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打好農產品興縣組合拳
時間:2024-07-05 09:17:17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山東省濟寧市魚臺縣農業農村局 孫清華 字號:【

  魚臺是千年古縣,位于山東省西南部,素有“魚米之鄉、孝賢故里、濱湖水城”之美譽。作為一個農業大縣,農業資源稟賦優勢明顯,農產品資源富集,是中國杞柳之鄉、中國生態龍蝦之鄉、中國毛木耳之鄉、中國生態食材之鄉、山東十大淡水養殖強縣之一。

  近年來,魚臺縣委、縣政府以努力建設美麗富饒、生態宜居、和諧幸福的現代化魚臺為目標,大力發展特色生態農業,依托魚臺大米、魚臺毛木耳、魚臺甲魚、魚臺龍蝦、魚臺杞柳5個國家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重點規劃培育了大米、龍蝦、毛木耳、辣椒、面粉、杞柳六大特色產業集群。

  魚臺縣雨量充沛、陽光充足、土壤肥沃,為發展優質稻米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全縣常年種植水稻35萬畝,全部為優質粳稻品種;依托魚臺的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龍蝦生態養殖,積極探索龍蝦養殖與農業種植良性互動機制,推廣“稻(藕)蝦共作”生態種養模式,全縣稻(藕)蝦共作生態種養面積已達13.5萬畝,畝產龍蝦150公斤;縣內地勢平坦,氣候濕潤、農作物秸稈豐富,勞動力充足,為栽培毛木耳等食用菌提供了有利條件,全縣毛木耳栽培達5160萬平方米;憑借優越的區域位置、廣闊的種植面積、良好的辣椒品質、巨大的烘干能力、活躍的辣椒市場,辣椒產業充滿生機活力,不斷蓬勃發展,全縣辣椒種植面積已達6萬畝。魚臺縣采用以點帶面、鏈條式發展模式,積極推動生態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進程。截至目前,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95家,其中市級以上重點企業47家,全縣農產品品牌注冊總數達100余個。

  存在的問題與短板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實施,魚臺縣農產品種植已駛入產業化、規模化的道路,但隨之而來的一些問題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規?;彤a業化程度低。全縣依然還是以各家各戶的“單打獨斗”種植模式為主,特色和優勢產業鏈條短、單一,產品附加值較低,主導產業精深加工不多,缺少多元化發展模式。農產品企業與農民沒有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與基地和農戶之間還停留在以產品買賣關系為基礎的低層次產銷合作上,沒有真正形成“公司+農戶”的經濟利益共同體,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產業化程度不高,規模還待進一步擴大和提高。

  農業科技實用技術應用率低。一是農村老齡化嚴重,農民群眾文化知識素質整體較低,在種植過程中打藥、施肥大多靠祖輩經驗和自身摸索,再加上農民培訓機會少,接受能力弱等因素影響,使得科技實用技術推廣困難增大。二是農技推廣體系不健全,管理體制沒理順,使得一線農技推廣人員在知識更新、服務手段等方面滯后,導致優勢產業的科技含量不高。三是基層與城市相比,條件苦,待遇差,基礎設施落后,導致本地專業人才往外“逃”,外地專業人才留不住的局面,從而導致了農技推廣、農產品加工創新能力嚴重不足。

  品牌宣傳力度弱缺乏向心力。一是認識不到位。傳統農業生產意識還占較大比重,缺乏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規?;痊F代農業發展觀念。在生產上表現為一哄而上,在經營上,缺乏品牌意識和宣傳力度。二是品牌觀念差。不少企業雖然建立自己的品牌,但是品牌意識淡薄,認為產品只要注冊一個商標名稱、有了一個口號、一個漂亮的圖案和包裝就是品牌了,品牌缺乏辨識度和文化內涵。三是宣傳營銷力度不夠。農業經營主體投入資金不足,自主宣傳不夠,品牌推廣過于簡單、品牌保護觀念薄弱,呈現出“墻內開花,墻內香”的現狀,宣傳工作略顯薄弱,沒能走出去。

  農產品質量與安全監管薄弱。“為了增產而增大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農戶、合作社、企業更加重視農產品的成活率和賣相等”,從而忽略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

  建議與對策

  培育優勢農產品,探尋長鏈化發展模式

  一是充分發揮優勢農產品的主導作用。以優勢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依托,實施農業科技“展翅”行動,加強與山東省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所深度合作。布局打造產、學、研雙邊或多邊技術協作現代化智慧農業示范園,構建科技、育苗、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高效綠色全產業鏈。實施優質稻米戰略,成立國有農業集團公司,按照“123456”發展框架,做足做活優質大米文章。全方位提升生態龍蝦、毛木耳、杞柳、辣椒、大蒜等特色農產品規模品質效益。

