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擦亮龍泉靈芝金名片
時間:2024-07-04 15:03:25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社記者 劉月姣 王婷婷 字號:【

  初夏的龍泉,滿目綠意,生機盎然。在蒼翠群山中,靈芝從段木里“探出腦袋”,正茁壯成長。

  龍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處甌江源頭,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得益于森林覆蓋率高、晝夜溫差大、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等自然條件,龍泉大山里孕育出優質靈芝。“龍泉靈芝”“龍泉靈芝孢子粉”入選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龍泉也獲得了“中華靈芝第一鄉”“中國道地靈芝核心產區”等多張國家級名片。當地還衍生出菇神廟會、迎神廟會等節慶活動。2023年,龍泉靈芝種植系統成功申報浙江省第一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如何將天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品牌優勢和文化優勢?近年來龍泉市著力擦亮龍泉靈芝金名片,大力推動規模化、標準化種植,發展精深加工,打造鄉村旅游、健康養生等項目,推動產業融合發展,走出一條富有特色的靈芝產業發展之路,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淬煉技藝,鑄就靈芝優良品質

  ——經過歷史的長期積淀和世代龍泉人的砥礪實踐,龍泉依托良好生態環境,探索出一整套靈芝種植技術。這一技術專注精湛、渾然天成,不僅孕育出品質優良、安全綠色、獨具特色的靈芝產品,還蘊含著道法自然、順時取物的生態智慧。

  記者到訪龍泉那天,細雨蒙蒙。踏著幽幽石板路,緊隨龍泉年年豐家庭農場負責人項永年的腳步,前去探訪他在梅地靈芝谷種植的準野生靈芝。

  梅地靈芝谷坐落于百山祖國家公園龍泉片區蘭巨鄉大賽村梅地自然村。谷內,山色空蒙,流水潺潺,形象各異的巨石錯落有致地落在溪中,溪里游魚卵石清晰可見,溪流兩邊植被密布。散布在森林深處的靈芝地里,靈芝嫩芽已經破土而出,其根部朱紅,中部漸變為姜黃色,上部則呈乳白色,“肥嘟嘟、肉乎乎”,遠遠望去,像一個個美味可口的冰淇淋。

  “我們利用原始闊葉林創造三分陰七分陽的光照、空氣、濕度環境,將靈芝菌木埋在地下,經過一段時間,在光溫濕氣的作用下,培育出靈芝。”項永年向記者介紹。

  “現在靈芝剛剛出芽,我們在上面覆蓋了枯樹葉,既能避免灰塵落到靈芝上,又能防止水分蒸發。我們還把山泉水引入森林,讓靈芝吸收天然養分,實現自然生長。”項永年說,“森林中自然掉落的枝條、落葉的腐爛物對于靈芝是優質而便捷的營養原料,種植靈芝的廢棄物可以周而復始地循環利用。”

  這是龍泉人工種植靈芝的喜人景象。靈芝對空氣、水質、土壤的要求很高,種植技術難度較大。龍泉如何探索出人工靈芝種植技術?

  依托適宜靈芝種植的良地,龍泉靈芝人在傳統靈芝種植技藝的燭照下,培育良種,探索良技,讓一片靈芝散發悠遠綿長的味道。

  龍泉靈芝人工種植歷史悠久,據記載,自宋代開始龍泉就采用了長段木生料埋土法種植靈芝,即把廢棄菇木堆在坑中,將野生靈芝搗碎、勻漿后,撒在缺口上,澆水、再埋土,然后在上面覆蓋一層枯枝落葉,第二年或第三年就會長出靈芝。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廢棄菇木的利用率,而且因原料質地致密、養分高,使得種植的靈芝也具有朵大肉厚、結構致密、有效成分高的特點。

  千百年來,靈芝種植技藝通過家庭、師帶徒、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至今,為靈芝人工規模化種植奠定了基礎。“我是土生土長的梅地人,祖父、父親都從事菌菇生產,記憶中祖父是食用菌‘種植老手’,我們祖孫三代人接力,為人工培育準野生靈芝菌種打下了基礎。”項永年說。

