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龍泉靈芝種植系統是浙江省首批省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龍泉靈芝種植在北宋時已有確切文字記載,通過家庭、師帶徒口耳相傳等方式進行傳承,距今約1000年的歷史。千百年來,龍泉芝農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發展靈芝產業,創造和發展了“埋土法”段木靈芝原生態種植方法,形成農業生產有機融合的山地農林復合生產系統,打造了森林、村落和河流相互協同的結構合理的土地利用類型和生態景觀。
龍泉地處浙江省西南部浙閩贛邊境,縣域面積3059平方公里。龍泉市靈芝種植系統主要以鳳陽山(龍南鄉)、披云山(寶溪鄉)為核心保護區,其他種植區主要分布在寶溪鄉溪頭村和高山村、龍南鄉下田村、蘭巨鄉大賽村和梅地村、錦溪鎮山坑村、巖樟鄉鄭莊村等地。
龍泉靈芝種植系統建立了獨特的林芝共育生態循環模式,其中最重要的生態價值是實現了對生態環境的零污染。龍泉靈芝種植系統不與農爭時、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森林爭資源,系統中的物質和空氣周而復始地在系統內進行循環利用,對保護生態環境及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遺產地形成了包括農林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以及森林旅游和鄉村文化旅游在內的多種產業類型。龍泉靈芝種植系統在所在地龍泉更是建立了體系較完整的林-芝產業鏈,它對遺產地菌菇業、林果業全產業鏈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帶動作用。
系統的發展歷史
宋徽宗崇寧、大觀(1102—1106年)年間,出生于龍泉城區北隅的吳應能真人住持鳳凰山奉靈宮,修行道學、煉丹治病。吳應能感念宋徽宗寵遇,又深感民艱,以期“施德濟民”,以道家種芝術為基礎,結合龍泉當地自然資源稟賦,首創“埋土法”種植靈芝,開龍泉靈芝人工種植先河,被后世芝農尊稱為“龍泉靈芝人工種植之祖”,俗稱“靈芝神”。
清代,在龍泉的古建筑中,保留著大量歷代能工巧匠雕刻的如意行龍之圖騰,窗戶、大廳、屋檐……隨處可見雕刻著的靈芝作品。
龍泉人工靈芝種植技術從發明至今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北宋—1987年)。靈芝長段木生料“埋土法”種植法。龍泉從北宋開始用“埋土法”人工種植靈芝。“埋土法”是將白櫟、楓樹等闊葉木砍倒鋸成六七尺段木,劈開,挖個地坑,把劈開芝木堆在坑中,然后在芝木上澆上搗碎的野生靈芝漿或者生長過野靈芝楓樹樁搗碎的木渣,澆上大量水,再埋上土,第二年或第三年便長出靈芝,此方法龍泉山民世代流傳。
第二階段(1988—2016年)。靈芝短段木熟料覆土種植法,即田間大棚設施化段木覆土種植法和林下段木覆土種植法,在靈芝適宜生長的場地用人工科學管理的方法進行種植,發明了靈芝孢子粉扎袋套筒種植技術,走在全國前列。
第三階段(2017年至今)。還原段木靈芝工廠化種植法,是利用殼斗科闊葉林邊角料、枝椏粉碎成木屑加適量輔料加壓制袋而還原傳統的段木靈芝種植法,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及單位面積產值。
系統的生態特征
傳統農業種質資源。除食藥用菌外,在遺產地還種植了37種林果、農作物、蔬菜等,其中糧食作物水稻、大豆、玉米、番薯、馬鈴薯5種;蔬菜作物13種;瓜果作物19種;中藥材作物7種。其他還有畜牧類10種,茶葉、竹木等。
種質資源調查與保護。早在1980年5月,麗水市林業局就率先開展了考察調研龍泉鳳陽山真菌資源,從海拔650米的官埔垟至1929米的黃矛尖,采集了真菌標本264號,其中木生真菌205號,與靈芝同目同科的多孔菌目多孔菌科的有紫芝、赤芝、樹舌芝等61號,灰芝、薄黃芝等6號為浙江省首次發現新種。