  二是延伸農產品價值體系。創建網絡化、高附加值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的延伸產業鏈,帶動農業相關產業發展。從加工、交易、文化展示、康養等方面挖掘產業價值,推進綠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鄉村旅游業、鄉村服務業、鄉村信息產業等產業的聯動發展,逐步建立現代設施綠色可持續農業高效模式、“農業旅游+生態農莊”的高產出發展模式及養生休閑與景觀生態農業的高效發展模式等,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三是實施尋優推進和錯位發展戰略。要因地制宜,堅持“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尋優推進、錯位發展戰略,形成農業產業結構優勢互補,如魚城蜜桃、王魯毛木耳、清河杞柳、王廟羊肚菌等,確保特色農產品全縣開花。

  四是努力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發展專業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社,并引導其規范運行,大力推廣“魯擔惠農貸”,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不斷提升其服務農民、農業能力。鼓勵有條件的農戶流轉承包土地經營權,促進農村土地經營權向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流轉,構建多元農業經營組織聯盟。

  外引內育聚英才,助推農技落地生根

  一是抓源頭,培養本土人才。“撒下一粒種,帶來果滿園”。高素質農民是將農產品做大做強的主力軍,要不斷深化“有用即是人才、人才就在身邊”理念,樹立長期挖掘培育導向,創建平臺載體、采用課堂理論授課、基地觀摩、田間教學等方式組織職業培訓、開展交流活動,構建起支持鄉土人才發展的工作格局,大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同時積極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培訓,完善農村教育、醫療和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減輕農民的生活負擔,提高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培育一支支“帶不走”的“土專家”“田秀才”。

  二是抓鄉情,念好“引才經”。“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農村走出去的大學生,擁有故土家鄉的情愫,有回報鄉梓的情懷,而且對農村更了解,可以探索實施“農民大學生”工程,鼓勵這些人返鄉創業,推動家鄉發展。

  三是抓下派,為鄉村振興給足智力支持。可以實施科技特派員選派計劃、“萬名專家服務基層行動計劃”等,暢通智力、技術、管理、服務下鄉通道,推動人才、項目和資源下沉到田間地頭。

  四是抓改革,讓人才在鄉村有干頭、有信心。對人才培養和管理要實行正向激勵,完善人才發展機制,在職稱評審、待遇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激發工作熱情,釋放工作活力,同時建立容錯糾錯機制,建立符合基層人才特點的評價機制,激活人才干事創業的積極性,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住。

  增強宣傳推廣力,做大做強品牌建設

  一是強化品牌意識,打造本地特色招牌。找準品牌定位。明確“魚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推廣方向,提高相關品牌建設的內在一致性,逐步打造成魚臺農業品牌矩陣,引領全縣農業高質量發展。要凸顯品牌優勢。加快“國字號”稱號榮譽和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向實體價值、市場品牌實質性轉化。深化與農業品牌運營團隊的合作,聚合現有“三品一標”和美晶大米、一品香鵝、辣否龍蝦、孝賢蝦皇等資源,培塑打響“食尚魚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樹立信譽,營造口碑。要立足資源優勢,挖掘農業特色,突出差異化,做好品牌的產品質量和品牌防偽工作,樹立產品信譽、培養市場信任、贏得消費者信賴。

  二是堅持全國視野辦節會,打造品牌宣傳新陣地。依托魚臺龍蝦節、魚臺豐收節、杞柳博覽節、稻米論壇、農產品展銷會等特色節慶活動,進一步提升品牌活動IP的節會效應、宣傳效應、集聚效應和帶動效應。

  三是做深做透本地新聞,突出地方特色。要充分利用傳統媒體的資源優勢,利用魚臺新聞、魚臺融媒等新聞資源,力爭全面、多時、詳實地報道本地特色農產品,真正發揮官方網絡“信息超市”的功能。

  四是利用網絡流量紅利,培育農業“網紅”經濟新業態。隨著流量、話題時代的崛起,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APP全面占領了人們的閑暇時間,因此,可以利用抖音、快手、微博等APP的流量特性和便利特性,引導人們隨手拍、隨手看、隨手轉、隨手贊,培育“魚臺+”農產品帶貨達人,進一步豐富品牌活動IP的推介手段,做到“墻內開花,內外香”。

  建立健全合格證制度,引領農產品新發展

  一是創新謀劃“三大支撐”格局。首先是制度支撐,通過前期試點鄉鎮的反饋結果,完善并印發高質量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實施方案,成立以分管縣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其次是財政支撐,縣財政列支單獨經費,專項用于推動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發展。最后是平臺支撐,建設魚臺縣農產品合格證管理平臺,形成農業農村部門監管、企業運營、政府購買服務、政企高效對接的全縣大格局。

  二是拓展豐富合格證功能。電子合格證“二維碼”一方面突出生產主體的視頻承諾或簽名承諾,另一方面附加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檢驗檢測、電商引流系統和本地農文旅資源宣傳。

  三是創新推動實施主體“四個全覆蓋”??h域特色農產品全覆蓋,風險隱患高的農產品全覆蓋,知名農產品品牌目錄企業產品全覆蓋,涉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全覆蓋。

  四是統籌糧食安全與環境保護戰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和“優質糧食工程”,堅決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優化種養一體化發展,協調種養布局與農村環境保護,建立化肥、農藥零增長或負增長種植保障體系,強力推進和擴展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種植。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