  加強科學研究,菌種培育和種植技術有效提升。1987年以來,隨著市場對靈芝需求量的增多,龍泉靈芝種植技藝發展駛向快車道。1990年,龍泉市科技人員在總結考證野生靈芝生長環境的基礎上,汲取香菇種植技術,對野生靈芝進行提純;1991年,龍泉市組織靈芝種植多點試驗;1992年,龍泉寶溪鄉推廣靈芝種植技術,人工種植段木靈芝在龍泉迅速得到推廣。

  近年來,為進一步幫助提升種植技術,龍泉市與上海農科院、浙江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等院校合作,選育有效成分高、抗逆能力強的靈芝新品種,研究推廣以保健種植為主的靈芝種植新技術,提高靈芝產品的質量,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

  用標準詮釋技術內涵,提升產品質量。浙江龍泉正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靈芝標準化種植基地,全部采用優質純段木為基質培育靈芝,運用“扎袋套筒技術”收集靈芝孢子粉,孢子粉烘干溫度控制在40℃?60℃......整個生產過程依“標”進行。

  “只有按標準生產,質量安全才可控制、有保障,才能讓消費者真正信賴我們的產品。”浙江龍泉正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楊少明表示。

  當前,從菌種選育生產、原木選擇砍伐、菌段制作、種植管理、靈芝孢子粉采集、干制貯藏等各環節,龍泉形成了一整套技術規范,頒布實施《地理標志產品龍泉靈芝》《地理標志產品龍泉靈芝孢子粉》兩個市級地方標準,引領靈芝產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龍泉建成段木靈芝規模化種植基地25個,“域內+域外”種植面積達7000余畝,年產干芝和孢子粉各2500多噸。

  龍泉成熟的靈芝種植技術也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其菌種和種植技術經由3000多名“龍泉菌師”傳播到全國15個省份、80多個縣市,促進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創新賦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為推動靈芝產業轉型升級,龍泉人以創新思維賦能產業發展,不畏艱辛,迎難而上,克服重大技術難題,實現高質高效生產,推動靈芝產業向加工端延伸,提高了龍泉靈芝產業市場競爭力,提升了價值。

  走進浙江雙益菇業有限公司的靈芝種植車間,不停有霧氣從車間頂的管道緩緩噴出,滋滋作響,一排排段木靈芝隨著旋轉鍋架緩緩移動,讓靈芝充分接受水分、陽光的洗禮。

  “通過溫、濕、光、氣智能化控制,我們模擬靈芝最適宜生長的條件,使靈芝在完全可控的環境中生長,不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縮短生長周期,一年可生產兩季以上,并且還提高了靈芝和孢子粉的品質,解決了靈芝覆土種植連作障礙等問題。”浙江雙益菇業有限公司前董事長葉圣益關掉機器,隨手拿起一顆段木靈芝向記者介紹。

  “我們種植靈芝的培養基以木屑替代段木,用過的木屑還可以作為有機肥、用來發電。”

  如今,還原段木靈芝工廠化種植法種植初見成效,迎來靈芝發展的再升級,而回顧還原段木靈芝工廠化種植法種植從愿景到現實,這一過程并非一帆風順。

  在還原段木靈芝工廠化種植法種植之前,龍泉在傳承古法段木種植技術的基礎上,已發展出了田間大棚設施化短段木覆土種植法和林下短段木覆土種植法,實現了人工科學管理種植,然而在實現量產、擴大市場的同時,龍泉靈芝也逐漸出現了原木難獲取、土壤污染會導致靈芝污染、生產過程中易高溫霉變等多重瓶頸。為解決龍泉靈芝的發展困境,2016年龍泉提出了還原段木靈芝工廠化種植的目標,希望借此實現靈芝的融合與創新。

  葉圣益作為中國較早開始做食用菌工廠化的一批人,長期深耕靈芝產業,接手還原段木靈芝工廠化種植項目卻屬于臨危受命:“我最初是拒絕的,還原段木靈芝工廠化生產的研發難度極大,全國都沒有先例,而我當時已經69歲了,我真的吃不消。”

