胡蘿卜則為傘形科,與蘿卜親緣關系非常遠。大概是從阿富汗入駐中原時,因主要食用的根部長得相像且口感近似,才被人們起了大同小異的名字。

  不糠心的蘿卜冬儲大法

  主要食用根莖的蘿卜,開花后根莖就會“糠”(即空心),放久了也難免會糠。那么如何存放比較好呢?在天寒地凍的東北,室外堪比“冷柜”,人們利用低溫所帶來的得天獨厚的條件,為蘿卜開發出了“原生態”的貯藏方式——將蘿卜削去纓子,頭朝下,鋪上土,埋入提前挖好的坑中“窖”起來。

  對于久居城市樊籠的人們來說,這種“原生態”的方法顯然不太適用。除了簡單粗暴地將蘿卜扔進冰箱,要想復刻“囤”蘿卜的儀式感,還可以這樣做:

  1.挑選出新鮮沒有黑斑腐爛的蘿卜,去掉蘿卜纓和根須,如果蘿卜表面帶有泥土,千萬不要沖洗,這可是蘿卜天然的保護膜;

  2.根據各地氣候,將蘿卜放置于透風處,晾曬一兩天,至表皮略微發皺,這樣做可有效鎖住蘿卜內瓤的水分;

  3.用防潮紙將蘿卜包住,逐層碼放在紙箱中,存放在3?5­℃的陰涼環境下,并間隔十天八日地進行翻查。

  聞“香”食蘿卜

  顏色不一、形狀各異的蘿卜,生得清清白白、樸實低調,吃法卻花哨得很。關于蘿卜的美食,從北魏《齊民要術》到清代《隨園食單》,記載不勝枚舉,贏得擁躉無數,難怪能獲得“國民蔬菜”的頭銜。不同品種、口感的蘿卜,在今日大江南北的餐桌上,又衍變出了多少種風味?

  蘿卜湯飯與餐后甜點,暖心暖胃的冬日主咖

  論隆冬時節最“暖”的吃法,總少不了一鍋靚湯。白蘿卜是一眾蘿卜中最合適煲湯的食材,與羊、豬、鴨等在口味上互相成全:煮熟后的蘿卜不見辣味且清甜尚在,還沾了葷腥的香氣;肉類也在蘿卜的調教下,去腥提鮮、更顯瑩潤。

  蘿卜,還是閩粵人舌尖上的年味,蘿卜糕便是其中一道賀年菜。廣東人取“糕(高)——步步高升”之意,在閩南語中叫做“菜頭”的蘿卜是“好彩頭”的象征。閩南、潮汕一帶還流行蘿卜飯,由豬油勾味、海貝增鮮、蘿卜解膩、米飯管飽,最早是饑饉年代節省糧食的吃法。對于逢年過節嗜餃子如命的北方人來說,蘿卜也能剁餡,至于是純素餡,還是走葷素搭配的路線,憑君所好。

  在“鴨都”南京,除了白蘿卜老鴨煲的吃法,還有一道經典小吃——蘿卜絲油端子。刨成細絲的白蘿卜裹上蔥、姜和面粉,油炸出鍋后,面衣金黃酥脆,緊緊鎖住咸香多汁的蘿卜。盡管如今,蘿卜絲油端子已然退出了老南京早餐主角的競爭行列,但在吃鴨血粉絲湯、柴火餛飩時,總少不了來上一套。

  蘿卜生吃PK腌制,消食OR下飯?

  由于盛產青蘿卜、心里美蘿卜等適宜生吃的品種,千百年來,華北地區的蘿卜都熱衷于和水果跨品類競爭。

  “蘿卜——賽梨啊——辣了換來!”舊時,皇城根下的巷子里總能聽到叫賣,據陳鴻年在《故都風物》中的回憶,“北平冬天的這種蘿卜,一咬一汪水兒。”任誰聽見這回蕩在臘月西北風中的聲音,都饞得口腹生津。

  糖漬、熗拌、蘸醬,是最受好評的三種生食吃法。櫻桃蘿卜用刀背輕輕拍裂或是改花刀,加入少許糖、醋涼拌,是解膩的青口涼菜。渾身上下都是寶的蘿卜,就連皮也可入饌,用鹽巴給心里美蘿卜好生搓個澡,連皮帶肉切成滾刀塊,再淋上燒熱的辣椒油,一道熗拌蘿卜片出鍋了,蘿卜皮的辣味藏在辣椒中,相得益彰。正宗的老北京炸醬面講究八大菜碼,其中就有心里美蘿卜絲的一席之地。

  腌制,是冬藏的智慧。作為耐儲冬菜之一,蘿卜跳入四川人的泡菜壇子,在老鹽水的作用下,只需8至12小時,即可變身爽辣脆鮮、天下一絕的跳水泡菜。在重慶合川,當地人用獨門“鴛鴦刀法”將蘿卜切片后曬干、腌漬,經過20天蛻變,即可拿來制作“非遺美食”青草壩蘿卜卷——綿軟的蘿卜干調和著餡料中老姜、花椒、辣椒的辛辣,用同樣腌制過的蒜苗葉將食材捆扎在一起。

  蕭山蘿卜干,是江南醬腌技藝的杰出代表。以“一刀種”白蘿卜為原料,因長度和菜刀相當,加工時一刀切下剛好分為兩半而得名。在“三曬兩腌”的復雜工序下,歷經300天方可上桌享用。

  在廣東,東坑陰菜和潮州菜脯都是遠近聞名的特產。前者講究選用耙齒蘿卜,一種形似農耕器具“耙齒”的長不大的蘿卜,僅有拇指般粗細;后者則需上好的江東白蘿卜,天氣轉冷后家家戶戶要踏菜脯——將撒上海鹽的蘿卜邁入土坑、用腳踏實,反復數次,靜待白嫩嫩的蘿卜變為茶褐色,即是大功告成。

  蘿卜一副與世無爭的質樸模樣,生食水靈利口,腌制后咸香四溢,燉煮后暖心暖胃,可謂干飯人食欲倍增的利器。其低廉的價格,更是貼著打工人的菜籃子長,沒有成為“超市刺客”的殺傷力。冬天的蘿卜,吃下的每一口,都帶著家鄉的溫情和熱忱。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