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之有芝,猶鳥之有鳳,獸之有鱗,從古相傳,以為瑞物。”浙江龍泉靈芝是中華靈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軔于距今約68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三國時期已在研發道家種芝術,北宋時期首創“埋土法”人工種植靈芝,并已有確切文字記載。之后,經過千年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尤其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實行現代段木靈芝種植,促進龍泉靈芝產業快速發展,在《2023年中國靈芝區域品牌價值》排行榜中,龍泉靈芝品牌價值61.17億元,位列中國靈芝類區域品牌價值榜首,并先后獲得中華靈芝第一鄉、中國靈芝道地靈芝核心產區、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浙江省“新浙八味”道地中藥材等殊榮。可以說,靈芝是龍泉人民用辛勤和心血換來的、千年領先的一個特色產業,它和青瓷、寶劍、香菇、黑木耳一樣著稱于世。
鳳凰山:龍泉靈芝發祥地
2024年春節期間,中國國家博物館《遠古江南·海陸山河—— 河姆渡文化發現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第三單元《探海溯源》展出井頭山遺址出土的三小塊靈芝。井頭山遺址距今約8300年至7800年,代表的文化類型是河姆渡文化。考古證實,井頭山先民食用靈芝的傳統經河姆渡先民的傳承影響至馬橋文化和良渚文化時期,歷時3500余年。
2018年5月,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納米科學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3個科研單位共同發表在《科學通報》第13期的論文《中藥靈芝使用的起源考古學》證實,早在農業和畜牧業剛出現雛形、文字尚未出現前的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長江下游的史前人類,就已經把符合現代科學定義的靈芝作為醫藥用途了,其采集與使用時間至少可追溯到6800年前。研究者通過實地考察,一共鑒定了5份史前靈芝樣本,其中出土于余杭南湖遺址的3個靈芝樣本,以及來自千金塔地遺址的1個靈芝樣本,均屬于良渚文化時期,經碳-14放射性同位素質譜分析,距今約有4500—5300年。還有1個靈芝樣本來自河姆渡文化遺址田螺山,經鑒定距今約有6871年,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靈芝樣本。
龍泉古文明起源于牛門崗遺址,1958年考古發現有石器、陶器、恐龍蛋化石以及原始瓷等物,經浙江省文物部門考證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遺物極其豐富,距今約4150—5250年,是典型的原始農耕文化,屬良渚文化類型,與浙江區域的良渚文化一脈相承,以此推斷牛門崗時期的龍泉先民當時也會使用“藥用”靈芝。
鳳凰山位于龍泉市區宮頭村,海拔373米,山林郁郁蔥蔥,谷壑深邃幽長,其“鳳崗迎暉”曾與“靈溪風月”“劍池雨霽”等被列為龍泉14大景觀,為城市“三山”之一,與九姑山、棋盤山齊名。據清光緒《龍泉縣志》載:“鳳凰山在西十八都,距縣四里。勢若翔鳳,因名。天寧萬壽宮依焉。有披云橋,有庵。”隨著時間的流逝,昔日的天寧萬壽宮被一座廟宇取而代之,主要供奉鐵扇公主、龍母娘娘、土地等神位。站在廟前的空地上,放眼望去,視野非常開闊,可以看到留槎洲的全貌,欣賞到龍泉溪水緩緩流淌的美景。
據明成化《處州府志》及清順治、乾隆、光緒《龍泉縣志》記載,三國東吳赤烏年間(238—251年),有槲衣仙人(又稱“槲衣子”)在天臺山和鳳凰山上煉丹,因煉丹所需,槲衣仙人著手研發道家種芝術,以道術種植靈芝。 北宋崇寧、大觀年間(1102—1110 年),吳應能真人住持鳳凰山奉靈宮,他不僅修行道學,還煉丹治病,深受人們的敬仰。宋徽宗賞識他的才華和醫術,賜予他“妙應先生”的稱號,并從國庫中撥款修繕奉靈宮。崇寧四年(1105年),宋徽宗更是將宮名改為“天寧萬壽宮”,以此表達對他的恩寵。吳應能感激皇帝的賞識,同時也心系百姓的疾苦。因此,他決定將自己所學的道家種芝術傳承下去,并加以創新,發明了新的種植方法——“埋土法”,這種人工種植靈芝的方法后來被廣泛傳播和推廣。得益于吳應能真人的貢獻,鳳凰山不僅成為龍泉靈芝的發源地,更被譽為“靈芝圣山”。