  然而,龍泉推動靈芝產業融合創新的決心毫不動搖,當時有關部門的領導為邀請葉圣益一同參與研發,頻率最多時一周能來找葉圣益三次:“你和靈芝打了一輩子交道了,難道你忍心看著它慢慢消亡嗎?”這一句話給了葉圣益當頭一棒,最終他同意試試看。

  而這一試就試了9年,最初3年,葉圣益投入其中的設備、資金幾乎全軍覆沒,虧損近200萬元。一切只能從頭再來,直到2019年才取得了新突破。

  “在接受這個任務時,我思考的是要怎樣守正創新,一定要把龍泉靈芝的所有優點保留下來,把它的短板補上去。現在我可以實實在在地告訴大家,通過還原段木技術、離地種植技術,我們幾乎解決了龍泉靈芝曾面臨的瓶頸問題。”葉圣益無不自豪地說。

  如今,還原段木靈芝工廠化種植法種植技術已趨于成熟。通過靈芝工廠化種植,龍泉靈芝取得了兩大收獲,一是大大節約了資源,提升了效益,過去100斤木材僅可以收集2斤左右的孢子粉,如今能收集4.5?5斤孢子粉;二是提高了靈芝品質,人為創造了一個符合靈芝生產的“大自然”,符合靈芝各個階段的生長條件,讓龍泉靈芝長得健壯、品質極高。

  創新不僅在種植環節,也發生在靈芝加工環節。2004年前后,伴隨著靈芝規模化種植,市場靈芝供應量大大增加,靈芝價格也一度走低,給種植戶帶來了很大困擾。

  如何擺脫發展困局?龍泉看準靈芝深度開發前景,推動農業經營主體開發靈芝精深加工產品。

  做強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近年來,龍泉出臺促進靈芝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文件等,對發展靈芝加工業的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給予獎補。

  政策精準發力,企業向好發展。走進浙江龍泉山食品有限公司的車間,只見一排排機器正滿負荷運轉,靈芝孢子粉,從進入機器萃取開始,到出成粉,全部實現機械化生產。

  “我們采用超低溫水冷破壁技術,破壁率可達98%以上,破壁過程中不產生高溫,不破壞活性成分,人體吸收率比未破壁的高很多,充分釋放活性成分。這項技術獲得了國家專利。”浙江龍泉山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葉敏平介紹,“靈芝是珍貴中藥材,服用不方便,我們把它做成膠囊口服劑,研發出破壁靈芝孢子粉、破壁靈芝孢子粉片、破壁靈芝孢子粉膠囊等產品,其附加值較靈芝子實體提高了五六倍。”

  目前,龍泉建成龍泉靈芝產業園區,培育集靈芝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龍頭企業共有 18 家,其中獲中藥飲片藥品GMP認證2家,靈芝孢子粉產品取得保健食品注冊批件9個、備案憑證39個,獲得專利技術100多項,開發出靈芝孢子油、靈芝破壁孢子粉膠囊等精深加工產品30余款。

  產品創新不止于靈芝藥品和保健品,還有與消費者距離更近的多元化食品。

  2021年,浙江省經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批復成為全國第一個食藥物質管理試點省份,2022年,龍泉以此為契機,進行落實推進。

  “我們選取龍泉段木靈芝濃縮粉和優質新鮮的咖啡豆,采用低溫萃取技術提取精華,經科學配方制成靈芝咖啡,讓健康與時尚碰撞出火花。”葉敏平介紹,“靈芝咖啡等新產品的研發帶動了公司銷售額的增長,公司接到的訂單比去年同期增長 40% 以上。”

  靈芝咖啡、靈芝片、靈芝壓片果糖……龍泉多家企業對靈芝進行深加工,跨界創新研發出8款產品作為食品推向市場,累計銷售額突破400萬元,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西班牙等國家。

  文化加持,激活融合發展動能

  ——隨著靈芝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龍泉在強化靈芝產品供給的同時,深入挖掘靈芝文化,拓展了產業的生態涵養、休閑體驗、文化傳承功能,激活融合發展新動能。

