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內蒙古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瓶頸與對策
時間:2024-07-05 09:18:10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王春 張芳 字號:【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馬鈴薯主產區之一,全產業鏈產值130多億元,保持全國第五。馬鈴薯生產加工企業在推動內蒙古自治區由馬鈴薯產業大區向內蒙古產業強區邁進中作用明顯。2023年內蒙古發布的《推進馬鈴薯產業鏈發展六條政策措施》,聚焦“馬鈴薯百億級產業擴規提質”目標,從育種、加工、品牌建設、金融支持等方面,進一步推動內蒙古自治區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

  基本做法

  重視種薯繁育,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自2020年內蒙古發布《關于促進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來,積極調整優化馬鈴薯產業區域布局,打造以包頭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赤峰市為重點的陰山沿麓和以呼倫貝爾市、興安盟為重點的大興安嶺沿麓馬鈴薯產業帶,提高優勢區域集中度,大力推行馬鈴薯優質綠色生產,切實推動馬鈴薯加工轉化,育種、種薯質量與種植水平不斷提升。內蒙古原原種生產能力超25億粒,年制種面積70萬畝,其中原種生產面積10萬畝以上,脫毒種薯交易量占全國35%以上,暢銷全國各地,可滿足1300多萬畝馬鈴薯生產用種需求。

  引進精深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近年來,內蒙古積極引進先進大型馬鈴薯深加工企業,鼓勵地方中小型加工企業兼并重組、提檔升級,重點支持加工龍頭企業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加工全粉、變性淀粉等高附加值產品。目前,內蒙古馬鈴薯倉儲能力約400萬噸,年加工量250萬噸,加工率約45%,居全國領先水平。其中,清洗包裝等產地初加工約32%,精深加工轉化率為13%。精深加工產品中淀粉約80%、全粉約10%、薯片薯條等休閑方便食品約10%,分別占全國30%、35%、60%左右。

  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發揮品牌效應。內蒙古通過建成休閑薯條加工廠、豆制品加工廠、法式薯條加工廠以及馬鈴薯倉儲交易中心等工程,率先實現了馬鈴薯現代智能化生產,打造了國家級馬鈴薯產業園區,把土豆、蔬菜變成了薯條、果蔬脆片等產品,產品遠銷美國、澳大利亞、韓國等32個國家和地區,讓內蒙古的土豆走上國際市場。內蒙古扶持打造“蒙薯”品牌,加大品牌宣傳和推廣力度,努力擴大“中國馬鈴薯之都”“烏蘭察布馬鈴薯”等區域公用品牌的影響力,提升美譽度。積極扶持種薯企業、加工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蒙字號”優質特色產品品牌,加強品牌推廣,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場競爭力。

  主要成效

  播種面積穩定,產業化格局形成。2018—2022年,內蒙古馬鈴薯播種面積穩定在20萬公頃到35萬公頃之間,產量穩定在120萬噸到150萬噸之間,馬鈴薯在全區糧食生產中的地位不斷攀升。內蒙古馬鈴薯主產區集中在中部區的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錫林郭勒盟、赤峰市、大興安嶺沿麓的呼倫貝爾市和興安盟。這7個盟市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占到全區95%左右。

  龍頭企業運行穩定,產業化經營作用明顯。內蒙古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馬鈴薯加工企業39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自治區級龍頭企業22家,加工型企業與種植企業總體上占比約為1∶2,企業總人數達2002人,帶動農牧戶43973戶,2022年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28億元,總體趨勢呈現穩中有升。

  帶動農民增收,促進鄉村振興。內蒙古57個脫貧旗縣中32個是馬鈴薯主產旗縣,這些旗縣農民人均來自馬鈴薯產業的收入占到種植收入的1/2,馬鈴薯已成為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特色優勢產業。

  存在問題

  土地流轉期短。龍頭企業采用與農戶個人簽署訂單協議的方式承包土地,一般簽署協議時間為一年一簽,導致每年土地流轉資金與續簽合作具有不確定性,部分龍頭企業不敢加大項目投資力度,種植者存在短期利益,影響馬鈴薯產業的長期穩定發展。

  種薯市場監管與知識產權保護難。一是種薯市場監管難。有些經銷商既無生產經營許可也無種薯企業代理銷售協議,卻直接向農戶銷售不合格的種薯,造成種薯、商品薯市場混亂,品質難以保障;二是種薯知識產權保護難。據反映,部分企業或種植戶在新品種推廣期間就仿冒復制別人的種薯,低成本快速擴繁,并私自冠以其他品種名稱且未經登記就進行銷售,相較這些仿冒復制企業,真正鉆研種薯研發品種的企業失去價格優勢,相關知識產權得不到有效保護。