元代,有“詩學之宗”美譽的龍泉籍詩人楊載過鳳凰山時,有感而發,寫下一首《題萬壽宮》詩:
采芝西風山,逍遙碧霞里。
夜聞石龜鳴,疑言攝生理。
上傳赤烏年,中有槲衣子。
悠然乘鶴去,但見白云起。
后來神霄官,復此聘高士。
惜哉蓬萊舟,飄落瀚海涘。
此詩在感嘆萬壽宮曾經的輝煌不再的同時,也將“靈芝圣山”鳳凰山與槲衣仙人、吳應能真人的種芝事跡很好地關聯在了一起。
槲衣子:道家種芝術研發者
中國道教為東漢張道陵所創,以“道”為最高信仰,修行是其重要的實踐之一,目的是通過修煉身體和心靈,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而在古代道家修煉“升仙之法”,追求“長生不老”的實踐中,靈芝被視為“仙藥”上品,稱為“神芝”“仙草”。據史書記載,僅出自三國兩晉南北朝道家人物之手的靈芝類專著就有百種以上,其中包括介紹靈芝形態、生態、產地、采集之法的《木芝圖》《菌芝圖》《神仙芝草圖》《太上靈寶芝草品》《芝草圖》《靈芝本草圖》等;介紹靈芝服餌之法的《靈寶服食五芝品經》《服芝草黃精經》等;介紹道家種芝秘術的《種芝經》《種芝草法》等;記載各地產芝經過的《祥瑞記》《嘉瑞記》等。
據記載,在三國時期,東吳赤烏年間(238—251年),龍泉地區出現了一位神秘的道士,因為他總是穿著由槲樹葉編織成的衣服,人們稱他為“槲衣子”。他沒有留下名字,卻以一種超凡脫俗的形象,隱居在鳳凰山上,過著簡樸而神秘的生活。據傳,槲衣子遵循著“持守雌抱一之道”,容顏永駐,黑發如墨,他不食人間煙火,當人們好奇地詢問他的年紀時,他總是微笑回答:“八十歲也。”
槲衣子在鳳凰山和天臺山一帶度過了他的一生,致力于煉丹和修道,據說他掌握了多種神奇的“異術”。有一天,他突然坐在宮前的槐樹上,天空中祥云聚集,天樂響起,他就這樣在眾目睽睽之下飛升成仙,這一神奇場景被清光緒年間的《龍泉縣志》所記載。
關于槲衣子的故事,不僅在清代的《龍泉縣志》中有記載,明代成化年間的《處州府志》以及清代順治、乾隆年間的《龍泉縣志》也有所記述。他在鳳凰山、仰天湖等地煉丹的遺址至今仍然可以找到。記載表示,槲衣子之所以能夠“童顏黑發,不御飲食”,很可能是因為他長期服用了被譽為“仙藥”的靈芝,這種神奇的草藥讓他能夠“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由于野生靈芝難以獲得,槲衣子為了滿足煉丹和日常服用的需求,開始探索種植靈芝的方法。他仔細觀察靈芝的生長習性和生長條件,經過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最終研發出了一種道家的種芝技術,后人稱之為《槲衣子種芝術》。這項技術不僅解決了靈芝的供應問題,更為后世的靈芝種植技術奠定了基礎。
《槲衣子種芝術》中種植靈芝的方法,其要點十分講究,融合了天時、地利與人和,體現了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主要分為立春之種、立夏之種、立秋之種、季冬之種四個要點。這比東晉葛洪(284—364年)《抱樸子·內篇》“黃白篇”記述的道家“五石五木種芝術”早了50多年,與《本草綱目》“菜部·芝栭類·芝”和清代陳淏子《花鏡》記載的道家種芝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時,其成果也為道教經典《正統道藏》中的《種芝草法》所吸收。
吳應能:龍泉靈芝人工種植之祖
時光流轉,唐乾元年間(758—760年),龍泉在槲衣子成仙之地鳳凰山建立道觀,始名“寶圣”;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重建,改名太和;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詔改名奉靈。宋徽宗崇寧、大觀(1102—1106年)之際,吳應能真人住持奉靈宮。
吳應能,字道源,號云谷,出生于龍泉城區北隅一個信奉道教的家庭,系北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進士吳戭后人,年輕時就對道教產生濃厚興趣,他與弟弟吳應言遁身隱跡居家附近的奉靈宮,致力于修行,他們自稱曾遇見過仙人,從而獲得了神奇的道術和布氣術,他們使用符水治病,效果顯著,因而贏得了宋徽宗的深厚信任,被允許自由出入皇宮,還被封官賜號,負責建造了宏偉的“天寧萬壽宮”和皇帝的本命殿,徽宗皇帝還賜予他《道藏經》四千五百五十一卷、十頃良田、御用的金器皿等,并讓吳應能代表皇帝祭祀東南的名山,這顯示了吳應能所受到的極高寵信。
