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油、大豆蛋白掛面、大豆蛋白豆液餐洗劑、大豆肽維生素肽飲……在山東德州禹城市禹王集團廠區內的大豆食品展示區,各種大豆加工食品琳瑯滿目,品種多樣,令人目不暇接。
2020年,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啟動實施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山東省沿黃大豆產業集群于2022年獲批建設,禹城市是項目重點建設區。禹城市既是產糧大縣,也是山東省落實農業農村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大豆與玉米輪作試點的10個試點縣市之一,在大豆加工方面更是走在全國前列。
一粒豆,千斤重。擴種大豆和油料,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政治任務。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鞏固大豆擴種成果,支持發展高油高產品種;今年農業農村部一號文件指出,縱深推進國家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確保大豆面積穩定在1.5億畝以上、油料面積穩中有增。
近年來,禹城市深入實施大豆產業振興工程,全力建設大豆產業集群,打造大豆全產業鏈發展體系,通過發展大豆加工,帶動群眾種植大豆每畝增收260元,走出了一條以產業集群建設助力大豆產業的“突圍”之路。近日,筆者走進禹城,探索禹城建設大豆產業集群的經驗做法。
立足種植端,打造“天下糧倉”
“玉米不減產,大豆算白撿”,這句順口溜近年來在禹城大豆種植戶之間廣為流傳。
一句順口溜何以流傳?有一組數據可以解惑:2022年和2023年,禹城連續兩年推廣13萬畝以上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種植面積穩居黃淮海地區第一、全國各縣市第四。
這組數據的背后,是禹城市多年來在大豆領域持之以恒發力的結果。山東是黃淮海流域夏大豆主產省,是全國重要的大豆繁育、生產、加工基地,而禹城又是山東省大豆產業發展的“重鎮”,地位舉足輕重。
何為大豆玉米復合種植?據禹城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振剛介紹,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即玉米與大豆同季種植,兩行玉米四行大豆間作(即4∶2模式),玉米與大豆一高一低,充分利用邊行優勢,實現年際間交替輪作。
“與玉米凈作相比,復合種植在全程機械化生產的基礎上,實現了玉米基本不減產,大豆增產,農戶增收。”李振剛說。
這樣的復合種植不僅破解了“糧油爭地”的難題,更讓農民獲得實惠。2022年,農業農村部在全國大范圍推廣這一技術。2023年,禹城站在農戶的立場上思考,重點探索便易化種植模式,在4∶2模式的基礎上探索出4∶3、6∶4式種植方式,讓管理更加便易,在國家和山東省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指導手冊的基礎上,制定了以禹城農戶為樣本的大豆復合種植技術手冊。
種植有效果,良種是關鍵。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在禹城市930畝省級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配套技術試驗示范中心集中開展耕種模式、品種組合等12個試驗;同時,禹城全面推廣“齊黃34”“鄆豆1號”“菏豆33”等優良品種,實行統一供種。與華亞農業公司開展合作,聯合成立華諾種業公司,開展大豆制種2000畝,在禹王集團建設600畝育繁推基地。
種植模式推廣開來,下一步就要鞏固、提高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讓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夯實產業集群建設的種植端。禹城市不斷研究新舉措,為保障農戶收益出實招。
禹城市委常委、副市長吳鵬表示,為了讓農戶有保底種植收入,禹城市與國家級龍頭企業禹王集團合作,訂單種植、訂單收購;與人壽財險、大連商品交易所合作,創新開展“保險+期貨”試點,群眾不交一分錢,包受災、包減產,定價格、定產量、定點收購。
立足產業端,打造“食品名城”