菌物多樣性。目前龍泉鳳陽山已知的大型真菌種類有632種,其中已經實現人工培育的大型真菌有10余種。豐富的大型真菌資源,為浙江龍泉食藥用菌產業發展提供豐富的種質資源。
動物多樣性。動物資源豐富且珍稀瀕危物種聚集度高,已知野生脊椎動物 416 種,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62種,國家I級保護野生動物11種(穿山甲、黑麂、豺、金貓、大靈貓、小靈貓、黃胸鹀、烏雕、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金斑喙鳳蝶)。
植物多樣性。百山祖國家公園(鳳陽山)地處我國 35 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之一,是華東植物區系起源和演化的關鍵地區之一,已知野生維管束植物 2102 種,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41種,國家I級保護野生植物4種(百山祖冷杉、南方紅豆杉、紅豆杉和銀杏)。
系統的技術和景觀特征
水土管理:
龍泉市現有河道有 720 多條,其中市級河道 1 條,縣級河道有24條,合計長度1848.66公里;水庫28座,山塘72座,水域面積共計62.51平方公里。龍泉市水資源總量豐富,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6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是浙江省平均水平的8倍以上。龍泉優質水資源與全國、浙江省地表水和飲用水源水質相比,常規指標遠遠優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主要表現在外源污染水平低,水質軟、口感較好,水質純凈,偏硅酸含量較高。
堅持生態優先和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的原則,因地制宜構建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措施體系,對流域內的水土流失及水環境污染等問題進行治理,實現流域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龍泉市陸續實施了大貴溪、塔石溪、桑溪、五都溪等20多條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加大林草植被保護與恢復。
龍泉靈芝種植場所,必須是具有固土、蓄水、保濕、抗災功能的常綠闊葉林,通過嚴格控制芝木采伐數量等措施保護自然植被,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水土保持功能,以保持充足濕度從而保證靈芝養菌和生長。龍泉靈芝種植系統建立了“森林-靈芝-森林”“森林-靈芝-有機肥-田地”等模式,即以“埋土法”為基礎形成的森林-靈芝共生系統的循環利用模式,森林為靈芝提供生長環境及養分,靈芝種植加速林內有機質分解,朽木及凋落物分解還林,增加林地養分。
種植技術:
一是森林保育技術。即林木擇伐技術和菇木林管護技術。
林木擇伐技術是指芝農采取擇伐的方式經營菇木林,考慮到菇木的郁閉遮陽和山場的養蓄輪作,一般胸徑在12厘米以下的樹木原則是不允許砍伐,菇場的實際砍伐量一般都控制在森林單位蓄材量的15%以下,這樣不僅不會破壞森林植被,還在客觀上促進了森林的更新。
林木管護技術是指在森林經營管理中,當地芝農根據菇木林培育需求進行相關樹種的撫育,根據林分密度進行間伐,為靈芝種植提供原料,同時通過撫育菇木樹種的多樣選擇避免單個樹種的過量砍伐。
二是靈芝種植技術。目前遺產地芝農同時使用著三種種植技術,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靈芝種植技術經歷的三個階段,即林下靈芝覆土種植法、短段木熟料設施大棚覆土種植法和還原段木靈芝工廠化種植法。這三種種植方法都是源自“埋土法”種植方法,“埋土法”是一種歷史最為悠久的自然種植方法。