  加工產品結構單一,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一是加工薯生產與加工企業需求存在脫節。內蒙古馬鈴薯種植長期以傳統菜用薯為主,傾向于將個頭大、薯形好的馬鈴薯直接作為菜薯出售,忽視了加工薯基地的建設和品種培育,導致適合馬鈴薯工業加工用的高淀粉和干物質含量、生長期適宜(130天左右)、產量2?3噸左右的專用品種極為缺乏,不能滿足加工企業的質量和數量要求。二是馬鈴薯加工轉化整體比例較低。2021年荷蘭加工率達47%,美國占58%,英國占50%,法國占59%,而內蒙古自治區的加工轉化率占24%,并且多數企業仍停留在初級加工階段。加工能力不足對產業鏈運行的影響極大,比如,2011年馬鈴薯播種面積過大,市場供過于求,加工轉化率低,大量馬鈴薯倒掉,馬鈴薯生產者損失巨大。

  馬鈴薯價格波動大,農民收益不穩定。一是成熟收獲期存在時空差距,受階段供需結構、上市時間、災害發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馬鈴薯產地銷售價格波動較大,年際間價格最大相差1.0?1.5元/kg。二是生產盲目性,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馬鈴薯生產長期存在盲目性的問題,價格高時薯農一窩蜂涌入種植市場,導致供需結構嚴重不平衡。

  馬鈴薯貯藏設施相對滯后。馬鈴薯收獲后,需及時銷售或儲藏,一旦銷售不暢,貯藏能力又不夠,會給農民帶來災難性的損失,但目前內蒙古馬鈴薯貯藏設施嚴重滯后于馬鈴薯生產,現存設施貯藏能力參差不齊,氧氣不足問題較為明顯。加之近年來頻繁出現馬鈴薯滯銷,給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帶來了不穩定因素,也制約了加工企業的發展。

  加工企業生產及發展資金缺乏。農產品加工業多為重資產型產業,融資難融資貴是影響馬鈴薯加工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對全區馬鈴薯企業經營狀況進行問卷調查,其中融資難困境的企業占總數的51%。主要原因是企業有效抵押物少、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生產周期長、效益波動較大,因此銀行信貸資產面臨的風險較高,導致企業抵押難、貸款難、貸款貴。

  專業技術人才引進困難。許多馬鈴薯生產地區位于艱苦偏遠地區,造成留人才難。一是缺乏有效的人才引進激勵機制,部分大學畢業生就業仍然傾向于大中城市;二是缺乏人才社會保障機制,例如住房、社保、子女入學等問題難以解決,人才吸引力度缺乏。

  對策建議

  開展多渠道土地流轉方式。鼓勵農民開展以土地入股形式解決土地承包經營機制不確定的問題,引導村集體聯系對接的農戶土地資源,形成集中連片的生產經營環境再轉租給生產經營企業,搭建起農民、村集體與企業合作的橋梁,解決生產經營主體不能長期經營土地問題。

  加強種薯市場監管與知識產權保護。加強種薯市場監管,切實解決種薯市場銷售亂象。種業管理部門、農牧業行政執法部門、公安部門要建立機制,緊密協作形成合力,嚴厲打擊假冒、偽劣、未經登記制作銷售、無證經營等行為,進一步維護種薯市場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延伸馬鈴薯產業鏈,提升產業高附加值。一是不斷擴大現有加工企業生產規?;A上,進一步打造和培育一批高標準、高技術含量的馬鈴薯加工企業,開發多元化產品,提高馬鈴薯的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二是進一步拓展加工領域,通過項目支持、技術指導等方式,重點引導發展馬鈴薯優級淀粉、全粉及薯條、薯片、繕食纖維和膨化食品,開發馬鈴薯方便菜肴,提高附加值,并逐步延伸產業加工鏈條,使馬鈴薯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實現馬鈴薯加工增值。

  建立馬鈴薯價格保險機制。建立行之有效的馬鈴薯價格保險機制,以價格波動為保險標的對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種植的,達到農業部門、當地政府和保險公司對品種品質規定要求的馬鈴薯提供馬鈴薯價格保險,降低因馬鈴薯價格暴跌造成的收入損失。

  做好種薯貯藏設施建設。建議國家和自治區出臺政策,鼓勵個人、企業建設大型恒溫貯藏庫,國家給予一定補貼支持農戶和專業合作社新建小型貯藏窖,完善馬鈴薯脫毒種薯貯藏體系;發展專業運輸組織,建立綠色通道,疏通鐵路及公路,提高全區鐵路、公路外運馬鈴薯的能力。

  提升加工企業貸款支持力度。一是對馬鈴薯加工企業的正常流動資金貸款,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解決抵押難、貸款難的卡脖子問題。如:接受設備抵押,訂單抵押,產品質押,商標、專利等知識產權質押等多種形式。二是加強行政、財政擔保措施,增加數量、方式,特別要加強對擔保資金的使用效率的監督審核,提升馬鈴薯加工企業農業擔保貸款支持力度,信貸扶持政策應該從形成規模效應,示范帶動面廣的自治區以上龍頭企業入手,扶優扶強,降低擔保費率,更好破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強化人才社會保障機制。一是位于馬鈴薯主產區和加工園區的農業研究推廣單位,引進部分高水平馬鈴薯專業技術人才,以便給當地企業和農戶提供公益性、社會化服務與指導,解決企業生產經營缺乏人才問題;二是強化人才社會保障機制,解決人才家屬兩地分居、子女上學等困難。

 

  (作者單位:王春,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鄉村產業推進處;張芳,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豐鎮市農牧和科技局)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