一個產業的發展壯大需要通過集聚效應來推動。地方特色主導產業的形成及成長過程,是同類型或相關聯產業在特定時空逐漸集聚的過程。以大豆產業為例,與國外進口大豆相比,國產大豆蛋白質含量高,主要用于直接食用、加工豆制品和大豆蛋白。2022年,我國大豆總消費量約為11125萬噸,其中,以壓榨與精煉豆油為主,食品加工、生化提取為輔的加工消費達9233萬噸,占總消費量的83%。
這些優勢是大豆產業集群建設的機遇,擁有廣泛的市場潛力。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郭順堂表示,市場需求是產業集群發展的前提,只有存在有效的需求,才能保證未來的可持續運營。
“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人才為支撐,主導產業才能夠真正強大起來并持久發展,才能夠擁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過硬的競爭力。”郭順堂說。
在立足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禹城市經過反復調研市場,重點圍繞打造全產業鏈,研究出臺了《關于實施大豆產業振興“一二三”工程的意見》。只有樹牢“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理念,才能向融合發展要效益,產業集群內的各個鏈條才能日趨完善。
“你看,這些都是公司生產的豆制品,我們每年需要兩三千噸大豆原料來生產加工這些大豆類調料制品。”在百年老字號“鴻興源”的生產車間內,一排排貨架上擺放著不同的豆制品和調料品,公司品質把控負責人陳訓介紹著公司生產的大豆加工制品。
陳訓介紹,得益于禹城大豆產業集群建設的成果,公司在大豆購買、加工、成品銷售等各個環節都很便捷,并可以降本增效。公司作為大豆產業集群內的組成部分,充分利用集群優勢降本增效,提升競爭力,與齊魯工業大學和四川農業大學等高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不斷推動產品的研發與創新。
隨著產業端企業的不斷積聚與發展,大豆產業集群效應也不斷地擴大。近年來,禹城全力建設產業基地,已形成“一區兩園兩集群”;發揮德州國家級高新區優勢,建成10家鎮街工業園、108家農業產業園,形成了收獲、加工、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大豆產業集群。同時培育出14家大豆產業龍頭企業,大豆分離蛋白全國占有率30%。
立足支撐端,用好配套資金
產業集群的發展需要各方的保障與支撐,精準用好各級撥付的配套資金,才能讓集群內各個鏈條都“茁壯成長”,實現不同鏈條的優勢互補。
為了保障大豆產業集群建設取得實際成效,禹城成立書記、市長雙組長的工作專班,在全國率先設立大豆產業發展中心。從土地規模流轉、托管,到農業機械化耕作、收割,全程由黨支部組織、合作社帶動,引導群眾參與,讓糧農背靠黨和政府,更加安心種糧、認真種糧。同時,將大豆生產發展納入績效考核,參照招商引資考核辦法開展督查和獎勵。成立2000萬元的大豆產業發展基金,對農民給予補貼和獎勵。
把資金用在“刀刃”上,更好破解企業發展難題。“我們利用大豆產業集群發展的契機,認真落實相關配套資金的使用,規劃大豆精深加工生產線升級改造、大豆高質高效種植聯合體建設、國家大豆精深加工產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植物基系列食品建設,實現大豆終端產品線品牌營銷、大豆精深加工研發平臺升級的建設方案和計劃。”山東禹王生態食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順秀表示。
通過各級專項資金的支持,禹王集團牽頭承擔了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大豆精深加工重點實驗室;通過技術研發,讓豆田每畝純增收300元,工人在禹王集團月均工資5000元,實現了大豆種植和群眾收入的雙增收。
以禹王集團為龍頭的禹城大豆企業通過大豆產業集群建設實現了“強筋健骨”,大豆產業的各個鏈條均比前幾年有了長足發展。從田間到餐桌全標準化工藝,從手工到醫藥全過程利用,從豆子、秸稈到豆粕、豆油、蛋白到清洗浸泡豆子水……如今,禹城沿黃大豆產業聚群真正實現了從“指尖”到“舌尖”全產業鏈發展。
禹城市委書記蘇蘭武表示,未來,禹城市將以建設沿黃大豆產業集群為契機,以禹王集團為龍頭,打造粗加工、深加工支柱產業、富民產業相融合的產業集群,既提高產業水平、又提升富民業績,叫響“食品名市”品牌,真正扛好中國大豆產業振興大旗。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