林下靈芝覆土種植法是指將古老的“埋土法”的長木頭鋸成長度20厘米左右的短段木,便于向山林運送,將傳統的埋土法使用的生段木改用為熟段木,提高靈芝種植成活率。一般分為林地選擇、靈芝菌棒制作、滅菌冷卻、接種、養菌、運輸上山、覆土、孢子粉采收等8個步驟。
短段木熟料設施大棚覆土種植法是一種半自然生產,將原木截成20厘米長短的短木頭進行種植靈芝,包括場地選擇、原木篩選、原木準備、原木滅菌冷卻、接種、養菌、做畦、下田排場、田間管理、扎袋套筒等10道工序。這種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生產場地濕度、光照等條件,生產效率更高。
還原段木靈芝工廠化種植法是一種還原自然種植的方法,利用殼斗科闊葉林邊角料、枝椏粉碎成木屑加適量輔料加壓制袋而還原傳統的段木靈芝種植,一般包括材料準備、裝袋、滅菌冷卻、接種、出芝管理、孢子粉收集6個步驟。還原段木靈芝工廠化種植法提高生物轉化率近一倍。
顯然,與“埋土法”相比較,以人工接種為主的林下靈芝覆土種植法、短段木熟料設施大棚覆土種植法、還原段木靈芝工廠化種植法的生產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種植原理上可以說是一脈相承,如覆土種植則是由埋土法種植將木頭埋在地下衍生而來,設施大棚建設由埋土法種植的場地選擇、埋土并覆蓋上闊葉枯枝落葉衍生而來;工廠化種植則是還原了靈芝自然生長過程所需要的光、溫、濕、氣等條件。
三是林—芝共育技術,主要體現為三種物質循環模式:
森林-靈芝-森林模式:以林下靈芝覆土種植法為基礎形成的芝林共育系統的循環利用模式,森林為靈芝提供天然的生長環境,靈芝將森林內的腐爛落葉枝木作為自身生長發育的天然養料,同時加速林內有機質分解還林,增加林地養分。
森林-靈芝-農田模式:以短段木熟料設施大棚覆土種植法、還原段木靈芝工廠化種植法為基礎形成的靈芝種植系統中的一種循環利用模式。遺產地的森林資源除用于靈芝種植外,森林凋落物也是很好的農作物基質。靈芝種植技術發明后,人們將木屑與其他培養料一起混合成種植基質,用于靈芝種植,種植靈芝后的培養料能回收則回收再利用,不能回收則還田,增肥地力。
森林-林芝-畜牧養殖-有機肥-農作物模式:以短段木熟料設施大棚覆土種植法、還原段木靈芝工廠化種植法為基礎形成的靈芝種植系統中的一種循環利用模式。芝農利用覆土法或者還原法種植靈芝后,段木種植剩余物通常可用作生物質發電燃料;將靈芝種植剩余物回收后,與畜禽糞便一起可發酵制作成有機肥,用于蔬菜、水果、糧食等農業產業的生產種植上,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農作物產量。
傳統村落景觀:
龍泉靈芝種植系統遺產地一個顯著特色是長段木埋土法、短段木熟料種植法和還原段木靈芝工廠化種植法三種靈芝種植技術并存,分別分布在不同地帶的森林環境。芝農通常選擇天然林中的櫟類、楓樹等樹種進行種植,這些樹種廣泛分布在遺產地的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中。位于核心區的寶溪鄉溪頭村地處甌江、閩江和錢塘江三江源頭,是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梅地村2019年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這里群山環抱、山谷幽深,馬氏夫人殿、平水王廟、古銀礦洞、古道等遺跡與靈芝景觀巧妙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系統的文化特征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宋代,龍泉青瓷、寶劍藝人將靈芝文化與青瓷寶劍文化融合,制作了大量巧奪天工的青瓷靈芝盤、靈芝耳瓶、靈芝四方盅等作品,使龍泉靈芝文化與青瓷藝術達到完美結合。今天世界各地博物館和民間收藏家保存著大量反映宋代龍泉靈芝文化的青瓷藝術珍品。目前龍泉青瓷獲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泉靈芝文化與青瓷文化相融合,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森林生態文化。