當時,時任門下侍郎(職同副相)的龍泉籍官員何執中,受命撰寫了《萬壽宮記》。文中寫道:“居為天寧萬壽宮,大其基構,門闥殿寑,窮極宏麗,齋庖賓館,修廊奧室,鐘有樓,經有閣,無不完備……靈壇秘宇,赫然一新……為國家祈天永命之地,且以旌妙應先生吳應能施德濟民之效也”。這段描述不僅展示了天寧萬壽宮的宏偉壯麗,也彰顯了吳應能的德行和對民眾的貢獻,他被視為國家祈愿和民眾福祉的象征。作為處州龍泉人士,何執中在記文中特別說明“應能生長龍泉”,而“處州介閩浙之間,地靈境秀,洞天福地,封陲相望……仙風郁然,殊冠于一方”。自此龍泉“天寧萬壽宮”成了天下知名的道教圣地。
吳應能更大的貢獻在于順應時勢,以道家種芝術為基礎,結合龍泉當地自然資源稟賦,首創“埋土法”種植靈芝,開龍泉靈芝人工種植先河,被后世芝農尊稱為“龍泉靈芝人工種植之祖”,俗稱“靈芝神”。吳應能死后,宋徽宗賜葬其于龍泉西隅天臺山之陽,又建香火院(即隱真觀)于墓前。
《漢書·如淳傳》曰:“王者有德行者,則芝草生”。自秦皇漢武以來,歷代王朝都把靈芝奉為神圣、珍貴的吉祥物,地方官吏奉命想方設法搜羅靈芝向朝廷進貢。宋代,尤其是信奉道教的真宗、徽宗二朝,靈芝瑞應之事尤盛。《宋史·五行志》曾詳記自宋太祖至宋寧宗(961—1202年)240年間有83個年份全國各地產芝、獻芝的史料,共計記錄著產芝獻芝230起。而據載,宋真宗在位的25年間,全國獻芝計115次之多,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詔令全國進貢芝草,經度制置使王欽若進獻8139本,又從泰山采芝草38050本送到京城;經度制置使丁謂進獻芝草13.22萬本。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蘄州進獻芝草1.16萬本,汝州進獻6萬本,密州郡守李文仲進獻30萬本,出現了“四方以芝來告者萬數”景象。
正如王安石《芝閣賦》所云:“大臣窮搜遠采,山農野老攀援狙杙,以上至不測之所不通,下溪澗壑谷……人跡之所不通,往往求焉。”吳應能目睹了這樣的景象,開始思考既能滿足朝廷的需求,又能減輕各地大臣和山農野老的勞苦,實現“施德濟民”的理想。因此,他開始探索人工種植靈芝的方法。
作為一名道家修行者,吳應能對道家的種芝術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自稱曾與仙人相遇,應是傳承了東吳時鳳凰山槲衣子的種芝術及《道藏經》中的其他道家種芝術。同時,作為一名道家醫學家,他對從東漢以來的本草經典著作也有深入的研究,包括《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集注》《唐本草》,特別是宋代蘇頌的《本草圖經》和唐慎徽的《證類本草》,這些著作詳細記載了靈芝的形態特征、采集方法、藥用價值以及種植技術。只是一直以來,道家種芝術是道教“秘術”,僅在道教體系內修煉使用,而之前的本草醫學記述的種植方法也是零散而不成體系。吳應能革故鼎新,大膽打破道家種芝術“秘不示人”傳統,以道家種芝術為底本,系統梳理總結本草經典記述的觀點、經驗和方法,采集龍泉域內鳳凰山、鳳陽山、披云山、昴山等地的野生靈芝為原種,經過數年的反復種植試驗,成功培植出人工靈芝,并形成系統的“埋土法”段木靈芝原生態種芝法。
吳應能發明的“埋土法”,其種芝要點是在近水源,闊葉林下,將有一定年份的闊葉木砍倒鋸成六七尺段木(2米左右),劈開,挖個地坑,把劈開芝木堆在坑中,然后在芝木上澆上搗碎的野生靈芝漿或者生長過野靈芝的楓樹樁搗碎之木渣,澆上大量水,再埋上土,第二年或第三年即可長出靈芝。吳應能創造“埋土法”種植靈芝,獲得時任的龍泉籍宰相何執中的贊賞,他經常到吳應能居住的靈芝山鳳凰山一帶游覽,并寫下了《同太沖吳真人游芝山》詩作:
昔承嚴詔起巖痱,柳拂宮袍入禁圍。
塵土無心任奔走,天人有學洞玄微。
紫芝晚歲應成曲,綠衣秋來好制衣。
槎上斗牛看近景,芝山臨水漫詩歸。
隨著吳應能“埋土法”種植靈芝的傳播、推廣,宋代龍泉靈芝種植日益普及,并在全國占據一定的地位。宋代文人墨客曾撰寫了無數詩詞、楹聯、文章記述和贊美龍泉靈芝,龍泉青瓷藝人還將靈芝文化與青瓷文化融合,常以靈芝為裝飾,制作了大量巧奪天工的青瓷靈芝盤、靈芝耳瓶、靈芝四方盅等作品,同時為了表示對“龍泉靈芝人工種植之祖”(即“靈芝神”)吳應能真人的敬仰,還特意制作了青瓷塑像,此類塑像目前已有出土。
斗轉星移,在吳應能真人之后的一千年里,“埋土法”種芝技藝通過家庭、師徒的口耳相傳等方式一直在龍泉芝農間世代傳承,并形成了以鳳凰山為中心,以鳳陽山、披云山和昴山為支點,遍布城鄉的龍泉靈芝種植業,積淀了豐厚的靈芝文化,從而構建了完整的龍泉靈芝種植文化系統,中國獨具、世界影響。1996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授予龍泉“中華靈芝第一鄉”稱號,確定了龍泉靈芝在全國乃至世界的重要地位。
(作者單位:浙江省龍泉市文聯《龍泉寶劍志》編輯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