  來自龍泉當地的民營企業家吳子敬,大家提起他時,最常提到的三個字就是“有情懷”。為傳播靈芝文化,吳子敬四處奔波,甚至賣掉了位于上海的一個工廠,歷時10年,建造了浙江麗水唯一一座民間博物館——龍泉靈芝博物館,場館免費對外開放,年接待游客80萬人次。

  “這個是印有靈芝的青瓷,這是龍泉寶劍上的靈芝圖形,這是過去菇民進山采摘前要祭拜的菇神廟,這是演繹千百年菇民如何種植靈芝的木偶戲……”在靈芝博物館里,面對收集的和龍泉靈芝有關的民間寶藏、文化故事,吳子敬如數家珍。

  “我是菇民的后代,對食用菌文化有著揮之不去的情結,我覺得不僅要有館藏實物展示,還得要有活態傳承,所以每逢節假日就會請木偶戲老藝人來表演靈芝戲。為了讓龍泉靈芝文化傳承下去,我們還會在青少年學生當中開展靈芝文化‘小小代言人’科普知識有獎競賽等活動,讓靈芝文化在小朋友的心里生根發芽。”吳子敬說。

  如今龍泉深挖靈芝的實用價值和文化價值,積極拓展旅游觀光、農事體驗、科普教育、青少年拓展等文旅產業,打造靈芝特色景區,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

  建設了游客接待中心,設立靈芝博物館、靈芝展示展銷廳……2017年以來,項永年在靈芝谷開展農林旅結合項目建設,迎接游客參觀。

  “近年來,我們鋪就總長4800多米的游步道,搭建彩虹吊橋,修建丁字橋、小木屋等,還安裝了監控及無線網,這樣靈芝谷既能培育靈芝,又可以開展研學、接待游客。”項永年邊走邊介紹,“現在天慢慢暖和起來了,來旅游的人也陸續增多。”

  靈芝谷借助百山祖國家公園毗鄰地區的空間優勢,吸收百山祖國家公園IP效應,與周邊村子的農家樂、民宿開展廣泛合作,不僅把靈芝谷生態產品推介到全國各地,還讓村里的122個老人實現了就地就近就業,年收入0.8萬?2萬元,如今基地年游客量已破2萬人次。

  在項永年的設想中,他的靈芝谷應該是集種養、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樂園”。“我想用我的家庭農場把村里旅游帶動起來,村里老百姓只在靈芝基地幫我干活是不夠的,這樣掙不到大錢。我這里建一個免費景點,白天游客在里面玩,太陽下山了就到村里來吃住,這樣村里就能把民宿農家樂搞起來,大家一起去賺錢。”項永年憧憬著未來。

  除蘭巨梅地靈芝谷外,龍泉還打造了錦溪泉靈谷靈芝特色園、靈芝博物館、靈芝工廠化游覽園等集吃、住、游、娛、教于一體的靈芝文化養生中心,吸引國內外游客來龍泉休閑度假養生,游客量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

  靈芝文化不僅為鄉村旅游賦能,也助力產業向更廣的發展空間拓展。浙江龍泉正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精心打造了“靈芝歷史文化產品展示中心”,不僅介紹了靈芝傳說故事,還展示靈芝藥用功能;龍泉正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公司入口處擺放了靈芝文化展板,并建設了大棚靈芝基地,讓前來洽談合作的客商能夠迅速直觀了解龍泉靈芝種植模式和文化底蘊;淵健生物藥業有限公司深挖靈芝養生文化,打造了中醫康養中心……

  如今,龍泉靈芝加工企業也特別注重將靈芝文化與企業發展有機結合。不少企業專門開辟區域,集中展示當地靈芝文化,以期讓更多人深入了解龍泉靈芝文化,吸引更多商業合作,拓展龍泉靈芝產業空間發展。

  從單純的種植生產到精深加工,再到產業融合發展,時光見證這株小小“仙草”的卓越生命力,它扛起了當地特色產業大旗,帶動了經濟,富裕了百姓。龍泉靈芝走過的不凡發展歷程,飽含著龍泉人對靈芝的執念、堅守和智慧,這都將化為推動產業發展的強大驅動力,讓龍泉靈芝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