林-芝共育的生態系統是芝農維持遺產系統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遺產地森林生態文化非常豐富。例如,保護林木的民俗——拜山神;敬畏和親近樹木的民俗——認樹娘;祈盼食用菌豐收的民俗——采銀樹;森林整體保護的民俗——祭“風水林”。“風水林”是遺產地村落為保持良好生態環境而特意保留的森林,在民間有“吉祥”“祈福”的寓意,相信“風水林”會給人們帶來好運,因此大家都會自覺保護“風水林”,敬畏自然、尊重森林。此外,還有一些愛山護林的鄉規民約。
與靈芝種植和貿易相關的民間文藝:集歌、舞、劇為一體的多聲腔板腔體戲劇——菇民戲;芝民在靈芝等食用菌生產勞動過程中所詠唱的民歌——靈芝山歌、靈芝舞等。
圍繞靈芝等菇類種植形成的民間信仰:龍泉芝農、菇農回鄉過節還愿的重大祭祀節日——菇神廟會;村民祈福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祭祀祈?;顒?mdash;—迎神廟會;祈福風調雨順的威靈刀山活動;村民出門去外地種芝前所做的一項祈福活動——還戲祈福。
靈芝、農林產品孕育的餐飲文化:如以靈芝為主料,采用各種烹飪手法制成的靈芝宴;研發了靈芝茶、靈芝酒、靈芝佳肴和靈芝飾品等靈芝產品。
圍繞靈芝形成的社會組織:目前組織方式有兩類,一是芝農自治性質的組織方式,如靈芝種植合作社、經營合作社及村民委員會;二是一些專業性的社會組織,如龍泉市食用菌協會和龍泉市靈芝協會等。
適用于農業生產的傳統農具:當地芝農發明制造了各種適合林業管理和靈芝生產的傳統農具,如用于原材料砍伐的斧頭、采摘靈芝的靈芝簍等。
挑戰和應對
一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給傳統農業和傳統文化帶來巨大沖擊。傳統農業生產的方式單一、規模偏小、管理粗放、效率不高,不能很好滿足市場化需求,導致部分農業生產者放棄原有生產方式,一些傳統耕作技藝、傳統文化逐漸消逝。
二是勞動力轉移制約傳統技術的有效傳承?,F代年輕人更加喜愛都市生活與時尚文化,遺產地的新農民群體大量離村進城,導致遺產地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逐漸減少,年齡結構趨顯老齡化,以超過50歲的中老年人為主(占比達63.1%)。隨著這一批農民的老去,傳統技術的有效繼承將面臨嚴峻挑戰。
三是城鎮化進程影響傳統村落保護。隨著城鎮化加快推進,有的村落面臨并村拆遷、人口外流的問題;有的村落向城鎮形態靠攏,部分存在無序新建、翻建等問題,傳統村落逐漸失去原有的活力與色彩。
四是遺產保護帶來的品牌效益尚未完全顯現。遺產地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加工制品還停留于農民自產自銷的“小農經濟”階段,規?;a和品牌化經營程度不高、意識不強,其潛在的生態價值與文化價值并未充分挖掘利用。
2022年3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袁家軍在龍泉調研時指出,“要積極爭取靈芝食藥同源試點工作,打造叫得響的、有科技含量的、有標準體系的終端產品,打響龍泉靈芝品牌”,為龍泉靈芝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龍泉市出臺了靈芝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三年行動計劃和配套政策,編制靈芝產業鏈基本建設項目庫,全力實施“五大工程”,推動靈芝產業再上新臺階。
目前,龍泉靈芝種、加工、銷售各環節帶動了農民增收,促進了社會的繁榮和穩定,龍泉市靈芝博物館的建成,生動地向全世界展示了龍泉靈芝文化從北宋至今的保護與傳承脈絡,龍泉靈芝種植、加工和銷售三產融合的發展成果,以及龍泉農民把靈芝菌種、技術、產品傳播到全國、全世界的路徑。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